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又拿了個全球第一。
撰文:梁志豪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截止到 4 月份,今年中國汽車汽車出口汽車總量已達到 137 萬輛,同比暴增 89.2%,其中新能源車有 34.8 萬輛,占比高達 25.4%。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今年一季度,中國的汽車出口量數據則爲 107 萬輛,而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同期日本汽車出口量卻僅爲 95.4 萬輛。換言之,在 2023 年一季度,中國已經正式超越了日本成爲了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回看 2002 年,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汽車出口量僅爲區區的 2 萬輛,而 2012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百萬輛,彼時的數據也不過是 106 萬輛,甚至比不過如今單一季度的出口量。
可見,中國汽車産業的爆發性增長遠不僅在于内需。
具體到車企的層面,在一季度單單是上汽集團就爲中國汽車出口貢獻了 23.1 萬輛的出口量,位居全國首位。排在第二的則是一直緻力于開拓海外市場,出口了 17.2 萬輛新車的奇瑞汽車。至于特斯拉、長安汽車以及吉利汽車則是分居 3-5 名。
同時,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之下,由于歐美日韓車企紛紛撤出俄羅斯市場,中國品牌 " 順理成章 " 地接過俄羅斯市場。根據統計目前中國品牌已占當地市場份額超過四成,俄羅斯也成爲了 2023 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第一的國家。
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汽車出口産業還呈現出了 " 量價齊升 " 的态勢,目前國内出口的汽車均價在 2018 年 -2022 年這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就上漲了 6000 美元,達到了 1.89 美元,這也從側面反映了 " 中國制造 " 在市場地位上的明顯提升。
新能源戰略貢獻明顯
雖說傳統能源車型依舊占據了 " 大頭 ",但是之所以中國汽車出口能夠在近年發展迅猛,新能源戰略絕對是功不可沒。
首先,由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場本身的客觀體量,中國早已成爲世界範圍内的新能源車産業中心。除了中國自主品牌以及各種新勢力能從豐富且全面的新能源周邊産業獲益以外,海外品牌尤其是在中國擁有合資品牌的車企,同樣也看到了中國的産業鏈優勢,并紛紛把中國視作自家新能源車的産業基地。
譬如寶馬、SMART、極星、雷諾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特斯拉。甚至在今年,日本市場還會從廣汽本田引進奧德賽車型到本土進行銷售,這也是首次由中國生産的車型通過官方渠道返銷到日本市場。同時,僅在剛剛,東風本田也宣布了将正式開啓海外業務,并将把新款的 CR-V 混合動力、CR-V 插電混動以及 e:NS1 純電 SUV 出口至歐洲的英國、愛爾蘭、冰島、葡萄牙等市場。
除了貢獻稅收、提供就業以外,這些從中國生産銷往全球的車型,也能以一種更爲 " 溫和 " 的方式去向外國市場展現 " 中國制造 " 汽車的水平,從而讓更多的人放下對中國制造甚至是中國品牌的有色眼鏡。雖說讓他們直接購買中國品牌的車型也許暫時還不現實,但是至少購買 " 中國制造 " 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也要看到不足
不過,雖然成爲汽車第一大出口國對于國内的汽車制造業而言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新聞,但是面對充滿暗湧的國際市場我們依舊不能盲目自信,因爲在簡單的數據背後,其實還體現了一些複雜的現實因素。
首先前面提到,目前俄羅斯已經成爲了中國汽車出口的主力市場,但是實際上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的市場:俄羅斯、美國、墨西哥、英國、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阿聯酋和韓國,其實一共才占了全部汽車出口總額的 48.5%。
換句話說就是,雖然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的總量已經達到了一個超高的水平,但是除了俄羅斯市場以外,在其他市場依舊缺乏足夠的深度。隻有廣度,缺乏深度會是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個尴尬之處。
而這歸根結底還是因爲自主品牌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不足。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由于不同國家之間有關稅的存在,整車進 / 出口對于車企來說永遠都不是一個 " 最優解 ",尤其是對于一些走量車型,如果走進 / 出口途徑那是相當于白白給當地市場的海關 " 送錢 "。
通俗來講就是,五十萬輛車賣向同一個市場與五十萬輛車賣向十個不同的市場,對于車企的銷售、生産策略來說将會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肯定是選擇在當地市場設立工廠生産并進行現地銷售最爲合理,而後者肯定是選擇在具有産業鏈優勢的地方生産并出口更爲劃算。
而對于一衆國外品牌來說,中國目前扮演的角色其實更像是後者——一個具有産業鏈優勢的 " 工廠 "。但是實際上,以我們目前自主品牌的實力,我們理應在世界市場上扮演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僅靠出口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一點其實在近來已經有所體現了:土耳其與法國在今年已經先後出台了專門針對 " 中國制造 " 的關稅政策,來打壓勢頭強勁的中國新能源。
所以不管是自主品牌,還是新勢力,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在重點市場上建立工廠才是最優解。因爲隻有通過爲當地市場貢獻穩定的就業崗位與稅收,對方在耍手段的時候才會 " 投鼠忌器 "。不過,這就十分考驗品牌各自的實力與決心,甚至還會需要國家層面的溝通了。
但是不管怎麽說都好,在去年正式超過德國成爲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再到今年第一季度超越日本成爲世界第一以後,中國汽車産業已經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一波 " 中國速度 "。隻要我們一步一腳印,慢慢補齊其他方面的短闆,那麽在十年,甚至是五年内我們也許就能看到中國品牌以技術碾壓的态勢沖向世界市場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今日話題
你認爲中國汽車的下一個目标是什麽?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