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音樂先聲,作者 | 丁茜雯,編輯 | 範志輝
内地的複古音樂浪潮,從前兩年綿延至今。
10 月 12 日,周傑倫 2023 年 " 嘉年華 " 世界巡回演唱會 - 上海站即将迎來連唱四天的 " 滬上狂歡 ",而在剛過去的國慶八天假期中," 周傑倫 " 在各大音樂平台上也屢屢出現舊曲飙升排名、創下收聽新高的新紀錄," 周傑倫的歌爲什麽沒有年代感 " 的話題讨論也順勢登上熱搜前列。
數據顯示,僅在 QQ 音樂上,周傑倫的過往音樂作品便出現多次回榜。比如,9 月 29 日飙升榜上,前 100 首歌曲便出現周傑倫 42 首作品同時在榜的壯觀場面,頗有假期返鄉應景感的《稻香》,更是在 9 月 29 日更新的飙升榜排名中殺回第六名。不僅如此,周傑倫也在 10 月 5 日的流行指數榜上回至 48 名,貫徹假期前後。
周傑倫大概自己也想不到,自己一紅就是 20 多年,依然住在年輕人的青春裏,依然是華語樂壇的中流砥柱。
爲何周傑倫的歌沒有年代感?
近二十年來,大多數人的華語歌單中仍然是談論着故事的小黃花。
以周傑倫爲首的千禧年時期活躍的音樂人,無不例外成爲了 " 活樣本 "。正如在 " 周傑倫的歌爲什麽沒有年代感 " 的話題下,樂迷們頻繁提到的引領潮流一般,大膽的創新、奇思妙想的靈感碰撞是那時音樂人們寫出佳作的必備因子。
成名于樂壇低迷時期的周傑倫,吸收了大量中國、歐美、日本等文化元素,且将古典、說唱、R&B、爵士等風格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邏輯和審美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其他音樂人,周傑倫更爲明顯地人聲 " 樂器化 ",即便當年很多人認爲他中文吐字不清、斷句邏輯不合常理,但毫無疑問,這種注重旋律走向的演唱方式卻具有更爲悅耳、節奏性的聽感。
比如經典作品《雙截棍》中," 從小就耳濡目染 " 将 " 就 " 與 " 耳 " 之間進行停頓,歌詞的唱法均刻意以四聲聲調爲主,且跟随曲調自如轉換升降,并以鋼琴彈奏作爲間奏轉換,而這一創新也被羅大佑稱爲" 賦予中文唱腔以新的表達方式 "。
再者,在周傑倫往期音樂作品中,作曲、編曲上的超前與實驗也不容忽視。比如當下在東亞偶像音樂中流行的 " 拼接風 ",早在其創作的網遊主題曲《亂舞春秋》中便出現過,絲滑嫁接的主、副歌毫無重複,周傑倫毫不吝啬地在一首歌裏貢獻了八段迥異的副歌,而後的《床邊故事》《土耳其冰激淩》等也同樣如此。此類 " 拼接 " 式創作,也賦予歌曲更具層次性、多樣性的聽感。
此外,除了傳播環境的變遷,也正因當下大多數熱門歌曲的制作粗糙,歌曲作品中也聽不到太多器樂聲音,才令追逐新鮮感的聽衆們選擇懷舊,找尋載有獨特創作理念、高水準的音樂。諸如林俊傑、等歌手作品也同樣在假期之中迎來播放收聽小高潮,且餘韻不不息。
像是 10 月 11 日的 QQ 音樂熱歌榜中,位于全站收聽前 200 名的歌曲中便有 68% 上榜歌曲發行自 2019 年之前,大多爲 00 年代、10 年代音樂作品,鄧麗君、BEYOND、周慧敏等活躍在 80、90 年代樂壇的藝人也不乏多首歌曲在榜。
另一方面,從市場定位來看,相比眼下飯圈偶像、說唱歌手等越來越詳盡、單一的職能化劃分,周傑倫則站在滿足受衆圈層多樣性的角度上,以 " 大衆歌手 " 的定位來突破消費市場,易于學唱、老少通吃。
如金牌制作人小蟲曾經在周傑倫出道的千禧年初期所言,"R&B 在華語地區不會成爲主流,中國人就喜歡把歌曲拿到 KTV 裏唱,唱他(周傑倫)的歌等于出醜。如果路子再打開一點,他會火很久,所以說音樂人應該各種音樂都嘗試,才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而周傑倫的歌路在中後期也确實更明顯。
比如在《七裏香》這張專輯中,收錄的《将軍》《亂舞春秋》繼續延續了周傑倫瘋狂炫技和嘗試創新的小衆調性,而《七裏香》則以抒情搖滾、詩意情歌的特點赢得大衆,至今仍是周傑倫所有歌曲中收聽排行前列的作品。
當然,除了周傑倫,我們也能看到,鳳凰傳奇、伍佰等古早味道同樣濃厚的音樂人在當下也呈現出回溫盛況,甚至 Z 世代聽衆比例明顯走高。這也是因爲,其相對獨特的音樂理念、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是不亞于如今樂壇的新潮程度,也令受衆面也愈加廣泛。
由此可見,周傑倫們在時間的長河裏 " 獨孤求敗 ",也就不意外了。
這是華語樂壇的倒退嗎?
2004 年,制作人黃舒駿在接受采訪時曾言," 不是周傑倫太好,而是周傑倫太少 "。這個論斷放在當下,依然不過時。
相比日韓音樂市場後浪推走前浪的洶湧激烈,華語樂壇按下的 " 複古 " 暫停鍵仿佛從未結束。最爲明顯的,便是各大平台華語榜單,鮮少見到時下新歌更替排位、穩定上榜。
在剛剛發布的 QQ 音樂巅峰榜第三季度數據中顯示,周傑倫上榜次數高達 2960 次,上榜歌曲達到 90 首、熱歌榜連續在榜 90 天。這也側面表明,周傑倫在過去的三個月中 " 全勤 " 熱歌榜;而十大巅峰藝人除周傑倫外,諸如李玟、薛之謙、張靓穎、刀郎等老牌歌手也悉數上榜,占據一半以上。
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僅是 " 周傑倫們 " 本身因國民度具有高傳播優勢、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推敲,也在于懷舊浪潮下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性歌手重新拉回大衆視野,抹殺了一定的信息差。
比如林俊傑的《茉莉雨》、鳳凰傳奇的《奢香夫人》在十多年後均迎來了被發現、走紅的機會。不少所謂的 " 冷門佳作 "、" 冷門歌手 ",也在如今正處于消費市場中堅力量的 90、00 一代中喜提 " 童年回憶殺 ",得以重見天日。
同時,集體的狂歡也契合了年輕人 " 發瘋 " 的社交需求共鳴,成爲發洩情緒、玩梗的社交貨币。比如最爲典型的便是鳳凰傳奇的 " 制霸 ",其作品因朗朗上口、旋律高亢且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大多成爲年輕人釋放壓力的選擇。
像是《奢香夫人》高潮部分的 " 烏蒙山連着山外山",也因富有押韻感,被二創爲承載着年輕人表達各類情緒的 " 整活 ",諸如 " 烏蒙山連着山外山,我的課連着節節課 "、" 烏蒙山連着山外山,我的财政老師在上課 " 等。這首《奢香夫人》也在近期如破竹之勢回到大衆視野,自 8 月以來便維持在酷狗音樂 TOP500 前 15 名、最高排名爲全站第二,曆史上榜次數高達 936 次。
但更爲重要的是,華語樂壇在當下的青黃不接,才是促使 " 周傑倫們 " 經久不衰的主要誘因。
不可否認,流行音樂的傳播因短視頻消費場景的遷移有了全新的路徑,但在算法推薦下,如何在下沉市場成功 " 洗腦 " 出圈也成爲如今速食音樂文化下的第一要義,這也就導緻旋律相似、歌詞口水、土嗨等傾向的歌曲嚴重泛濫,僅作爲 BGM 功能性、走量不走質、土到極緻就是潮的産出現象愈加猖狂,諸如今年的《愛如火》《我姓石》等 " 神曲 " 在當下的爆紅便是如此。
而不管是工業化打造偶像還是流水線的網絡神曲,都爲樂壇帶來了依附性消費邏輯的轉變,無形之中改變了歌曲的創作邏輯,都是短視頻風潮下令音樂質量走向下滑、模糊化、口水化、同質化的結果。越是如此擺爛,大衆的對速食音樂文化的叫闆之聲也就愈演愈烈,比如李榮浩的《烏梅子醬》便在 " 屈服 " 于這種流量路子後,即便對比其他 BGM 仍算得上精緻,卻也是落得了備受诟病的結果。
因此,不管是打不過就加入将經典作品們 " 還魂 " 于短視頻平台,還是借助 KTV、車載音樂等傳播場景來 " 招魂 ",反映在各大平台榜單上的懷舊風霸占排位足以說明消費受衆的态度。
當然,這也并非意味着如今的華語樂壇便沒有好作品、好音樂人,隻是當市場向流量、爆款傾斜,這些仍維持 " 匠心 " 的音樂人的生存空間也被極大壓縮。劣币驅逐良币,導緻主流樂壇水準下降也就在所難免,最終形成了刺激大衆繼續懷舊的循環。
但所謂懷舊也好、童年回憶殺也罷,除了包含着重溫過去記憶的懷念,更投射了大衆對于當下市場創作參差不齊的不滿。也正是因爲這種對比,也就不怪乎爲何大衆甯願回聽二十年前的周傑倫、三十年前的羅大佑。
如高曉松所言," 要想周傑倫過時,需要有新玩意出來,新玩意還要像他一樣大衆化 "。
結語
回過頭來看,與其談論周傑倫們爲何沒有年代感,不如說是當下占據主流市場的 " 時髦 " 音樂的扶不上牆,給予了古早時期華語樂壇歌手們再度被發現的契機。
畢竟放在如今的環境下,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周傑倫、羅大佑等引領過華語樂壇的音樂人,也已然無法再繼續創造變革性的音樂内容引領潮流,這也是缺乏天時地利人和後的無奈。
随着短視頻時代帶來的走量不走質音樂的生産風潮,流行音樂深陷模闆化、工業化流程也愈加熟稔,洗腦大衆的目的也更加直接赤裸。但側面來說,也是大衆層面音樂教育的缺失愈加嚴重。
而經得起推敲琢磨的新音樂難以出頭,也就解釋了爲何掌握着當下消費主流的 Z 世代,甯願互聯網倒退十年、二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