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管理智慧,關注并設爲星标,了解最新管理思想與實踐
作者:詹文明
來源:摘自《管理未來:卓有成效的德魯克》
領導的定義是什麽?引用杜魯門總統的那句名言 " 責任止于此(The buck stops here)" 再恰當不過了。換句話說,領導是責任,領導的本質則是 " 績效 ",即領導的責任應該是 " 貢獻 "。
德魯克回憶起自己高中時期學習軍事戰役時的情形,說道:" 我們的曆史老師很優秀,他本人也是受過重傷的退役軍人。上課的時候,他讓我們每個人從一些書中任意挑選幾本仔細閱讀,然後寫一篇心得報告。老師就以這篇報告作爲期中考試的試卷。
當我們在課堂上讨論這些報告時,班上有位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幾乎每一本書都提到,這場壯烈的戰争是從軍事上而言完全不合格的戰争,爲什麽?’我們的曆史老師毫不猶豫,并且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爲将領犧牲得不夠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些将領隻是讓别人去沖鋒陷陣,自已卻待在安全的後方。"
" 将領犧牲得不夠多 " 就代表着戰争中不合格的将領犧牲了他人的性命,自己卻苟延殘喘地活了下來,爲的是 " 一将功成萬骨枯 "。不合格的領導者要麽不顧他人的死活,要麽就清除異己,最終都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如果不這樣,将領親自沖鋒陷陣的話,就有可能會犧牲自己的性命,爲國捐軀。但曆史告訴我們,凡是打勝仗的戰役中,将領死亡的人數遠遠低于失敗的戰争。由此可見,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而安全的後方反而是危險的地方。
考察領導是否清楚如下四件事
現今的高科技戰争是否與曆史上的戰役完全是兩回事呢?當然也不完全是。德魯克觀察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發現他們都清楚四件事。
1." 領導者 " 唯一的定義是擁有追随的屬下,若沒有遵循者,他們都不能成爲領導者。這些領導者中,有些是思想家,有些是先知。所謂的 " 思想家 ",指的是他們有一套明确、簡單、清晰、具體并且可操作的經營理論,而 " 先知 " 是指他們既能洞察先機,掌握人口統計學與人口結構的變化,采取行動,又能做出有效的重大決策影響組織。
2. 真正的 " 領導者 " 應該是引導屬下做正确的事,因爲領導才華是以領導者做事的成果來判定的。受歡迎、受愛戴、受仰慕甚至是受崇拜都不算是具有領導才能。
3. 言行一緻,樹立典範。信任領導者,未必就是喜歡他,也未必認同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追随者的信任,是基于确信領導者能說到做到,也就是相信他具備 " 言行一緻 " 的美德。領導者的行爲必須和他所堅持的信念相符,不能相互矛盾,他的行爲更不能背離了他的信念。卓有成效的領導者并不是基于個人的聰明才智(當然聰明才智也很重要),而是能保持前後一貫的作風。
4. 領導就是責任。領導并不是指階級、頭銜、特權或金錢。卓有成效的領導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須爲最終的結果負起責任,無論好的結果或不好的結果,他都必須面對,并且全權負責。
因此,他渴望有強而有力的團隊,他自律甚嚴,并且要求屬下百分百地付出和貢獻,所以他不會擔心屬下的能力比自己強。但當屬下不努力時,領導者也會不假辭色地給予提醒。領導者更會把他們的成功視爲自己的成功,而不是看成對自己的威脅。
領導是一項工作,領導者必須承擔責任,并協助屬下做正确的事,以言行一緻、樹立典範爲要求,做出重大的貢獻,才能赢得部下的追随,實現組織的使命與願景,真正成爲一位思想家或先知,這也是德魯克一生的最佳寫照。
考察領導是否具有如下七大特質
我們從人類的行爲來觀察領導者,看看他們究竟有哪些共通性。在此基礎上,德魯克進一步提煉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的共同點,即他們都具有以下的特質。
1. 知道什麽事是我必須要做的,而不是我想要做的。成熟的領導者由于心胸開闊,願意接納别人的意見,因此,他會兼聽專家反對的建議,而不會偏信自己喜愛的說辭。甚至,他會選擇對社會有益,對企業有利,但對自己而言,壓力更大的工作去做,因爲這就是他必須要做的事。
2. 知道我應該做什麽,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優秀的領導者常自問,我能做什麽?而不是,我喜歡做什麽?往往喜歡做,有興趣做的事大都不是自己的長處,更不是能有所貢獻的事,這樣,就容易一事無成,毫無成效可言。身爲頂尖的領導者,要能發揮自己所長,讓别人來補充自己所短,才能讓工作變得更出色。因爲頂尖的領導者會認清現實,認識自己,他清楚地知道,要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依賴團隊的合作,絕對不能單打獨鬥。組織的目的,在于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來。
3. 知道企業的使命和目标是什麽。任何組織都有其成立的宗旨和目的,企業的宗旨反映了企業對社會與人類的正面價值的追求。找尋企業的使命和定位,再由市場和顧客給企業下定義,弄清楚顧客是誰,顧客應該是誰,并将此轉換成企業的具體目标。當然,企業的使命是持久的,而目标是暫時的,爲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必須具有策略的思維與方針,才能将目标落實,最終才能實現企業的使命。
卓越的領導者深知,企業若要完成使命,必須依賴自身的核心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若想成爲卓越的領導者,要懂得善用集體的智慧和創新,這樣,才有可能在經濟不景氣或經濟衰退時,使自己的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4. 對人的多樣化要有絕對的包容性。企業是集合不同個性、屬性及各類專才的組織,爲了實現企業的使命和目标,這是必要的做法。企業不是要找同樣類型的員工來工作 ( 更何況,這樣的員工也是找不到的 ) ,企業的領導也不要刻意尋找與自己類似的人,因爲有效的領導者對員工的多樣化都有絕對的包容性,他們要做,并且能夠做的是,發揮他們的長處,從而讓他們對企業做出貢獻,滿足外界客戶的需要。
這是領導者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而不是讓企業成爲 " 改造員工個性的工廠 "。但當涉及個人的行爲表現、價值标準及品行操守時,有效的領導者則完全不能容忍所謂的 " 多樣化 "。
5. 不擔心員工的能力比自己強。劉邦之所以是劉邦,是因爲他懂得知人善任,用人長才。雖然張良擁有超人的策略思維與規劃才能,蕭何具有财務的專精和安撫民心的專長,還有識才的本領,但是,劉邦還是找來了韓信。對于這些人才,劉邦不但不妒忌,反而讓他們組成了高績效的團隊,建立了強大的國家。無獨有偶,這句話也驗證了鋼鐵大王卡内基的墓志銘上的那句話:一位知道選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來爲他工作的人安息于此。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也都是如此。
6. 每天 " 對鏡檢測 ",自我覺察。卓有成效的領導者通常會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例如,當每天早上起床,站在鏡子前面時,他們會自問:這個人,是否正是他們所要成爲的人。通過這樣的自我檢測,他們能自我鞏固,并且抵禦身爲領導者面臨的外在誘惑。他們也會自問:我是否隻是做一些讨人喜歡的事,而不是對的事,同時,也疏忽了更根本而長期的事。
7. 真正的領導者并不是傳教士,而是笃實的實踐者。領導者之所以能成爲領導者,不是因爲他們說了什麽,而是要看他們做了什麽。光說不練的領導者是無法獲得屬下的信任的。隻有通過有效的行動,才能經得起事實的檢驗。隻有這樣,才能成爲一位真正的領導者。(本文完)
你的領導力的高低
決定了成員對你的信服程度
本質上取決于個人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