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了一場畫壇聚會,名為 " 何止八怪——揚州繪畫三百年 "。
查士标、石濤、袁江、袁耀、邊壽民、李鱓、金農、鄭燮、李方膺、羅聘 …… 揚州畫壇的大咖們,跨越時空在展廳相聚。
《江蘇地方文化史 · 揚州卷》中說,清代揚州畫壇正是由于他們表現出的創作個性,生動呈現出個性主義的多彩面目,使得他們的作品極大豐富了清初以來揚州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塑造了往後數百年的文化、學術、藝術品格。
天團齊聚
這場跨時空的展覽,無論用什麼形容詞都不為過:書畫界 " 天團 " 大聚會,超級 " 大趴 ",揚州繪畫 300 年 ……
這場展覽,彙聚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 5 家收藏單位,囊括了 40 餘位清代畫家的 90 件珍貴代表作。被譽為 " 海陽四家 " 之一的查士标、白描肖像第一名的禹之鼎、善山水樓閣的袁江、以及 " 揚州八怪 " 金農、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等,都應約而至。
來參加聚會的書畫界 " 天團 " 中,既有土生土長的揚州人,也有因為居住在揚州而愛上揚州,長期定居在揚州的。他們繪畫風格不一,各有所長,各有千秋,被時人争相收藏,被後人奉為經典。
阿房宮圖
袁耀(?-1780 後)
軸 絹本 設色
128 厘米 ×6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據介紹,參展的作品中,一級文物 11 件,二級文物 37 件,都是難得一見的畫作。畫作題材囊括萬千,既有遺民畫家代表查士标、石濤創作的《溪山佳處圖》《林亭山色圖》《狂壑晴岚圖》《巢湖圖》,在細筆勾勒、粗線勾斫中展現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也有袁耀、禹之鼎為代表的的職業畫家,以工穩嚴謹的畫風創作《阿房宮圖》《西齋行樂圖》,凸顯古代建築恢宏典雅風貌;更有王素、虞蟾等繪作的《白石詩意軸》《丹楓絕壁圖》,将人景完美結合,畫面動靜互補、相映成趣。
而諸如顧符稹《溪山訪友圖》、李寅《共居圖》、方士庶《快雪時晴圖》、闵貞《梅花仕女圖》等,則是滿滿的煙火氣。
何止八怪
揚州這座城市,在唐朝,她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史稱 " 揚一益二 "。揚州的區位、氣候、美食、居所、人文氣息,吸引大量文人名士,淮揚文化成為當時城市文化翹楚。
清代,鹽商富甲天下,酷愛書畫收藏,與文人、藝術家頻繁互動,使書畫迅速商品化,而揚州又因鹽商孕育出的城市生活日益繁華,在商業資本與文藝氣氛疊加下,促成了揚州區域文化藝術的多元格局的形成,成為當時全國藝術中心之一,自然吸引包括 " 八怪 " 在内的全國畫家來此一顯身手。
《江蘇文庫 · 研究編》記載,清代,全國有 5800 多位知名畫家,江蘇有 2700 多位,而揚州,有名姓的書畫家就有 400 多人,他們或師唐宋,或宗元明;所畫,或山水花卉,或翎毛人物,或仙佛,或貓驢。畫家身份,有遺民、有官員、有商人。長期浸染一處,交流甚多,人才輩出,大家、大師出于其中。
當時,都是現金交易。李鬥《揚州畫舫錄》記載,乾隆時期某畫家為接濟一群朋友," 窮日夜畫蘭百餘幅,且畫且題,散給令易錢 "。這使得書畫者具有較大的創作、交易自由。部分鹽商也附庸風雅,學習書畫,或供養書畫家,故 " 揚州書畫家極多 "。揚州殷實之戶也喜歡收藏字畫,民間流行着這樣的俗話:" 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 "。
而赫赫有名的 " 八怪 ",并非是實指,而是個約數。《瓯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載," 八怪 " 是指金農、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 8 人。此後說法不同,又有将華喦、高鳳翰、陳撰、闵貞、邊壽民以至楊法等,也作為 " 八怪 " 之列。
" 八怪 " 以不落窠臼的技法、獨辟蹊徑的立意開創大寫意畫風;而盛世餘晖中的 " 邗上五朱 "" 揚州十小 " 則注重詩畫一體,在繪畫中注入人文關懷。
這些畫家各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全國,助推了清代繪畫的發展與變革,可以說有清一代,活躍于揚州畫壇的有名者絕不僅僅囿于 " 八怪 "。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
揚州畫壇,怎麼能少了石濤?
《江蘇地方文化史 · 揚州卷》主編趙昌智說," 石濤開啟了揚州畫壇‘各有靈苗各自探’的一代畫風。揚州八怪諸公莫不受其影響。"
汪鋆《揚州畫苑錄》中這樣評價石濤:" 别有清湘恣肆,破格标奇,具廣大之神通,括群能而皆善 "," 斯固吾揚奇正之精英,康乾藝林之領袖者焉 "。故後人有 " 石濤開揚州 " 之說。
石濤何許人?原名朱若極,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生于桂林。明亡時,石濤 3 歲,剃發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号則随境遇之變化而翻新,達數十種之多,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 " 苦瓜和尚 "。
在遊曆中,石濤多次來揚州,曾經在平山堂朝見康熙。他還在揚州完成了天才的繪畫理論著作《畫語錄》。
狂壑晴岚圖
石濤(1642 — 1707)
軸 紙本 設色
164.9 厘米 ×55.9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這次石濤帶來了《狂壑晴岚圖》,可以看到,這幅畫的壓角印就是他著名的語錄 " 搜盡奇峰打草稿 "。這麼多年來,他飽覽名山大川,形成了自己蒼郁恣肆的獨特風格。
鄭闆橋曾經評價這幅畫:" 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無不及。"
鄭燮:吾家種有千竿竹
赫赫有名的 " 八怪 " 都是石濤的 " 迷弟 ",最有名氣的要數鄭燮。
鄭燮,字克柔,号闆橋居士,是 " 揚州八怪 " 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詩、書、畫并稱三絕。其中他的書法獨樹一幟,稱為 " 六分半書 ",即取隸(八分)之六分半,其餘一分半為篆、楷、草體。
在繪畫上,鄭闆橋以畫竹聞名,這次聚會,他也帶來了自己的大作《竹石圖》。這是一幅水墨寫意畫,畫面簡潔,隻寫四竿修竹和巨大的湖石。竹竿粗細有别,竹葉錯落紛呈,竹竿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作右斜。瘦石棱角分明,屹立于竹後,大有橫空出世之勢。
竹石圖
鄭燮(1693 — 1765)
軸 紙本 墨筆
142.5 厘米 ×38.7 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鄭闆橋的住宅旁常年有修竹相伴,恰如其在畫作《夏日新篁》題款中寫道:" 餘家有茅屋二間。南面種竹。" 在《翠琅玕》中寫道:" 吾家種有千竿竹,近日繁滋十畝寬。" 即使出門在外,他也總要揀個有翠竹的地方居住或歇腳,難怪民間有 " 闆橋無竹不入居 " 的傳說。他喜歡觀察竹子在不同氣候、不同環境裡的變化和特征,甚至面朝映出竹影的牆壁發呆。他在《晨起看竹》題款中寫道:" 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葉上,日在梢頭,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在他看來,通過觀察翠竹,胸中就有了畫意,然後用畫筆表現出來。
金農:自創 " 漆書 "
盡管揚州八怪到底是哪八個人,并沒有一緻的說法,但金農作為其中之一是沒有疑義的,而且被公認為 " 揚州八怪 " 之首。
金農,因為一生經曆非常的豐富,字号非常多,曾字壽門、司農、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他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故又号 " 三朝老民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在 " 八怪 " 中,除了揚州本地的高翔和羅聘之外,他是最早來到揚州的。揚州八怪中年紀最小的羅聘還是他的徒弟。這不,這次聚會上,羅聘帶來了一幅給金農畫的畫像。
金農像
羅聘(1733 — 1799)
冊 紙本 設色
59.3 厘米 ×113.7 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畫面中,金農飄然長須,穿着出家人的黑色長衫,坐在黝黑奇崛的石頭上,神情專注地辨别着一塊書闆上的古文奇字。幾乎全白的胡須與黑色的衣服、石頭形成鮮明對比。略帶誇張的專注神情給畫面帶來了輕松幽默的氣氛。這幅畫像形象地描繪出金農的金石之好,同時也畫出了金農超然世外的個性。
再來看看金農自己帶來的這幅作品《牽馬圖》,畫面很簡單,一個人牽着一匹馬,看似并沒有什麼特别的地方。
牽馬圖
金農(1687 — 1763)
冊 紙本 設色
26.3 厘米 ×32.6 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但這張畫讓人覺得很神奇,為什麼人物感覺像是穿越過去的呢?怎麼繪畫作品有着非常強的現代氣息?原來,雖然這是一張 300 年前的古畫作品,但作品上面的字體非常剛正,而且透露着一種拙氣,厚重又不失清朗。
這就是金農的書法風格,是他自創的 " 漆書 "。楊岘在其《遲鴻軒所見書畫錄》裡說道 :" 金農 …… 工分隸、漆書,精繪事,具金石氣,不肯寄人籬下。" 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創造。
文 | 現代快報 + 記者 胡玉梅 裴詩語
圖 | 現代快報 + 記者 莊劍翔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視頻 | 現代快報 + 記者 錢念秋 莊劍翔
來源:江蘇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