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一帆 " 目前隻能耐心等待。"
一位屬于大消費行業的拟上市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在向交易所遞交申報材料後,交易所尚未披露其材料。
多位 IPO 環節市場參與人士告訴記者,感覺 IPO 節奏似乎突然間變慢了。這些人包含了拟發行企業、券商投行、财經公關人士。
在剛過去的 7 月份 IPO 申報情況在市場上引發了讨論。根據 Wind 統計顯示,今年 7 月,除一家北交所公司申報上市外,其餘 A 股闆塊沒有新增企業申報。
部分市場人士認爲 7 月零申報這一異常情況是 IPO 首發放緩的信号,但另一部分聲音認爲并非如此。值得關注的是,除申報數量外,從整體來看,IPO 首發上市企業數量較以往并未出現異常。截至 8 月 11 日,今年共有 224 家企業在 A 股上市,實際募集資金超過 2800 億元。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随着注冊制改革不斷深化,各方對注冊制理解也更爲深入,同時 A 股市場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上述變化也體現在 IPO 各個環節。自 2023 年 2 月全面推行注冊制以來,一方面,各闆塊不斷強化定位,對申請企業的行業要求、上市條件都做出更爲明确細緻的規定;另一方面,審核問詢思路的變化以及審核效率也在逐步提升。" 這對企業的上市也提出了更高的标準和要求。"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零申報背後
從申報情況來看,企業申報意願有所下降。根據 Wind 統計顯示,7 月 A 股除北交所新增一家河南金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申報 IPO 外,其餘滬深闆塊 IPO 均爲 " 零申報 "。
中和投資總裁顧翀告訴記者,零申報這一情況出現部分受财報時限的影響。" 大部分公司會集中趕在 6 月申報,所以 7 月一般是當年的低點 ",但他也表示,零申報确實比較少見。
一位華東投行人士進一步解釋稱,财務報表的有效期僅有半年,若拟 IPO 企業以上年度 12 月 31 日爲财務基準日,就必須在 6 月底完成申報,否則 7 月就需要加期。因此,大多數企業會選擇趕在 6 月底前完成申報,而完不成的企業則會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在補充财務數據後,再進行申報。
資深投行人士王骥躍告訴記者,每年 7 月都幾乎沒申報的,有也是零星個别申報,這其中是因爲财報有效期。此外,他表示,出現零申報情況的原因在于,從整體上,首發數量實際有所下降。"IPO 審核節奏和批文節奏都放緩了,實際上市家數也是減少的。"
從實際 IPO 上市首發情況來看,IPO 首發家數并無發生太大變化。根據 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 6 月和 7 月,IPO 首發家數分别爲 39 家和 37 家。而去年同期,IPO 首發家數爲 31 家和 34 家。此外,從整體上,2023 年 1-7 月,A 股首發 IPO 企業數量爲 210 家,募資金額爲 2478.71 億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爲 205 家,3504.52 億元。
若剔除掉北交所後,IPO 首發數量和募資總額下降趨勢變得更爲明顯一些。根據 Wind 數據統計,A 股包含滬深主闆、科創闆與創業闆 2023 年 1-7 月首發公司數量爲 162 家,去年同期爲 180 家;募資上,今年爲 2387.11 億元,去年同期爲 3462.41 億元。
央行發布的 2023 年 7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非金融企業境内股票融資 786 億元,同比少 651 億元。
審核趨嚴
一位華東财經公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其明顯感受到 IPO 節奏有所變化。" 不隻是從 7 月,從今年以來,我們感覺到 IPO 企業申報意願降低,拿到項目數量減少,IPO 整個财關行業變卷。"
一位華東券商投行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企業明顯感覺 IPO 難度變大,此前監管對于科創闆和創業闆申報企業要求進行過調整,突出申報企業的科技含量要求。
除 IPO 申報與首發數量出現變化外,記者注意到今年在 IPO 企業終止情況也出現細微變化。
在 A 股 IPO 終止企業數量方面,據漢鼎咨詢課題組統計,2023 上半年 A 股 IPO 終止 125 家。較去年同期,今年的終止企業數量下降了 11.3%。2023 上半年過會企業數量爲 175 家,較 2022 年同期,下降 23%。
漢鼎咨詢指出,結合上會企業數量、過會率、上市企業數量幾項指标來看,雖然終止數量有所下降,但過會企業數量遠遠不及去年同期水平。這說明上市審核變得更嚴謹,進一步可以理解爲,這是對不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想要強行上市的提醒。
此外,記者根據 Wind 統計了 IPO 撤回材料的情況。2023 年 7 月,A 股有 23 家公司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 3 家。而去年同期,A 股有 21 家公司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 7 家。
除 7 月外,2023 年 6 月,A 股有 22 家撤回材料,其中北交所 1 家。而 5 月,僅 4 家公司撤回了材料。2022 年 6 月,A 股隻有 1 家北交所公司撤回了材料,5 月也僅是 1 家北交所公司撤回材料。
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2023 上半年過會企業數量較 2022 年同期,下降了 23%,而同期科創闆的終止和撤回幅度卻大幅提升。可見在注冊制推行的大背景下,上市審核的标準不僅沒有放松,反而更加趨嚴。
注重上市公司質量
2023 年 2 月 1 日,中國證監會,就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涉及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簡稱 "《注冊管理辦法》")等規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意味着,經過 4 年多的試點之後,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正式啓動。全面注冊制之後,企業發行上市條件将更加包容。
證監會 2 月 1 日也在新聞稿中強調,全面實行注冊制後,主闆定位是突出大盤藍籌特色,明确重點支持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2 月 17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相關制度規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顧翀告訴記者,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和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不變的大方向,這就需要持續提升資本市場主體的質量,才能增強市場參與者的信心,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其中,這也可以看做是資本市場的 " 供給側改革 "。
而在前不久,有傳聞稱,監管對以科創闆第五套标準遞交材料申報的企業以及大消費企業審核将更加審慎。
此前,多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内部目前對于第五套标準确實趨于謹慎。
顧翀分析稱," 我們也在不斷觀察和分析審核問詢思路的變化,整體來看,目前的監管能力和效率都在顯著提升,這也倒逼上市主體、保薦機構和投資機構不斷優化自身能力。所以我們會更關注企業的核心團隊實力、産品和技術的領先性和稀缺性、持續盈利能力和利潤情況,市場競争力等。" 他表示,将盡量避免出現投資企業 " 講故事 " 和 " 變臉 " 的情況發生。
王骥躍則表示," 目前不光大消費類,行業上不屬于明确支持和鼓勵的公司,要先去監管溝通确定是否符合闆塊定位。"
在部分投行人士看來,注冊制下,監管理念和方式也需要符合注冊制理念,通過公開透明的規則和監管措施給予市場穩定的預期。
另一位投行負責人則表示,此前市場曾流傳資本市場 IPO 紅綠燈制度。他也認爲,應将紅綠燈制度具體成文公示,同時建議對行業進一步細化。
該人士以醫藥行業舉例,指出部分公司依靠一兩個大單品支撐銷售和利潤,并且沒有建立可持續研發能力的醫藥企業應被謹慎考慮。" 醫藥行業市盈率普遍較高,同時醫藥企業的特點是不會投資其他行業。這導緻這些公司在獲得募集資金後,投資某個産品幾億産能後會導緻行業迅速出現過剩。" 他認爲,這部分公司産品彈性不足," 醫藥行業不是大消費,今天多買一些多吃一些就能把這些産能消化。" 他表示,應鼓勵醫藥公司進行并購,讓醫藥行業進行整合才有可能出現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