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入門車型并不會令 BBA 壯士斷腕,反而更有利于豪華品牌鞏固高價值車型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價值。
撰文丨 HAO
責編丨 MANGO
設計丨 PinZow
近日,寶馬宣布将于年内停産 1 系和 X2 兩款入門級的國産車型。無獨有偶,奧迪早期也宣布了 A1 和 Q2 的停産計劃;奔馳則将在 2025 年前停産 A 級和 B 級兩款入門級車型。作爲曾經爲品牌拓寬下沉市場、拔高銷量的豪華入門級車型,它們如今爲何遭 BBA 集體 " 抛棄 "?
消費觀念轉變,導緻豪華入門車停産
無論是國産的寶馬 1 系,還是國産的奔馳 A 級,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都并不長,迄今也僅僅推出過一代車型,仍未迎來更新換代。即便是最早的奧迪 A1,引入國内的時間還不超過十年。從汽車生産周期來看,這些車型都非常 " 年輕 "。如此年輕的車型,仍舊被品牌放棄,核心原因莫過于市場表現不佳。
BBA 之所以會推出入門級車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爲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提升品牌利潤率。的确,這些入門車型面世初期,爲品牌帶來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銷量、利潤以及品牌傳播廣度都有所提升。
以寶馬 1 系爲例,在國産化初期,月銷量還時常在五千輛水平徘徊,20-25 萬元的定價,也很好地填補了寶馬 3 系往下的市場空間。可以說,國産寶馬 1 系的推出,既能襯托寶馬 3 系的産品地位,又能圓部分預算不足消費者的夢,是一舉兩得之舉。
不過,随着汽車市場的競争愈發激烈,國産寶馬 1 系的生存空間逐漸受到擠壓。從 2021 年開始,國産寶馬 1 系的月銷量開始從五千輛水平,逐步跌至四千輛幅度,再演變成月銷千輛表現。類似的情況不光發生在國産寶馬 1 上,奧迪 A3、奔馳 A 級 、寶馬 X2 等豪華入門級車型都遭遇過。
每況愈下的銷量表現,迫使 BBA 下調入門車型的售價。開局售價二十多萬的國産寶馬 1 系,逐漸降至 20 萬以下的空間,到最後落地售價甚至在 17 萬元左右徘徊。頂着豪華品牌的光環,卻賣着接近自主品牌的售價,縱然如此,銷量再也難攀高峰。
賣不好、賣不動、賣不上價,産品的戰略意義逐漸式微,從而點燃了豪華入門車停産的 " 導火索 "。
自主品牌的上攻、電動車的崛起,加速豪華入門車的淘汰
以往,吸引消費者購買豪華入門車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品牌力的号召,也就是人們調侃的 " 買标送車 "。但随着消費觀念的轉變,用戶對于産品力有了更高的關注。因此," 買标送車 " 這件事漸漸不奏效。
像是國産寶馬 1 系,雖然頂着 BMW 的藍天白雲徽章,但絲毫得不到品牌精髓的 " 真傳 "。寶馬最經典的後驅 + 縱置 2.0T/3.0T+8AT 組合,在國産寶馬 1 系上無法看到,用戶獲得的隻有橫置 1.5T/2.0T+ 前驅 +7DCT 布局,難以體現出品牌的運動、操控特性,自然也無法感受 " 寶馬味 "。
下調售價的豪華入門車,雖然身價看似和合資車型相近,但後續高昂的維保費用,依舊體現出其 " 高傲 " 豪華品牌身份。以常規的保養爲例,一般的合資品牌 A 級轎車也就在四、五百元,而同級的 BBA 車型可能要去到千元價位。相對高昂的後期使用費用,也迫使不少消費者放棄選擇豪華入門車。
當然,擊退豪華入門車的主要勢力,是來自自主品牌的上攻,尤其是電動化車型的崛起。以往,20 萬元預算,不少消費者會首選合資燃油和豪華入門車,但随着電動化的推進,新能源車型成爲了購車的新首選,諸如特斯拉 MODEL 3、比亞迪漢等代表車型,已經在 20 萬元級市場取代 BBA 入門車型的地位。
砍掉入門車,BBA 不會銷量暴跌
對于 BBA 而言,砍掉入門車型并不會經曆壯士斷臂之痛,反而是修剪枯枝之舉,更有利于滋養主力車型的發展。随着 BBA 精簡産品線,"34C" 們将成爲品牌的入門級産品,同時加強對高價值車型的鞏固,豪華品牌就會形成一套穩定的售價壁壘體系,持續鞏固 30-100 萬元售價的 " 護牆河 "。
雖然自主品牌不斷上攻,但在 30-100 萬元區間,BBA 仍舊有着堅實的品牌号召力,不少消費者在這一價位依舊會首選 BBA 車型。
BBA 停産入門車型,主要原因在于産品力逐漸削弱,加上消費觀念的轉變,導緻銷量下行。不過,在另一個維度,我們卻看見在 30-100 萬元售價區間,BBA 的勢力依舊強大,競争力仍然堅挺。故此,砍掉入門車型并不會令 BBA 銷量暴跌,反而更有利于豪華品牌鞏固高價值車型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價值。
36 萬預算,選 " 情懷 " 皇冠 SC,還是全新凱迪拉克 CT6?
超混電驅奇駿供不應求,東風日産這步棋走對了?
試駕丨跨界新姿态,皇冠 SportCross 賽道狂飙,駕控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