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與父母一同愉快出遊
今年國慶長假和爸媽去了一趟四川後,劉雨暗暗決定下次不再做這類 " 吃力不讨好 " 的事情。
酒店、車票、行程 …… 出發前,爸媽先說 " 都聽你的 ",訂好後卻又各種挑毛病,甚至賭氣說不去了;好不容易出發了,劉雨興沖沖地列了一堆特色餐廳去打卡,爸媽的固定反饋句式爲 " 這麽貴,有什麽好吃的,還是咱家的好 ";早上 7 點被叫醒,全程 " 特種兵式 " 打卡,沒有假期松弛感,讓劉雨感到比上班還 " 心累 "。" 我覺得我和爸媽的生活作息與想法差距太大了,導緻這次旅行大家都不開心。" 劉雨說。
" 如何和父母一起去旅行 ",在社交媒體上已成爲熱議話題。有人吐槽 " 和父母出遊就像在上刑 ",有人分享和父母共同體驗海上日出的絕妙時刻,也有人詳細列出 " 不吵架 " 實操攻略。當年輕人與父母一同出遊,容易碰撞出哪些神奇火花?觀念差異帶來的出遊矛盾是否真的 " 不可解 "?
我和父母旅行步調 " 不同步 "
丁偉是和父母一起旅行的 " 資深玩家 ",從他成年開始,平均每年會和父母出遊五六次,短則到周邊城市 "Citywalk" 兩三天,長則在國慶長假來一趟 " 青甘小環線 "。小時候,爸媽常常帶丁偉出去旅行。長大後,旅行的籌劃和實施任務自然地落在了丁偉頭上," 爸媽已經不會網上做攻略、買門票了 "。
盡管一同出遊多次、彼此熟悉出遊習慣,丁偉還是時不時會和父母 " 不同步 "。矛盾最多的就是消費觀念。有時出現在前期攻略階段,比如訂酒店。爸媽要求要有早餐、環境好、住着舒服,最重要的是,不能太貴。丁偉常常要花幾個小時來仔細對比,才能選出相對滿意的酒店。而媽媽常常會嫌丁偉訂的酒店性價比太低。去三亞旅行時,丁偉想預訂海景房,媽媽卻覺得多走幾步路可以省 300 元很劃算。丁偉不解:" 好不容易來一趟三亞,多花 300 元推門見海不香嗎?"
除了理念不同,還有一些父母會進行 " 血脈壓制 "。95 後女孩兒陳新宇覺得和爸媽出門最艱辛的,在于他們常常把 " 正事 " 夾在旅行中。
大三暑假出去玩,爸爸會在車站等車閑聊時冷不丁詢問陳新宇:" 你是計劃考研還是工作?" 等到工作了,媽媽在一起逛蘇州園林時又受到靈魂拷問:" 什麽時候找個男朋友呀?就可以一起出來玩了。" 陳新宇覺得,原本興高采烈出門,結果還要被拉着讨論 " 人生大事 ",實在有點掃興。她認爲出門就應該開開心心關注風景美食," 不知道爲什麽他們一定要破壞美好的氛圍 "。
" 有時候不是年輕人不愛和父母旅行,父母也不想和年輕人一起出去玩。" 在 " 大廠 " 工作兩年的程柳感慨,自己在外地工作,難得和父母見面。她曾萌發過帶父母一起出去旅行的想法,但由于爸媽暫未退休,時間常常湊不上。更重要的是,每當自己提出一起出去玩時,媽媽常常表達不同意見。
" 媽媽覺得我之前出去玩的行程過于松散。" 程柳無奈地說。程柳喜歡度假式旅行,主打時間自由和身心放松,但媽媽覺得,出來旅行要充分利用時間,标志性景點得去,當地特色菜也要現場品嘗。" 她不喜歡我平時睡覺到中午、在酒店點外賣、深夜吃夜宵,喜歡早睡早起健康旅行。" 因爲這個原因,程柳和父母一直沒能順利成行。
出門旅行,爸媽更加 " 放飛自我 "
一起旅行後,高安馨好像對父母有了新的認識。她最初提議一起去桂林旅遊時,父母都表示 " 不想去 ",因爲旅遊 " 又累又貴 ",是 " 花錢買罪受 "。直到飛機降落,高安馨才發現老兩口其實也跟自己一樣 " 愛逛愛玩 ",甚至有些 " 失控 "。她原本做好了攻略,在哪裏吃東西,去哪裏購物,去哪裏參觀 …… 然而父母卻像是放飛了自我,完全不顧她 " 精打細算 " 的安排,他們覺得餓了就随心所欲在景點裏找一家飯館吃飯,點的東西 " 又貴又不好吃 ";看見土特産店,進門就買,不考慮性價比;她這邊正在叫網約車,父親卻已經跟 " 黑車 " 司機談好了價格 …… 結果當然是頻頻 " 踩雷 ",就這樣,自己在父母的帶領下變成了傻乎乎的遊客,用心做的攻略全然沒能派上用場,高安馨覺得 " 又好氣又好笑 "。
老兩口的 " 放飛自我 " 畢竟有限,當旅行團裏加入了家裏的其他長輩,才是真正的考驗。今年國慶假期期間,趙思揚帶着父母、舅舅、舅媽、表妹一大家子人一起去西安遊玩。趙思揚充當起了 " 領隊 " 的角色,他在征求每個家庭成員的意見後,做好了攻略,訂好了酒店和機票,安排好了旅途中大小事宜,所以整個旅途可以說是 " 其樂融融 ",然而即便如此,一些小摩擦還是難免。
趙思揚告訴中青報 · 中青網記者,最讓他感到爲難的是,父親平日喜歡吃炒菜,吃飯時還喜歡喝兩口小酒,他并不想因爲旅行而打破常規,再加上兩家人難得一起出遊,所以父親興緻格外好,每頓飯都讓趙思揚安排能吃炒菜的餐館,好跟舅舅 " 多喝幾杯 "。某次因爲一些客觀原因,趙思揚沒能如父親的意,兩人鬧了點别扭,第二天趙思揚心裏不忍,又格外安排了 " 賠罪席 "。趙思揚告訴記者,其實他心裏也明白,父親對 " 吃炒菜 " 和 " 喝幾杯 " 如此 " 任性 ",不僅是出于自己的生活習慣,也是基于想要好好招待親戚的心情," 雖然我因爲擔心父親的身體,不想讓他喝酒,但同時也不想掃了他的興。" 趙思揚說。
化解矛盾,要想清楚 " 爲什麽和父母去旅行 "
盡管和父母在旅行中矛盾頗多,但當高安馨看到父母興高采烈地一邊拍視頻一邊發朋友圈的樣子,又覺得這些好像也不重要。" 他們能跟我一起出來玩,我已很開心了。" 高安馨對記者說。
" 其實看到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在一起,我也覺得很開心。我以後還是非常願意帶他們一起出門旅行的。" 趙思揚說。
丁偉也覺得,矛盾都是小插曲,并不會影響最終的心情。" 帶爸媽出去,我還挺開心的,他們也開心,覺得和我一起打卡了不同的城市。"
在丁偉看來,許多年輕人不願意和父母出去玩,是因爲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有着天然的差異。" 許多孩子從大學甚至更早就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父母的生活方式停留在他們那一代的樣子,而子女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渠道在不斷更新,自然容易産生矛盾。" 丁偉說。
如何減少這種矛盾?丁偉覺得最關鍵的是要想清楚:爲什麽帶父母出去玩。
" 你是爲了陪伴父母盡孝、帶他們看世界?還是想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旅遊搭子?" 丁偉覺得,如果是爲了陪伴父母,那麽年輕人不能僅僅用自己認爲的 " 好 " 作爲衡量尺度,也要看到父母的習慣和偏好,更不能覺得 " 我是爲你們好才帶你們出來,你們要按照我的來 "。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父母能夠接受的方式。
如果希望和父母成爲 " 旅遊搭子 ",則要注意和父母生活理念的差異。" 日常生活中,年輕人和父母就存在理念和習慣的不同,隻不過旅行場景把這種差異進一步放大了。" 丁偉覺得,如果差異帶來的不快樂已經超過了旅行本身的快樂,那麽也沒有必要繼續一起旅行,各玩各的就好。" 哪怕是同齡朋友,一起旅遊都可能不開心。和父母一起出遊,彼此開心最重要!"
(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采訪對象爲化名 )
中青報 · 中青網見習記者 餘冰玥 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