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汽車像素,作者 | 曹琳,編輯 | 冒詩陽
7 月 26 日晚,大衆宣布斥資 50 億元入股小鵬。考慮到雙方的資源禀賦,這一艱難轉型中的國際汽車巨頭,有機會尋得一條向智能電動車時代轉型的捷徑。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大衆的新路徑,很難爲上汽大衆、一汽 - 大衆提供便利。入股小鵬的消息發出之前,大衆悄然放松對兩合資公司的嚴格管控,讓合資公司有機會自尋出路。
汽車像素獨家獲悉,上汽大衆研發中心即将組成一支約 150 人的技術團隊,派往上汽交流學習。在此之前,上汽大衆剛剛争取到一項自研的混動(PHEV)項目,新項目不必再經過大衆狼堡審批,轉而與上汽合作。
屹立了 30 多年的合資車企,一直是自主品牌學習外資的路徑。如今,改由中方公司接棒,爲合資公司提供技術支持。
" 虛胖 " 的研發中心
上海洛浦路與和靜路的交彙處,坐落着上汽大衆汽車研發中心(下稱研發中心)。這是一處規模不小的建築群,辦公樓的編号,從 E3 一直遞進到 E11 以上。研發中心東面挨着上汽大衆試車場,東北面緊鄰着的,是去年中已停産的上汽大衆安亭一廠。
毗鄰有着 39 年曆史的安亭一廠,研發中心同樣曆史悠久。
上汽大衆于 1984 年成立,是中國最早一批合資車企,也是國内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開端,因此在合資公司成立 8 年後,1992 年上汽大衆啓動了同德國大衆聯合開發桑塔納 2000 的工程,通過這種形式,完成國内汽車研發的拓荒。
研發中心的雛形,便是借桑塔納 2000 項目成立,那幾乎是國内最早的汽車研發團隊。因爲這些曆史原因,與外界想象中,多數合資公司輕研發的狀态不同,如今上汽大衆研發中心擁有從傳統汽車的造型、底盤到内飾,到智能汽車時代的整車架構、軟件、智能駕駛等,幾乎完整的研發編制。
" 現在正式員工數量大約有 3200 人。" 上汽大衆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左揚告訴汽車像素,今年研發中心中沒有編制的勞務派遣工被逐漸清退,裁掉外援之前,該研發中心的實際人數在 3500 人以上。
如此規模的研發團隊,本能做很多事情。作爲對比,截至 2022 年底,頭部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研發人員數量約爲 4838 人。
雖然曆史悠久、編制健全,但研發中心成長于種種不健全的研發任務,不僅沒有鍛煉出健壯的四肢,反而體态臃腫。
按照合資公司的定位,産品由外資導入,研發中心主要承擔本土化改造的工作,對造型、底盤尺寸、内飾等進行微調,但動力系統、核心零部件的标準,基本隻需按照大衆狼堡的方案執行。
即便研發中心并不承擔核心開發任務,但依然需要經受大衆集團嚴密的管理。
" 我們每周都會同德國的技術團隊開一次例會。" 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張慶告訴 AutoPix,拿到大衆狼堡交接來的産品數據後,研發中心所有的技術變更,都需要向狼堡彙報,得到認可後才能執行," 很多議題會被否決。"
除了嚴格的管理,研發中心還需面對繁瑣的流程。" 走一個技術變更的流程,快的話兩三周,慢的時候要一兩個月。" 張慶向 AutoPix 介紹說,每次與大衆狼堡開周例會時,研發中心的一個例行任務,便是催促狼堡 " 回郵件 "。
種種原因導緻,研發中心完成一款新車并不困難的本土化開發,往往需要長達 3 年半的時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的研發中心已改變了傳統的瀑布式開發,建立新的敏捷開發流程,将新車的研發周期縮短至 18 個月。但對于上汽大衆研發中心而言,問題更爲基礎,它仍猶如一位闖入當代好萊塢片場,卻仍然遵循默片時代規則的演員。
上汽大衆 " 繞開 " 大衆
7 月 21 日,上汽大衆公司内發生了一件喜事。
據《汽車商業評論》披露、《财新》等媒體核實,上汽大衆請員工免費吃了一份 30 元的午餐。所慶之事,是公司剛剛通過了一項自主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的項目。
" 新通過的混動(PHEV)項目,不需要經過狼堡(大衆總部)的審批了。" 張慶向汽車像素透露,這是一次标志性的事件,上汽大衆有機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探索未來。
項目十分倉促。" 整個項目一共才 150 人,會從研發中心各部門抽調一些精英來參與。" 張慶向 AutoPix 透露,目前項目剛剛通過,因此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
AutoPix 獲悉,自研 PHEV 的計劃在今年上半年才剛剛成型,但時間緊,任務重。" 說是希望到 2025 年能 SOP(小規模量産)" 張慶向 AutoPix 透露,如此緊張的研發周期下,依靠背景複雜的研發中心來完成 PHEV 開發,顯然不可能," 據說會和上汽合作,研發團隊會派去上汽交流學習。"
今年 2 月 20 日,執掌上汽大衆 9 年的總經理陳賢章去職,由賈健旭接任。上任不久,賈健旭便明确了對 PHEV 的重視,希望借助這一市場來改變上汽大衆被動的競争局面。" 賈認爲 PHEV 處于上升期。" 左揚告訴 AutoPix。
這一結論與中汽協等行業機構不謀而合。按照行業人士預測,PHEV 産品将在未來幾年中快速替代傳統燃油車,2022 年後者仍有 1486.8 萬輛的銷量規模,而上汽大衆正是燃油車市場中的 " 前浪 "。
雖然戰略認知如此,但實際操作起來,挑戰仍然巨大。在 PHEV 領域,國内車企已卷出新高度。從今年上市的吉利銀河 L7、長安深藍 S7,到 7 月上市的東風日産啓辰大 V DDI,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車企,領先而成熟的 PHEV 産品價格下探至 13 萬元區間。
嚴峻的競争局面之下,狼堡沒有足夠積累,無法支撐上汽大衆的轉型。大衆狼堡主流的 PHEV 方案是一套單電機并聯的方案,節油率僅超過 20%,難以在中國市場競争。此前,依賴于狼堡的技術,上汽大衆推出過對應的帕薩特和途觀 L 的 PHEV 版本,但這些産品上市後的月銷量普遍在千輛及以下徘徊,市場接受度不高。
相比之下,除了賽力斯、理想、長安深藍等品牌的少數增程式産品外,自主品牌車企從比亞迪、廣汽、長城、吉利,到上汽、東風,所采用的混動架構均爲 " 串并聯 ",可以實現在 42% 到 45% 的熱效率,在 PHEV 領域有更深厚的技術積累。
其中,上汽集團目前在用的是一套 P1P2 串并聯電機 + 兩檔 AMT 的混動方案,正在開發 P1P3 串并聯電機 + 三檔 AT 的混動方案,混動方案已比較完整。
借助上汽的技術積累來完成 PHEV 的開發,是上汽大衆更爲現實的選擇。
大衆放手
如今在智能電動車的轉型浪潮下,大衆不僅不能給兩合資公司以足夠的技術支持,其自身都已在尋找技術依靠。
7 月 26 日晚,大衆汽車集團官宣稱,将向小鵬汽車投資約 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0 億元),同時将以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R)15 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4.99% 的股份。交易達成後,大衆将在小鵬汽車董事會中,占有一個觀察員席位。
與此同時,大衆将同小鵬合作研發面向中國市場的 B 級純電動車型,合作車型預計 2026 年推出。
消息官宣後,小鵬汽車當日美股股價一度漲超 40%,爲今年内的最高漲幅。漲勢延續至港股,7 月 27 日,小鵬汽車港股開盤後漲幅一度接近 30%。
7 月 26 日晚,大衆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管理的董事貝瑞德和小鵬汽車CEO 何小鵬,分别曬出了與對方的合照。照片配文中,何小鵬透露,與大衆集團的交流早已開始;貝瑞德也表示,"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與何小鵬董事長以及小鵬汽車團隊進行了高度互信的交流。"
在外界看來,雙方的合作有機會帶來共赢。
其中,小鵬得以獲得一筆不菲的投資,以緩解其現金儲備。此外,小鵬有機會爲大衆提供高級輔助駕駛系統軟件,由此帶來穩定收入,提升公司的毛利率。更爲重要的是,小鵬有機會借助大衆成熟的品牌、産品,及全球範圍内的體系能力,來實現産品的規模化,這正是小鵬所面臨的難題。
而對于大衆而言,此前數年,大衆一直嘗試将智能化、軟件研發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大衆打造軟件能力的決心不可謂不強,僅 2021、2022 兩年,其孵化的軟件公司 CARIAD 經營虧損合計近 258 億元人民币——這是李斌口中可以 " 燒出 " 一家造車新勢力的資金規模。
然而,龐大投入下的 CARIAD,不僅沒能引領大衆的轉型,還拖了後腿。大衆 ID. 系列電動車因爲 CARIAD 的軟件問題而延遲交付,旗下保時捷、奧迪等品牌,也因爲軟件開發進度落後,導緻旗下車型延遲上市。
今年第一季度,大衆汽車全球純電車型的銷量爲 14.1 萬輛,其中美國市場銷量同比翻番,歐洲市場同比增長 68%,相比之下,大衆純電車在中國市場同比下降了 25.4%,僅賣出 2.15 萬輛。
在智能電動時代,中國顯然是一個競争更爲充分的市場,大衆需要掌握先進的技術,來挽回中國市場的頹勢,同時保證在全球範圍内的技術領先,與小鵬的合作有望成爲一條捷徑。
然而,小鵬與大衆的合作,短期内很難傳導至兩家合資公司南北大衆。在中國市場,上汽與小鵬等新勢力車企,仍是潛在競争關系。
大衆尚且需要擁抱新勢力,放松對合資公司的管控,讓其有機會自己尋找出路,變得勢在必行。
不隻是上汽大衆,今年 7 月中旬,一汽成立 70 周年慶的期間,大衆與一汽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達成共識,将推動一汽 - 大衆的混動轉型。此前,一汽 - 大衆希望爲捷達品牌打造多款混動産品,但囿于同狼堡的彙報流程漫長,而推進遲緩。
從合資公司到大衆集團," 三個大衆 " 正分頭尋找自己的出路,但無論夥伴是誰,轉型之路,最終還是需要丢掉拐杖來完成。
(文中左揚、張慶爲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