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钛媒體圖庫
春節前火線上任的證監會主席吳清,春節後接連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據參加座談的代表透露,吳清表示,大家的建議,能夠形成政策的,就會盡快實施;如果不能,會給出解釋。
證監會新掌門廣開言路,市場信心爲之一振。新浪微博推出了# 我給吳清主席支個招 #的專題活動,各路英才紛紛建言,不乏真知灼見。
對于這波 " 支招 " 熱,我有一點不同想法。
論專業,吳清主席恐怕不會比任何專家差。與此前曆任證監會主席均出自銀行系統不同,吳清是資深的證券人,在證監系統做過近二十年的重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專門負責過券商風險處置,直接管理過機構投資者,還擔任過交易所理事長。
他還當過散戶。據參加座談會的投資者代表透露,吳清在座談會上自承早年炒過股,後來因爲去證監系統工作,才銷了戶。
散戶、機構、券商、交易所、證監會,資本市場的主要環節,他都深度觸達過,這種經曆,别說此前的證監會主席,業界也少有人可與之相比。
新掌門并未因爲自己專業資深就獨斷專行,而是開門納谏,展現了尊重各方意見、回應市場關切的态度,釋放了穩市場穩信心的政策暖意。至于市場存在的問題,相信他不比别人知道的少。
就股市自身而言,A 股迄今 30 多年曆史,按照中國速度,大抵走過了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一兩百年的曆程,該有的各項制度、規則基本都有了。要說缺什麽 " 招 ",從大家的意見、建議看,很多可能不在證監會能力範圍之内,需要協同其他部門。
事實上,2023 年底股市加速下跌以來,包括證監會在内的多個部門,一度從善如流:IPO 降速了,減持嚴控了,轉融通暫停了,做空受限了,造假嚴查了,降息降準了," 國家隊 " 進場了 ······ 結果呢,不能說沒效果,隻能說,效果與預期仍有差距。
雷厲風行,務實幹練,是業界對新主席的共同印象。大家提了那麽多建議,如果說幹就幹,萬一又不及預期,甚至适得其反,那該怎麽辦?
别以爲我是在危言聳聽。有經驗的投資者,可以回想下 2016 年的 " 熔斷 "。當時也是在股災背景下,有人支招,推行熔斷機制,當股價下跌達到 5% 和 7% 兩檔阈值,股市自動停盤。
這個機制本意是緩沖下跌,結果加劇了恐慌,熔斷之後恢複交易,所有股票直奔跌停闆。有幾個交易日,每天交易了十幾分鍾,就千股跌停,職業投資者提前下班。事先誰能想得到?
我倒是想給吳清主席支個招:敬畏市場,謹慎 " 創新 "。
2023 年 8 月以來的這一輪股市下行,成因複雜。事後來看,轉融通和 " 雪球 " 産品,在下跌後期起到了助跌的作用。
轉融通在成熟市場非常普遍,支持者認爲其可以增加市場流動性,降低投資者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将轉融通引入 A 股,初衷肯定不是爲了有利做空。但 A 股中限售股可以通過轉融通進入二級市場,等于繞過了限售,是個明顯的八阿哥。
在這輪股市下跌的後期,很多基金的投資者發現,其不斷加倉買入基金,基金公司卻将持倉股轉融通借給空方,空方反手賣出。
像急跌中量化基金動辄一分鍾砸出幾十億股票,其中恐怕不乏來自轉融通的籌碼。有多方不禁哀歎:" 買不完,根本買不完 ······ "
這種行爲介于正常交易與市場操縱之間,其界定需要司法部門最終裁決。但轉融通在限售股環節存在制度缺陷,在本輪下跌中 " 助纣爲虐 ",則是共識。
至于 " 雪球 " 産品,是一種包裝成理财産品的賣出看跌期權。許多投資者不明就裏,草率買入,預期也就幾個點的收益,卻要承受損失本金的風險。
在這輪下跌後期,大批 " 雪球 " 産品接近敲入空間,市場在短期内形成合力,以打爆 " 雪球 " 爲目标,導緻了下跌加速。
這種合力不一定是早有計劃的陰謀,更多是市場各方在短期趨勢下的共識,就像海裏的鲨魚,聞到血腥味後,不約而同會先将受傷者分食殆盡。
轉融通這個工具和 " 雪球 " 這個産品,在推出的時候,都帶有創新成分,都有足夠的理由。将這次股災歸咎于它們,當然是不對的。但它們起到了始料未及的助跌作用,則是事實。
資本市場波詭雲谲,規模巨大,參與者衆,複雜程度與專業程度均遠非其他領域可比,即便頂尖專家,也難言某項制度、某種創新,一定會達到預期效果。
就拿這次呼聲很高的一個建議來說,有學者稱,機構融券 T+0,散戶隻能 T+1,對散戶不公平,應該改成 T+0。"T+0 交易可以當日止損,發現錯誤了可以及時修正來減少損失,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因爲散戶船小好掉頭。"
這話聽上去确實有道理。我也不是不支持 T+0,但我對其施行效果,即能不能真的有利于散戶,則沒有什麽把握。
别的不說,要知道 90 年代初期,A 股是搞過幾年 T+0 的。從 1995 年 1 月起,才把 T+0 改成 T+1,當時也是應廣大散戶的要求,理由就是保護散戶投資者。
再美好的初衷,單獨看沒問題,有沒有進行一緻性評估,全面考慮對不同市場主體的影響,相關方可能出現的博弈變數,會不會形成 " 合成謬誤 "?
太多的教訓,太大的代價,股市制度設計與産品創新,能不慎乎?(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胡潤峰,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