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vb 動脈網
最近,一篇文章在創投圈裏廣爲流傳,大緻内容是國内投資人在經曆近幾年行業寒冬、LP 募資難、項目 " 内卷 " 等大環境之後,幾乎都在焦慮、期待、失望、振奮的複雜心态中度日,所以,出于私心,碰到心理健康的項目,投資人總是會忍不住多看兩眼。
而這種 " 私心 " 也很好地體現了近幾年的一級市場上。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從 2020 年開始,我國心理健康領域共完成 84 起融資,其中 2023 年上半年就超過 10 起,共投資了超過 50 家初創企業,其中有不少目前已經走到了 B 輪及之後,包括壹心理、簡單心理、昭陽醫生、好心情、大米和小米、壹點靈等。
圖 1. 2023 年完成融資且在美國注冊成立的心理健康企業(數據來源:動脈橙)
即使國内心理健康賽道已經足夠火熱,但與美國 VC 的出手頻次相比,這種程度還遠遠不夠。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在 2021-2022 年,美國 VC 共投資了近 150 家心理健康領域的初創企業,進入 2023 年,又新加碼了 30 家,總投資額已超過百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的二級市場也沒閑着,僅在 2023 年上半年,美國就有包括 PsyBio Therapeutics、Greenbrook TMS 等在内的 5 家心理健康企業在納斯達克敲鍾上市。
在如此喜人的數據背後,又透露出心理健康行業怎樣的訊息呢?
疫情似乎讓所有人都理解了心理健康
不少人認爲,是疫情催熟了心理行業,事實也的确如此,一級市場的爆發就是最好的诠釋,從 2020 年開始,諸多心理領域的初創企業相繼獲得融資。除此之外,一些上市企業也在廣泛布局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産品管線,并已經獲得巨大收益,以互聯網醫療巨頭 Teladoc 爲例,旗下心理健康服務商 BetterHelp 在 2022 年營收超過 10 億美元,已成爲其新的營收增長支柱。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但回到行業發展的視角,疫情到底給了心理領域怎樣的推動力呢?
先從中美市場的共同點出發,首先感受到的是行業需求的激增,以美國爲例,在美國人口普查局 2020 年 12 月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超過 42% 的參與者有焦慮或抑郁的症狀,其比例比前一年大幅提升了 31%,受此趨勢,美國 2021 年心理健康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450 億美元。
其次是由疫情導緻的物理隔離使得線上就醫在心理健康領域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一方面是數字化技術的介入,使得心理治療擺脫了單一的線下服務模式,開始變得更可及和更多元;另一方面是政策的放寬有效刺激了心理市場的消費潛力,例如很多心理藥物在疫情期間實現了線上開藥,并能直接送到患者手中。
最後是由疫情所引發的資本市場變化,進入 2023 年,不少投資人都重新拾起了對于消費醫療的熱情,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市場體量大,并且相對成熟,因此回報兌現速度非常快。以今年備受關注的 " 減肥神藥 " 司美格魯肽爲例,其在一季度就已經大賣了 42 億美元,而心理領域的産品也具有類似的爆發潛力。
說完 " 共性原因 ",再來聚焦到中美心理健康行業當前的差異性,從中也能反映出,爲什麽美國 VC 當前對于心理項目已經進入到了 " 買買買 " 階段。
曼朗醫療董事長劉奧娜在采訪中揭露了心理行業的本質,即先有認知,才有消費,這就意味着其需要漫長的市場教育,是一個長期埋線的過程。
事實上,現代心理健康教育就起源于美國,早在 1908 年,美國精神衛生專家比爾斯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組織——康州心理衛生協會,而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美國人現階段對于心理健康的認知普遍較高,并且也願意爲此付費,這是國内心理市場當前還不能比拟的。
除了認知,美國心理健康行業還有龐大的商保體系作支撐。LifeStance 是一家精神健康服務提供商,于 2021 年在美股成功上市,根據其财報數據,其在 2022 年前三季度收入的 91% 來自商業保險,且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的數量已突破 250 家。但這并不适用于現階段的中國心理市場,這是由于我國商保覆蓋率普遍較低,目前仍然是以醫保支付爲主,雖然近些年以江蘇省爲代表的地方醫保局在做嘗試,但還尚未落地。
在認知和支付體系之外,美國的心理診療的交付能力也非常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服務承載體量,據統計,美國心理咨詢師的數量和總人口的比例是 1:1000;而另一方面則是服務供給側的質量,據心理健康領域資深創投人士戴莎莎女士介紹,美國的心理咨詢師都非常專業和規範,需要經過幾千小時有督導的個案咨詢積累才能獲得心理咨詢師執照。而國内心理市場當前還受困于服務缺口大和服務參差不齊的怪圈,不少咨詢師略加培訓就上崗,導緻用戶體驗感并不好。
所以,疫情對于心理行業的推動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僅讓更多的人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因疫情快速發展的創新技術,例如數字療法、腦機接口等也給了心理健康行業新的活力。但相比于中國,美國心理市場有相對完善的商保支付和醫生質量支撐,行業成熟度更高,因此商業化規模也相對成長較快。
心理健康行業自身的" 心理問題 " 解決了嗎?
雖然疫情将心理健康行業的發展進程向前推進了 10 年甚至 20 年,但行業整體當前還處于早期,以美國今年已完成融資的 30 家初創企業來看,其基本都處于 A 輪及以前階段,僅有 2 家企業在 B 輪融資及之後。
圖 2. 2022 年後我國完成融資的心理健康企業(數據來源:動脈橙)
而反觀中國市場,心理健康行業在經曆周期性爆火之後,也逐漸回歸理性,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平緩期:一方面是一級市場融資在變少,今年上半年國内心理健康融資不到 10 起;另一方面是部分已走到融資中後期的企業正面臨商業化和融資難題,向前邁進的壓力較大。
因此,站在這一領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也在重新思考:心理健康領域當前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是社會認知度較低。雖然疫情對心理行業建立市場認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大多數人當前還很難正視心理健康問題,病恥感仍然廣泛存在,所以,即便我國已經有很大的患者群體,但主動進行心理治療并願意爲此付費的比例可能不足 10%。
其次是行業缺乏标準,主要體現在診斷和治療層面。先說診斷,當前主要是以問卷爲主,但這種方式個人主觀性很強,部分患者可能爲了 " 不患病 " 故意做一些 " 錯誤 " 的選擇。而治療層面現階段面臨的核心問題是,沒有一個相對成熟且标準化的方案,這也間接導緻了其很難在市場端實現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對于一些中輕度患者,除了專業的心理治療,他還有其他替代性方案可以選擇,比如旅遊、瑜伽等等。
然後是供給側不足。從目前來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或者說專業的團隊和機構都相對較少,所以行業較爲混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這很容易打擊患者主動進行心理治療的積極性。此外,心理健康行業現階段也缺乏較好的市場渠道,整體相對封閉,服務觸達大多是以用戶推薦爲主,據曼朗醫療董事長劉奧娜介紹,企業目前獲客體量最大的方式就是口碑,即用戶互相介紹。
最後是還沒有一款 " 藥到病除 " 的産品出現。在現有的醫療體系中,心理疾病的治療主要是靠藥物和心理幹預,但藥物副作用大,且成本也較高,如果選擇進口藥,每月支出通常在 5000 元左右。而心理幹預則可以看作是退而求其次的治療方式,雖然近些年也有 AI 等創新技術的加持,但兩者如何結合和應用,當前還沒有一個确定的解法。
戴莎莎之前在一家頭部心理企業工作,參與投資過中美市場的多個早期心理類創業項目,也爲該領域的企業做過融資服務,因此對心理健康行業有較深的認識,她認爲," 心理行業的需求的确很大,且年輕化的趨勢也在近年來愈發明顯,但由于中國大衆對心理治療的認知還不到位,加之優質專業的供給端緊缺,也缺乏一定的行業标準,導緻行業目前發展還不成熟,面臨很多的挑戰,但這也意味着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家其實都在等一個爆發的時間點。"
心理健康的未來究竟會屬于怎樣的企業?
根據權威數據庫 Statista 預測,2023 年全球心理健康市場收入将達到 200.9 億美元,平均增速将會在 25% 以上,市場潛力巨大。某北京市精神科主任醫生也向動脈網驗證了這一趨勢,她表示," 雖然這幾年科室一直處于‘人滿爲患’的狀态,但今年尤其明顯,很多患者最後都不得不向周邊城市遷移 "。
在這樣一個 " 擁擠 " 的市場,到底會是怎樣的企業率先走出來呢?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動脈網将這些答案進行了梳理和提煉。
一、精準定位客戶畫像,做好市場垂直度。據動脈網觀察,現階段國内心理健康企業大多都将核心業務場景聚焦于青少年,比如關注兒童自閉症的大米和小米。美國市場也有相同的趨勢,在今年已完成融資的企業中,有超過一半企業都瞄準了這一賽道,典型代表有改善年輕人獲得循證心理保健途徑的心理健康診所的 Mantra Health 以及幫助自閉症兒童提供心理護理服務的 Finni Health。
圖 3. 2021 年美國不同年齡段抑郁症 / 焦慮概率(數據來源:Statistics)
這背後無外乎兩點原因:一是市場夠大,據《2022 年中國抑郁症藍皮書》顯示,我國抑郁症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18 歲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 30%,5 成抑郁患者爲在校學生。而美國心理問題的年輕化趨勢則更甚,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2021 年,美國近 15% 的兒童接受了心理健康障礙治療。
除了市場規模原因,青少年與其他群體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強烈的付費意願,對于很多家長來說,他們可能并不會爲自己的心理健康付費,但對于孩子,卻非常慷慨。所以,心理健康的市場策略也逐漸清晰,即圍繞青少年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并加強與學校或者教育局的定向合作。
除了青少年,産婦、消防員、警察、醫生等特定人群對心理服務也有一定訴求,尤其是孕婦,很多月子中心或者與女性相關的服務商,近幾年都将心理健康納入到了服務闆塊。
二、能爲心理患者提供标準化的數字診療方案。近日,馬斯克長期服用的氯胺酮被《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認爲,其在治療非精神病性耐藥重性抑郁方面不劣于 ECT(電休克療法),而且也未觀察到嚴重不良事件。但對于青少年而言,藥物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整合的 MDT 診療模式,輔以數字化診療和幹預手段提升效率和粘性,或許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曼朗醫療董事長劉奧娜也認同這一點,她表示,在曼朗現有的心理治療體系中,藥物占比不到 20%。
那麽,要如何做好數字化心理幹預呢?一方面是要尊重循證醫學原理;另一方面則是要挖掘數字療法和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在心理健康的巨大潛力,并創新其治療模式,尤其以腦機接口爲主,在此次采訪中,創業者和投資人都認爲其在未來的心理健康市場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比如在很多心理和神經腦疾病中,大腦信号的異常或者缺失是很常見的現象,而通過使用腦機接口技術醫護人員可以直接利用這些信号作爲治療手段,以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
三、實現産業上下遊聯通,形成服務閉環。在曼朗醫療董事長劉奧娜看來,國内當前的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其實是比較割裂的,大家現階段 " 各自爲政 ",都在探索自己的業務模式。但一個産業要走向成熟,必然是要圍繞患者實現服務閉環,那麽從觸達,到診斷,再到診療,一定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鏈路,而在這個鏈路中,有整合式的服務場景,也有更多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閉環。
四、回歸醫療和服務的本質,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升供給側力量。在戴莎莎看來,心理健康領域當前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供給側問題,一是亟需更多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二是迫切需要更多有循證醫學依據的高效治療方案。說到底,用戶是否願意持續付費,能否産生粘性,能否有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用戶,關鍵還是要看用戶的心理問題是不是真的能被很好地解決,是不是能給用戶帶來一個好的體驗。而這都需要一定的供給側質量來做支撐。
近日,心理治療服務提供商 Octave 完成了 52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其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Sandeep Acharya 就談到," 當今社會對精神衛生服務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但我們的使命不僅僅是确保服務可獲得,而是幫助患者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以及提供可持續的精神衛生健康方面的服務。通過這次融資,我們的目标不僅僅是直接促進醫療服務的發展,而是嘗試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方式——醫療的支付方式、醫療的發現方式以及我們用來支持醫療的工具 "。
寫在最後
在采訪和查詢資料的過程之中,我越來越意識到當前心理健康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也在想,要是能有一塊 " 開心藥丸 ",不開心的人吃了立馬就能開心那該有多好。但很遺憾,市面上現在還沒有這樣的 " 神藥 "。
所以,整個心理行業當前的存在價值就衍變成了,從業者需要在一些前沿技術領域找到一些創新的治療方案,這個方案需要行之有效,要盡可能實現标準化和系統化,同時也要将患者的身體和經濟負擔降到最低,而在此基礎上,患者的體驗感也要加強。
但就此而言,不管是用戶教育還是企業成長,在發展過程中也必須遵循其周期性特點。我國心理健康行業的成長時間還很短暫,必然需要一段時間的孕育,即使是有千億市場體量的持續性刺激,有衆多資本的加持,以及更多創新技術的融合,這個成長周期可能會加速,但也勢必會經曆它必要的過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