© Flickr
利維坦按:
估計有不少人還會對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小學階段的三防教育(防核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化學武器)印象深刻:小學生會似懂非懂地記住用尿(濕布)捂住口鼻這樣的細節……不過說到地下掩體,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上世紀 50 年代的小說《鋼穴》(The Caves of Steel)中,便構思出了一種人類奇觀:2000 多年後的地球,科技高度發達,但人滿爲患。因此,一部分人類向太空進發,開辟地外的星球,成爲 " 太空族 ";而居住在地球的人類,則進入地下生活,留下地面的廣闊土地,用于農業生産。2008 年的電影《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也展現了末日過後,人們躲在地下生活了 190 多年,出來已不認識了眼前的這個世界。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1957 年 11 月,蘇聯共産黨第一書記尼基塔 · 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向一名美國記者吹噓蘇聯遠程導彈的威力。他嘲弄地向美國政府發起了挑戰,說," 讓我們來一場和平的火箭比賽吧,就像步槍射擊比賽一樣,他們會親眼看到誰更厲害的。"
四年後的 1961 年,核戰争的威脅籠罩着美國。盡管赫魯曉夫的評論是針對德懷特 · 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政府的,但在當時,如何處理美國與蘇聯之間日益激烈的關系,這個問題掌握在了新當選的總統約翰 · 肯尼迪(John F. Kennedy)手中。
那年 5 月,時任美國州長會議民防委員會主席的納爾遜 · 洛克菲勒(Nelson Rockfeller)鼓勵肯尼迪啓動一項全國性的防輻射掩體計劃。在獲得 2.07 億美元的資金後,聯邦政府開始調查學校和其他公共建築,以确定它們是否适合被當作掩體。一旦确認,這些建築就會被标記爲掩體,并在其中存入儲備補給。
一座家庭防輻射掩體,收藏于史密森尼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 NMAH
位于楠塔基特島的防輻射掩體的大門,該掩體面積爲 1900 平方英尺(約合 177 平方米)。© Kit Noble
除了修築公共掩體之外,官員們還強調了個人在核襲擊事件中的責任。學生們要在學校參加 " 卧倒并掩護 " 演習(Duck and Cover),練習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核爆炸的傷害。一些市民按照政府印發的小冊子上的指導,在自家的地下室和後院建造私人掩體。雖然大部分的這類臨時避難所都不能保護裏面的人免受初始爆炸的傷害,但從表面上看,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放射性落塵 [ 1 ] 。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的學生在 1957 年進行的掩護演習,爲核彈襲擊的可能性做準備。© Star Tribune
肯尼迪鼓勵國民建造這類私人掩體,但并未提供相應的補貼,不過在他任期内,美國政府确實推出了一項防輻射掩體貸款計劃。他在 7 月 25 日的一次電視講話中說:"如果發生核襲擊,隻要沒有被核爆炸引發的火災直接攻擊,隻要我們能夠警告人們藏入避難所,隻要這些避難所存在,許多家庭就仍然能夠得救。我們應該爲我們的家人以及我們的國家提供這種保險。"
1962 年,紐約一座防輻射的地下掩體展示。© Getty Images
總統本人也要響應這種号召。數十年來,肯尼迪和他的大家庭一直會去馬薩諸塞州的海恩尼斯港(Hyannis Port)度假,這座小鎮位于鳕魚角,20 世紀 20 年代,肯尼迪的父親在那裏買了一套宅院。這套房子被稱爲 " 肯尼迪大院 "(Kennedy Compound),在約翰 · 肯尼迪當選總統後成爲了舉國皆知的建築。
它出現在雜志上、電視節目中,成爲了卡美洛的象征(譯者注:Camelot,傳說中亞瑟王的宮廷和城堡,在美國語境中亦指約翰 · 肯尼迪的總統任期),第一夫人傑奎琳 · 肯尼迪(Jackie Kennedy)經常和他們兩個年幼的孩子一起住在這裏,總統本人也經常會在他日程允許的範圍内來訪。
20 世紀 50 年代的防輻射掩體圖紙,可容納 4 到 6 人。© 美國數字公共圖書館
和白宮一樣,這座小村莊自然會成爲蘇聯核打擊的潛在目标。考慮到其中的安全風險,官員們決定在附近離海 30 英裏(約合 48 公裏)的楠塔基特島(Nantucket)上建造一座掩體,又在肯尼迪位于佛羅裏達州棕榈灘的度假屋附近的花生島(Peanut Island)上修築了第二座掩體,這樣,不論導彈襲擊時總統先生身在何處,他都能有個地方來繼續管理這個國家剩下的部分和政府。
如今,這兩座避難所都處于年久失修的狀态,但人們正在努力想辦法保存它們的曆史,也許是把它們改造成博物館,或者是将它們列爲美國國家曆史名勝(NHL)。
肯尼迪總統的末日掩體之建造
上世紀 60 年代初,楠塔基特島的湯姆内韋爾斯海軍基地(Tom Nevers Naval Facility)還是一個絕密的潛艇監聽站。當時,島上大約有 3500 名常住居民,軍事基地周圍的空間還尚未開發。第三代居民羅伯特 · 楊(Robert Young)表示:" 沒有人住在湯姆内韋爾地區,對當地人來說,那裏太偏僻了。"
楊回憶起他十幾歲時送牛奶到這座基地的情景。" 我每天都要通過一座警衛站," 他說," 你可能會覺得,既然我每天都往那裏送必需品,之後他們也許會揮揮手讓我直接過去,但想都别想。我每次都要停下來,讓他們檢查一遍才能通過。"
這座掩體空無一人,在多次有人試圖闖入之後,掩體的大門被嚴密地封鎖和監視了起來。© Kit Noble
由于楠塔基特島位于美國大陸以東,它有着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可以用來監視穿越大西洋的船隻和潛艇。房地産開發商、《楠島志》(N Magazine)出版商布魯斯 · 珀斯利(Bruce Percelay)解釋說," 在掩體的位置旁邊有一張銅線網,一直延伸到海裏,用來探測潛艇的螺旋槳。" 由于此處已經有了這些基礎設施,掩體可以迅速而安靜地修建起來,而不會引起常住居民的注意。
計劃是這樣的:一旦發生核襲擊,肯尼迪及其家人和 20 名内閣成員将由潛艇或直升機迅速送往掩體,他們将在那裏安全度過襲擊後的頭 30 天,有望躲過一切放射性落塵。布拉德利 · 加勒特(Bradley Garrett)是《掩體:末日建築》(Bunker: Building for the End Times)一書的作者,據他說,在收到核爆炸即将襲來的警告後,逃亡者最多隻有 30 分鍾的時間逃離。
海軍方面的建造者最初希望在地下修建肯尼迪的掩體。但是楠塔基特島是一座相對較小的島嶼,因此他們往下一挖就會挖到水裏。這個團隊另尋他路,用昆塞特小屋(Quonset hut)的各個部件造出了這個掩體,昆塞特小屋是 1941 年開發的預制戰時結構,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快速組裝掩體的需求。之後,工人們再設法讓楠塔基特島的灌木長滿掩體外部的鍍鋅鋼闆。
加勒特說:" 隻需要在避難所頂部鋪上三英尺厚(約合 0.9 米)的土,你就可以安全地呆在裏面,直到輻射水平降下來。"
設計這座掩體是爲了提供躲避放射性落塵的臨時避難所。© Kit Noble
據《普羅維登斯日報》(Providence Journal)報道,建造這座避難所隻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掩體占地 1900 平方英尺(約合 177 平方米),部分位于地下,它的布局相對簡單,包括一條長長的金屬走廊,走廊盡頭是個三岔路口,右側通向機械室,左側則通向中央集合空間。
起初,這座掩體号稱有一間帶淋浴的淨化室,任何人進入淨化室後都可以清除掉身上的放射性物質。被污染的衣服會被留在外面,新的衣服會通過一道屏障牆送進來。" 這很像《奇愛博士》," 珀斯利說。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是一部 1964 年的流行電影,以諷刺冷戰爲主題。總的來說,避難所提供的設施很少。那裏沒有永久性的衛生間設施,隻有便攜式廁所。
在建造掩體的那段時間,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很快,這種相互的不信任在古巴導彈危機中達到了頂峰。1962 年 10 月,由于蘇聯在這座加勒比島嶼上裝備了核導彈,兩國陷入了長達 13 天的僵局。最終,危機以和平方式結束,赫魯曉夫同意拆除導彈,作爲交換,美國也要拆除其在土耳其的導彈設施。
1962 年 10 月 22 日,肯尼迪簽署了一項海軍 " 隔離令 ",阻止更多的蘇聯導彈運入古巴。© 維基共享資源
盡管冷戰中出現了多次幾近發酵成核戰争的危機,包括 1962 年和 1983 年(當時蘇聯把北約的軍事演習誤認爲是即将到來的導彈襲擊),但冷戰不曾激化到掩體建造者和其他末日準備者所預期的高度。
肯尼迪從來沒有遇到過需要他的楠塔基特島防輻射掩體的場合,就當地官員所知,在 1963 年 11 月 22 日總統遇刺前,他甚至從未去過那裏。肯尼迪去世後,直到 1976 年海軍基地關閉爲止,這座掩體基本上沒有被動過。
在對核戰争的準備這件事上,肯尼迪擁有一個掩體(哪怕是一個沒用過的掩體)這個事實就讓他成爲少數群體了。1961 年,一次蓋洛普(Gallup)民意調查發現 [ 2 ] ,93% 的美國人不計劃建造私人防輻射掩體。一些人提到建造的财務成本太高,而另一些人則指出,他們的地産上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建造掩體。
還有更多的人說,他們不想生活在一個被核戰争蹂躏過的世界裏;鮑勃 · 迪倫(Bob Dylan)在 1962 年的一首歌中總結了這種觀點,這首歌的副歌部分唱道:" 讓我死在奔逃的路上 / 在我躲進地底之前。"
保護防輻射掩體
自楠塔基特島基地關閉以來的幾十年裏,這個掩體一直被用作儲藏室、當地獵人的俱樂部會所,以及在海軍基地原址舉辦的爆破比賽的觀衆瞭望台。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片空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1980 年,楠塔基特市從美國海軍手中買下了包括掩體在内的 26 英畝(約合 10 萬平方米)的海濱地産。掩體本身不對公衆開放。它目前空無一人,在多次有人試圖闖入之後,掩體的大門被嚴密地封鎖和監視了起來,闖入者大多是想找個地方和朋友消遣玩鬧的本地青少年。2021 年 12 月,一名蓄意破壞者将避難所的金屬門從鉸鏈上扯了下來,很可能是借助了汽車的力量。
珀斯利主辦的雜志在 2018 年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這座長期被忽視的掩體,他很樂意修複這座遺址。他曾請求他的朋友、第 35 任總統的女兒卡羅琳 · 肯尼迪(Caroline Kennedy)在機會出現時提供支持。
楠塔基特島掩體目前不對公衆開放。© Kit Noble
肯尼迪總統的另一位親戚、他的侄孫約瑟夫 · 肯尼迪三世(Joseph Kennedy III)說," 這座掩體是我們國家一段極度危險時期的曆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保存起來、讓公衆看到和體驗這段曆史,對那些想要更多地了解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是件好事。"
去年 10 月,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 [ 3 ] ,提到佛羅裏達和楠塔基特島的掩體都是冷戰時期的防禦地點,可能可以入選美國國家曆史名勝。但楠塔基特市公園與遊憩經理查爾斯 · 波拉奇(Charles Polachi)表示,當地官員沒有從任何聯邦機構處收到過有關此事的進一步信息。
在新冠之前,波拉奇的前任謝麗爾 · 埃默裏(Cheryl Emery)與島上居民合作,制定了一項振興湯姆内韋爾斯公園(又名湯姆内韋爾斯田場)的計劃,計劃也将坐落在公園地塊上的曆史掩體納入了其中。當埃默裏開始實施複興計劃時,她并不确定這座掩體在她的構想中該是什麽定位。她說:"我真的在谷歌上搜索了‘怎麽處理掩體’。"
肯尼迪棕榈灘掩體的入口,目前不對公衆開放。© Willy Volk/Flickr
搜索之下,埃默裏找到了安東尼 · 米勒(Anthony Miller),他曾在肯尼迪位于佛羅裏達的掩體外經營一家博物館。該館名爲棕榈灘海事博物館(Palm Beach Maritime Museum),它展出了來自掩體裏的各種物品,包括一台業餘無線電、煙灰缸、防毒面具和一把搖椅,以及與肯尼迪總統有關的各種文物。
據當地新聞媒體西棕榈灘新聞(WPTV)報道,由于該博物館與擁有花生島的棕榈灘港存在 " 多年分歧 ",且 " 出于對……建築狀況的擔憂 ",該博物館已于 2017 年關閉。盡管目前掩體仍然不對外開放,但在米勒租期結束後掌管了掩體的棕榈灘縣希望在未來幾年内重新将它對公衆開放。
等埃默裏聯系上米勒後,她得知他同樣有興趣與楠塔基特島的官員交談。畢竟,他的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水罐、蓋革計數器、雙層床和來自楠塔基特島掩體的應急口糧——也需要一個新家。
最終,米勒很樂意開辦一間楠塔基特島掩體博物館,把他的一些藏品帶回它們原來的家。楠塔基特島公共工程部前主任羅伯特 · 麥克尼爾(Robert McNeil)也希望掩體博物館能夠真的開起來。" 這是一個展示曆史的機會," 他說," 它與肯尼迪的遺産緊密相連,即使(總統本人)從未親自參觀過它。"
2020 年 11 月,作爲公園與遊憩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楠塔基特市批準了埃默裏領導的振興計劃。新冠使該計劃的實施被擱置,但官員們希望在未來三到五年内重啓在湯姆内韋爾斯公園的工作。然而,該市不會對掩體做專門的管理。在一份給史密森尼雜志的聲明中,工作人員表示,該市 " 沒有資源來管理或維護這樣的東西,它并非該地塊的優先處理設施。"
米勒曾訪問過楠塔基特島,并參加過幾次與管理該地區博物館有關的會議。但他表示," 政治因素 " 阻礙了該項目的進展。埃默裏同樣感到沮喪,她補充說:" 島上的許多其他設施都租出去了,所以我不明白爲什麽掩體不行。"
珀斯利強調,在遺址陷入更加破敗的狀态之前對其進行保護是件十分重要的事。
"這不僅僅隻是爲了曆史系的學生,而是爲了提醒人們國際沖突會帶來何等的代價," 他說," 楠塔基特島與冷戰有着這樣奇妙的聯系,但這段曆史正處于消逝的邊緣。"
1960 年代一座集體防輻射地下掩體的剖面圖。© Getty Images
1961 年,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們正在爲他們價值 5000 美元的混凝土地下掩體進行演習。© Sal Veder
1962 年,可以容納 6 人的地下防輻射掩體。© Keystone/Getty Images
1960 年代美國家庭防輻射避難所的内部視圖。在這裏,生活用品包括 14 天的水和罐頭食品、電池供電的收音機、輔助光源和急救用品。© PhotoQuest
1958 年,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展示的新型家庭式防空洞。© AP
1961 年,洛杉矶用身着泳裝的女招待來吸引顧客光顧地下掩體展示。© flickr
圖片掃描自 1962 年 1 月 12 日的《生活》雜志,其中刊登了有關社區防輻射掩體的文章。© Novak Archive
這幅插圖描繪了 1960 年代早期一個家庭在他們的地下掩體中的情景,該避難所配備了蓋革計數器、潛望鏡和空氣過濾器。© ABC News
幽閉恐懼:路易斯安那州麥克尼斯州立大學(McNesse State University)的學生在 1961 年由民防官員進行的一項實驗中,在放射性塵埃避難所中等待了三天。實際的核緊急情況至少需要在地下待兩周。© Bettmann/Getty Images
參考文獻:
[ 1 ] www.nps.gov/articles/coldwar_civildefense_thru-ike.htm
[ 2 ] www.nps.gov/articles/coldwar_civildefense_kennedyrockefellerandcd.htm
[ 3 ] www.nps.gov/subjects/nationalhistoriclandmarks/upload/Cold_War_NHL_Theme_Study-508_final.pdf
文 /Jenn Morson
譯 / 苦山
校對 / 兔子的淩波微步
原文 /www.smithsonianmag.com/history/inside-jfks-secret-doomsday-bunker-180981574/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爲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