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推出 Sora 後,立刻在影視界、廣告界和遊戲業炸開了鍋,但因爲它作爲 " 模拟器 ",在模拟世界上的局限性,很多人并沒想到會與智能制造沾上邊。
但一些智能制造的專家,已對 Sora 進行了觀察研究,看到了底層邏輯的相通之處,也想到了一些結合點。"如果業界真的朝智能制造方向去做的話,黑燈工廠、自動駕駛、數字孿生中的一系列難題,是有希望解決的。" 幾位智能制造專家說。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自從 2022 年底 ChatGPT 大模型推出後,技術派、大模型廠商、創業者出來說得多,但制造企業和行業人士鮮有發聲。"有一點過度消費了,每周都有爆炸式的技術推出,但它們的落地在哪裏?産生了什麽商業價值?" 一位制造人士說。一些制造企業感到焦慮,背後的原因是從技術到應用,中間仍有一些間隙需要彌合。
不過,經過過去半年的摸索和嘗試,2024 年,伴随政府發展新質生産力,以及一些央國企在大模型應用上的動作加快,在智能制造業,尤其是在那些變化快、競争激烈的行業,應用大模型創新的進程正在提速。
01
Sora 能用于制造業嗎?
Sora 推出後,OPPO AI 中心産品總監張峻,對生成式 AI 的叠代速度感到驚訝," 幾乎每天早上起來,都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新 demo"。未來,用戶怎麽調用這些生成式 AI,可能将給手機帶來架構、交互等全方位的改變。OPPO 内部也在探索。
在終端的變化上,業界已有一些明确的方向。比如,在短期之内,可能就會發生兩個較大的變化。一是去 App 化。大模型本身具備生态插件及融合能力,它自己會去調用服務接口,不需要打開 App。第二是搜索入口的變化。大模型本身外部檢索能力非常強,多模态能力也非常強,它就是一個好的搜索入口。
一家車企人工智能資深人士在 Sora 推出後,也進行了觀察思考。對于車廠,他認爲 Sora 有一定應用場景和價值。在自動駕駛的訓練中,他們已用大模型做數據生成,但大都是靜态數據。"交通流這些動态數據,Sora 目前還達不到要求,但至少是看到一些希望。"
在合成數據方面,車企原來要基于虛拟環境(元宇宙)去做,而虛拟環境需要拍攝一些視頻,用 Nerf 做 3D 重建,但成本不小,很多地方還不能拍攝。" 其實智能駕駛隻關心場景,不關心跟地标相關的東西,因此合成數據場景對 Sora 這類技術的需求應該也很大。"
在浪潮信息,硬件研發部副總經理王武軍和團隊之前已介入 AIGC 的訓練中。王武軍從 Sora 生成的視頻看," 那個東京街頭,地面上雨水的反光,已逐漸接近于可接受的現實"。
Sora 的底層邏輯是通過大量數據訓練而來,現在制造業有很多地方是人去推算的。如果數據量極強的話,運用 Sora 的模式,有希望對産品設計、仿真、柔性安裝和運維帶來改變。
" 我現在沒辦法說明它未來是一個什麽形态,但它将是颠覆性的。" 王武軍打了一個比方,業界的一個難題是 " 柔性安裝 "。比如,服務器機箱中有幾十條線,這些線怎麽 " 繞 "、怎麽指揮機械臂去安裝。
可行的做法是,針對每條線纜,需要工程師做一個 3D 模型。根據配置不同,一根線纜要插在不同的位置,需要數十種 3D 模型,而組裝過程中,又需要臨時調整,從而導緻柔性物體自動化安裝事倍功半,不太現實。如果能通過數據訓練,自動生成 " 繞線 " 方式,再直接将數據提取出來,告訴機械臂怎麽去組裝,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做仿真的工業軟件人士也注意到了 Sora。" 你看 Sora 視頻中那位女主角走路的姿态,如果結合了仿真工具,會更加自然,現在太空靈了。"CAE 人士李岩說。仿真軟件可以模拟複雜的機器、産品,他看到了 Sora 和仿真的結合之處。
" 現在仿真叠代的過程很長,如果前期通過 Sora 的方式,讓仿真不從最差的初始條件去計算,整體計算時間會大大縮短。" 他說," 後期也可以對仿真結果去做優化。"
由于 Sora 自稱是要做 " 世界模拟器 ",業界也在對比 Sora 和數字孿生的一些差異。數字孿生是真實世界數據化後的投影。而 Sora 是基于模拟樣本,構建虛拟和真實交錯的數字世界。
由于大模型有不同的數據源,通過 Sora 來模拟世界,帶有一定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比如,在 Sora 生成的一個視頻,一隻小螞蟻穿越洞穴,這在現實中無法拍攝到。但也有網友指出它的漏洞:螞蟻是一個二維生物,走起路來不像人,它們會漫無目的、來來回回,這個 Sora 生成的視頻,與潛在物理規律有一些偏差。
" 現階段可以理解Sora 是數字化孿生的一種手段和補充,而不是替代。Sora 可用于真實世界在虛拟世界的美化展示,以及替代人工建模與設計的生成,幫助數字孿生加速。" 聯想中國區大客戶業務群及制造行業總經理宋濤說。Sora 可以用于設計階段的效果構建,或産品的生産構建效果,但沒法替代數字孿生的數據視圖等功能。
宋濤認爲,未來兩者可能會整合,也可能形成一個新技術合集或新突破,如混合宇宙等,但目前看到他們技術線路的差異,需要有一定的技術突破才能實現。
" 如果明白現有技術的局限性,在揚長避短的前提下,它們在某些場景下仍然具有價值。"IEEE 數字化轉型聯合會戰略與架構主席汪齊齊說。
Sora 的發散性,讓它有新的空間。" 像我們一些高端汽車客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可以根據客戶的描述,馬上生成一個視頻推給他,然後再完善設計。"ERP 軟件廠商 Infor 大中華區商業咨詢高級總監鹿崇說。類似的還有外觀設計、車衣、塗鴉等,這是進入研發之前的一個環節。
關于成本,業界有種猜測,Sora 生成 1 分鍾視頻,大約要 8 塊 A800 計算 3 小時,成本接近 90 美元。"To B 這麽一條,以往按照每秒幾千收費,Sora 的價格還是便宜的。" 數碼産品資深人士、Angry Miao 創始人李楠向數智前線估算。這讓業界看到了它在上述應用中的巨大潛力。
目前關于 Sora 這類技術和制造的結合,一位人士稱,"Demo 和産品還沒到落地狀态,但大家有方向,有思路 "。
02
制造業已用了哪些 AIGC 技術?
除了 Sora 之外,在 ChatGPT 發布之後,大模型已在制造業有什麽落地進展嗎?
聯想宋濤從智算資源分布的角度告訴數智前線,目前國内對大模型的需求,70% 的生意在互聯網,10% 在科研單位,落在制造業,主要的機會是汽車自動駕駛。
幾位車企資深人士告訴數智前線,過去幾年,汽車行業越來越卷。車企的錢在往微笑曲線的兩端投,一個是研發端,一個是營銷服務端。在制造端,過去半年,沒有看到典型場景。而大模型落地的主要場景,集中在智能駕駛、營銷服務和智能座艙。
比如,智能駕駛中的數據合成以及數據标注;在售後服務上,當遇到一些不常見的故障,大模型可以找到與描述最接近的情況,迅速給出排序,輔助售後服務人員,幫助車主一一排查,這樣的售後服務接受度較高。
今年大家競争的一個焦點是智能座艙。預計上半年,一些車企就會陸續官宣接入大模型。不過,業界在智能座艙中還未找到爆炸式場景,今年要進一步挖掘場景。
2024 年車企在大模型上的預算普遍在千萬級以上,用于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或是大模型私有雲部署等。這比 2023 年有顯著提升。
除了汽車行業,其他智能制造業在研産供銷服,都有一些進展。
浪潮信息王武軍他們基于 " 源 " 大模型,已就研發的三個方向進行訓練。一個方向是爲工程師訓練出一個助手 " 賈維斯 "。另一個是智能教練系統,有點像 " 科大訊飛學習機 ",帶着工程師學習和反複訓練。還有一個方向是軟件設計,将通過代碼自動生成,實現服務器的相關軟硬結合環節。目前,這幾個方向内部已開始測試,處于持續優化過程中。
在制造環節,騰訊雲智能制造專家邴金友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代工企業要處理多個客戶的産品圖紙。結合大模型技術,他們迅速将圖紙結構化,直接輸入到 SMT 産線,驅動它的貼片機生産,降本增效明顯。
在智能客服領域,大模型已可以替代人。宋濤介紹,聯想在電話呼叫中心中,建立了基于AI 智能的 Q&A 系統,可以偵測到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的關鍵詞,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
在營銷方向,有高端裝備企業,嘗試将 AI 與市場活動等結合起來,撰寫策劃文案。美的集團也将 AI 接入到集團的系統中,對文稿等基本的日常工作,做輔助測試。
鹿崇看到大模型已應用到了制造業的定價和運維上。在定價方面,很多制造企業的産品定價缺乏針對性,很難根據産品曆史銷售、市場環境、成本因素等變化适時科學的調整。AI 技術的使用,使得定價模型成爲可能。
在運維方面,大量的數據已讓工廠中的機器開口 " 說話 "。在機器發生疲勞之後,一些模型結合起來,可以做到預防性 / 預測性維護策略更科學。
而大模型最直接的應用落地是産品,比如 AIPC、AI 手機。
在過去一年,邴金友看到,像光伏、新能源或新型高端裝備業,所處的市場競争壓力較大、變化較快,更願意采用大模型創新技術。另外,一些制造企業的三産或數科公司,對大模型的接受度也較高。
"大模型在制造業有點狀落地。按照 Gartner 的技術曲線,目前處于上升期。" 邴金友介紹。
03
面對大模型,制造業要做哪些準備?
從 2024 年開始,幾乎每周,大模型都有 " 爆炸性 " 新聞推出。而根據業界的信息,在接下來,仍有一些公司的大招放出。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瓴羊 CEO 朋新宇接觸的不少企業,焦慮于自己不知道該怎麽做。在焦慮不斷延伸下,社會上也出現了 "AI 的盡頭是賣課 " 這樣一些社會怪相。
鹿崇坦承,現在概念談得多,但真正的應用還要一步步做。
" 如果落到企業層面,無非是三樣東西:算力、企業的數據,以及企業的人才。" 朋新宇分析說,從算力來講,除了 OpenAI 等少數企業,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大家的起跑線幾乎一樣。
從數據來說,OpenAI 已把地球上所有的公開數據基本上都收集完了,但是對企業最有價值的數據,往往是企業的自有數據,這部分是 OpenAI 收集不到的。企業要考慮如何把這些數據的質量提升,變成好的資産,與大模型結合。" 我覺得這是企業能抓得住的、實實在在的投入。"
從人才來說,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去找 AI 領域的大牛,本質上并沒有必要,關鍵是現在這樣的人才也找不到。企業反而需要那些理解如何應用大模型,如何與企業工作流去對話,将大模型的能力轉變成企業生産力的一撥人。" 企業要抓得住這撥人。"
汪齊齊則強調了行業專家的力量。他以直播帶貨爲例,社交平台的興起,解放了個人的生産力,改變了許多傳統行業的運作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成功,往往依賴于對特定行業深入了解的專家。" 例如,一個精通化妝品銷售的專家可能不擅長電子産品的直播銷售,反之亦然。" 他說,盡管技術爲各個領域提供了不同程度新的機會,但真正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 不管大模型未來以什麽樣的姿态出現,它一定會出現。" 朋新宇說,企業要做好準備。
"人工智能屬于智能制造第 5 級可以實現的目标。" 聯想宋濤說,企業需要從基本的業務梳理,軟件應用和平台打通等數字化工作開始落實,打好地基。而這些也需要基礎架構的支持,雲計算、混合雲、數據安全、數據管理等基礎工作,這也是幫助企業重新梳理 IT、OT、DT、ET 等之間的機會。
宋濤也提到了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四大要素——算力、數據、算法和場景。其中,場景是驅動,要挖掘能夠利用 AI 降本提效的場景。算力是底層支撐,數據是養分,而算法是人工智能技術形成的價值。
他建議,在人工智能落地中,優先做好算力建設和數據存儲,再做好數據治理和數據價值的挖掘;用高質量數據,去訓練好對應的算法,從而對業務産生價值。而 AI 的落地,也需要對應的人才,分步、分期通過技術實現。
朋新宇提到上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 " 發展新質生産力 "。" 大模型用于智能制造是衆望所歸。" 他說,從 OpenAI 這一年的動作來看,它打開了新的空間——人類的空間、經濟的空間以及企業發展的空間。" 本質上,目前行業裏還沒有看到真正颠覆性的改變,但這也是離企業現場更近的這些人們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