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0 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海軍教授團隊主導,多個國内和國際科研機構聯合研究成果《中生代一個新的特異埋藏化石庫——貴陽生物群,揭示現代類型海洋生态系統》在《Science》(《科學》)雜志發表,并被該雜志進行亮點報道。該重大發現為理解最大規模滅絕之後的生命恢複速度和模式提供了新的認識。論文第一作者是代旭博士,宋海軍教授為通訊作者。
宋海軍(右)和學生代旭(左)
該研究團隊在我國貴州省貴陽市及其周邊發現貴陽生物群,埋藏時期距今 2.508 億年,是目前全球中生代最古老的一個特異埋藏化石庫,距離地球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僅過去了約 1 百萬年的時間。
近 5 億年來,地球上一共發生過 5 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 2.5 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事件是最為嚴重的一次,造成了超過 80% 海洋生物物種滅絕,同時促使海洋生态系統從古生代類型向現代類型轉變。
貴陽生物群中發現的部分化石
為了揭示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這一特殊且重要時期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關系,宋海軍教授領導的三疊紀地球生物學團隊在我國華南多省堅持開展了近 15 年的野外工作。2015 年,宋海軍教授帶隊在貴陽附近進行野外踏勘工作,他指導的學生代旭在一塊黑色頁岩發現了一枚非常奇特的化石碎片,經鑒定為龍蝦化石碎片,這在早三疊世海相地層中是非常罕見的,這一發現引起了團隊的重點關注。之後,由代旭博士等人帶隊從 2015 年至 2022 年每年都在該地區開展野外工作,陸續發現了大量多門類化石,由此便開始揭開了貴陽生物群的冰山一角。
三疊紀生物群多樣性和物種組成對比
貴陽生物群生态複原圖(楊定華繪)
截至目前,貴陽生物群中已經發現了包括硬骨魚、軟骨魚、牙形動物、海綿動物、雙殼、菊石、腹足、蝦類、原蟹、放射蟲、有孔蟲等十幾個大類,總計達 40 種不同的生物。宋海軍表示,貴陽生物群比全球已發現的其他中生代生物群在時代上更早,且距離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更近,無論是在生物多樣性還是生态結構上已經和之後的生物群沒有明顯差異,甚至可能更為複雜。這進一步表明,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之後的生态重建遠遠比以往的認識更快。
貴陽生物群中大量出現了魚類和蝦類化石,其中一些蝦類,如龍蝦,是目前已知的最老化石記錄。這兩個主要類别是現代海洋中最為豐富和重要的類群,同時這兩大類在中生代海洋革命中作為捕食者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貴陽生物群的發現表明現代類型的海洋生态系統在大滅絕之後約 1 百萬年的時間内就已經初具雛形,并且指示中生代海洋革命的時間可能也比以往的認識更為提前。
貴陽生物群對理解早三疊世生物古地理也提供了新認識。早三疊世是一個異常高溫的時期,高溫迫使陸地上的四足動物向兩極遷移,同時期海洋中赤道地區魚類化石記錄存在空缺。貴州省在早三疊世位于古赤道地區,因此貴陽生物群中大量的魚類化石表明當時赤道地區的溫度在魚類的耐受限度之内,這為科學家探究當時的古氣候狀況、生物生理耐受性,以及極端氣候條件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同演化關系提供了珍貴資料。
文章評審人對這項研究如此評價:" 貴陽生物群是二疊紀末期大滅絕後快速出現的、且保存精美的特異埋藏化石庫,是中生代最古老的一個,這使我們對最大規模滅絕之後的生命恢複速度和性質有了新的認識 "," 貴陽生物群的發現從根本上修正了我們以前對生物從顯生宙最大生物滅絕中複蘇的看法 "。
據悉這項成果,是宋海軍第一篇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成果。而他,也剛剛步入自己人生的 40 歲,進入一個科研工作者的 " 當打之年 "。2022 年底,他還獲得了第 17 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别獎項。近五年内,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曾三次入選 " 中國古生物十大進展 "。
宋海軍
該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 類)、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支持。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