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西部君
15 座副省級城市中,最後一份公開的城市總規終于亮相了。
2 月 13 日,《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 — 2035 年)》正式發布。

果然,壓軸的往往都來頭不小。
總體規劃明确武漢最新城市定位是:
湖北省省會,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和其他同級别城市比起來,這還并不算特别。
但在城市功能上,武漢則堪稱是 " 王炸 " 般的存在,一口氣拿下了 " 五大中心 ":
中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對外交往中心以及長江中遊航運中心。
這樣的定位,是不是依稀讓人看到了上海的風範?
畢竟,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擁有 " 五個中心 " 殊榮的,僅上海獨此一家:
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當然,上海 " 五個中心 " 的前綴是 " 國際 ",武漢是 " 中部 " 或長江中遊,兩者之間差了幾個量級。
但同級别城市中,論城市功能的完整性,武漢堪稱是新一輪城市總規的最大赢家。
這也再次确認了一個事實,武漢作爲" 中部第一城 " 的地位,依然無可撼動。
01
老實說,即便沒有這次最新定位的加持,論城市綜合實力和地位,武漢在中部的龍頭角色,事實上也是無可争辯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就中部其他城市的追勢,和一些部分細分領域的競争态勢而言,武漢多少已有一定的危機感。
比如,在 GDP、人口、資金等幾大硬指标上,論總量,武漢依然絕對領先,但在增速上,卻已遭遇挑戰。
GDP 增速上,2018 年—— 2023 年的五年裏,中部六大省會中,武漢增速低于合肥、南昌、太原。

人口方面,常住人口總量武漢依然穩住了第一,但同期人口增量,低于鄭州。

資金總量方面,武漢優勢仍然很明顯,但同期武漢資金增速僅高于鄭州,在六城中倒數第二。

此外,在一些細分領域,其他城市也屢屢搶過武漢的風頭。
從輿論存在感來說,過去幾年,合肥有 "最牛風投城市" 的标簽,産業升級頗爲亮眼,長沙不僅成爲代表性 " 網紅城市 ","工程機械之都" 也是名聲在外," 眼球效應 " 明顯超過武漢。

代表新興産業的新能源汽車方面,合肥、長沙、鄭州已跻身全國十強。而作爲傳統汽車城的武漢,卻反倒有掉隊之虞。
此外,在上市企業方面,武漢與長沙、合肥相比,并沒有顯現出明顯優勢。

可以說,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來看,武漢作爲長久以來的中部 " 一哥 ",在過去幾年城市競争浪潮中,似乎多了些保守,少了些銳氣。
或者說,與自己手中所拿到的 " 好牌 ",以及其他中部省會城市所鬧出的 " 動靜 " 看,武漢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落差。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武漢作爲 " 中部第一城 " 的地位是否動搖的讨論,就開始出現。
02
不過,就最新的城市總規看," 中部第一城 ",恐怕在未來相當長時間裏,依然隻能是武漢。
這種全方位的 " 勝算 ",在中部六座省會城市的定位和功能的對比中,是非常明顯的。
首先,定位上,武漢是唯一的 " 中部中心城市 "。其他的城市,鄭州和太原是 " 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再次之的長沙、南昌是長江中遊,合肥則是長三角。

在城市功能上,武漢的優勢進一步擴大。

" 五個中心 " 可謂一騎絕塵,其他城市隻有鄭州、長沙、合肥各拿下一個 " 中心 ",南昌、太原則是空白。
不過,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武漢的城市功能中,少了一個 " 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這是目前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地方。畢竟,論制造業綜合實力,武漢在全國主要城市中,絕對有一席之地。
一個可能的猜測是,既然中心地位如此突出,再專門強調制造業,似乎顯得多餘了。
但不管怎樣,坐擁 " 五個中心 ",制造業的地位沒有專門體現出來,都無傷大雅了。
03
事實上,不止在中部六省會中,放眼全國,武漢在大區中的中心地位,也是相當突出的。
這從和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西安的對比中,就能直觀看出來。
在城市性質上,重慶屬于頭牌——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這也是中西部唯一的 " 國中 "。
城市功能上,重慶是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上遊航運中心。

成都的城市性質爲,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城市功能爲 " 三中心一基地 ":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
西安的城市性質爲,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城市功能爲,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交往中心以及國際旅遊目的地。
可以看出,相對于武漢在中部地區的絕對中心地位,西部三大主力城市分擔的功能則相對要均衡一些。
這裏面主要還是由現實因素所決定的。
比如,從整個西部地區的區位和行政區數量看," 中心 " 功能,也不适宜過于集中于一城。
從城市級别看,西部不僅有直轄市重慶,也還有成都、西安兩大副省級城市。
相對來說,武漢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也是唯一的,傳統的大區中心城市,相比其他省會城市,在科教、醫療、國央企資源等方面都有着絕對優勢。
由此,也就決定了武漢在中部地區所承載的 " 中心 " 功能要更爲全面和集中。
04
最近,随着 " 杭州六小龍 " 話題的持續升溫,不少城市都公開喊話和杭州進行對比。在大量的讨論和分析中,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地方營商環境等 " 後天 " 因素對城市發展創新的重要性。
但是,在現實語境下依然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一座城市的發展雖然需要靠自身的努力,但區位、曆史、資源等一些先天性因素,對于城市發展上限的影響,同樣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因素可以說就是決定性的。
比如,武漢當前在中部地區的絕對一哥地位,就是長期以來非常多的現實因素所共同塑造的。
盡管鄭州、長沙、合肥等城市的追勢很明顯,但要在綜合實力上反超武漢,不能說無可能,但至少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
或者說,它也需要 " 天時地利人和 " 等諸多因素共同産生化學反應,才可能出現根本性洗牌。
一座城市在大國版圖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功能,很多時候有着 " 天注定 " 的色彩。承認這一點,不是說處于相對劣勢的城市就隻能認命、不需要努力,而是說,有些差異是很難通過後天來彌補的。
正視這一點,對絕大多數城市來說,與其盲目跟風趕超,找到自身的比較優勢,最大程度把優勢做大、把長處做強,就是最務實的發展路徑。
當然,對于手握 " 好牌 " 的城市來說,如何把 " 牌 " 打好,同樣也是考驗。隻有通過後天努力把先天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才可能持續做深城市競争的 " 護城河 ",乃至真正邁向卓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