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年輕人對考學的渴望和内卷的恐慌已經成爲腦中緊繃的弦。
近日 " 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本科生 " 登上熱搜,再次引起激烈讨論。碩博占比超本科是未來趨勢嗎?本科學曆的應屆生和打工人需要爲此恐慌嗎?
學曆一直是求職的敲門磚,也是企業在快速匹配人才時成本最低的篩選門檻。但對于求職者來說,自證的方式卻不隻有學曆。
結構倒挂隻是 " 北京特色 "
從數據上來看,即便是在未來幾年,本碩博結構倒挂也隻能是北京的 " 地方特色 "。
北京作爲優質教育資源的聚集地,擁有培養高等學曆人才的硬實力,所以相較于其他城市,碩博招生比例較高。2021 年,全國普通本科學校和科研機構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招生約 117.65 萬人,僅北京就有 15.06 萬人,吸納了全國超過 10% 的高學曆人才。
同時,北京研究生招生人數與本科生招生人數的差距也在不斷拉大。2020 年,北京碩博研究生招生數首次超過本科生,多出 79 人,2021 年則超過本科生 2337 人,到了 2022 年,這一數據進一步擴大至 6200 人。
但這種情況,也隻能出現在北京了。
筆者翻閱了曆年各地區的招生情況,發現其他省份和直轄市本科生的招生人數遠高于研究生招生人數,差距大的甚至有幾十萬之多。即便在研究生招生人數僅次于北京的江蘇省,2021 年本科生招生人數在 28.73 萬左右,達到研究生招生人數的近四倍。雖然 2022 年最新的數據還未公布,但如此巨大的基數差在短期内很難出現逆轉。
因此,北京本碩博倒挂更多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資源過于集中于某個區域的現象。需要警惕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高學曆人才也容易因此出現區域分布失衡的問題。所以近年來多地都出台了人才落戶優惠政策,通過放寬落戶門檻、發放住房補貼等方式吸引高學曆人才,人才的流動既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給了高學曆人才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職場真的需要那麽多 " 百裏挑一 " 嗎?
放眼全國,研究生在就業人群中的比例的确在不斷增加。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鑒》,我國就業人群中研究生學曆人數占比從 2007 年的 0.2%,增長至 2019 年的 1.1%。而這 " 百裏挑一 " 的隊伍還将不斷壯大,2023 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 474 萬人。
大家普遍的認識是高學曆可能獲得更高的薪資,求職、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這種約定俗成的 " 潛規則 ",很大程度上也是求職者和企業雙方無奈的選擇。
2021 年,國家統計局對 9 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 44% 的企業反映招工難是面臨的最大問題。招工難,不是難在學曆匹配,而是難在能力匹配,一個崗位找不到在專業知識、技術經驗上适配度很高的人,企業缺乏有效的挑選人才的方式,便隻能提高學曆這道有形的門檻。
有業内人士表示,學曆高并不代表能力高,但是高學曆大概率比低學曆能力強,所以找學曆高的人其實是爲了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實際上有很多要求碩博學位的崗位從實際能力需求和知識需求來看,都沒有必要達到研究生。
求職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才是學曆 " 内卷 " 的直接推手,不僅導緻學曆貶值,也造成了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等各方面資源的巨大浪費。然而在這背後,更關鍵的問題是人才供給和市場需求的錯位,這是造成求職者卷學曆、企業招工難的根源。
産業結構優化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應用型、複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在一些學者、企業家看來,很多高校培養并不到位。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曾說," 我們的本科教育出現了‘空心化’,許多學生在本科階段沒有學到東西 "。3 月 10 日,《中國科學報》刊登了一篇由曹德旺等 25 名科學家、企業家聯合署名的文章,認爲現在工科的評價體系及運行方式向理科靠攏,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重視論文發表,忽視實踐創新,導緻在産業領域,大量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筆者認爲,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應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即能将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人才類型,注重在生産或工作實踐中具體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争力、釋放人才紅利,也有利于促進産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而對于在職場和考學中掙紮的年輕人來說,盲目投身考學的 " 苦海 ",投入産出比可能并不高。對未來有規劃,以提升能力爲主、學曆鍍金爲輔才能消除焦慮與恐慌。倘若以被逼無奈的心情投入無謂的競争中,走到哪裏都是牆,但憑着求實的心态和正确的努力方向,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