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之前咱們講新 1 軍榴彈炮、山炮情況的時候曾說過,該軍當時配備的此類火炮是所有國軍中最強的;其中軍直屬的榴彈炮營滿編,師直屬的山炮營滿編,而且實際上還額外多出了 1 個山炮營另 1 個山炮連。
除了榴彈炮、山炮之外,實際上新 1 軍在小口徑炮上也處于滿編或者超編狀态,其中超編比較厲害就是 M3 式 37 毫米戰防炮。
戰防炮,全稱是戰車防禦炮,也就是反坦克炮,既可用于打擊裝甲車輛,也可以用來打擊工事。
全面抗戰爆發前,國軍就已經采購并裝備了一批戰防炮;不過當時的戰防炮裝備級别很高,隻有極少數精銳步兵師建制内有戰防炮連,其餘的戰防炮連多是獨立部隊,并在需要時配屬作戰。
到駐印軍編成時,戰防炮的編制級别下放到了步兵團級,每個團都有這樣的一個連。
後來國内美械軍編成時,在編制上也參考設置(不過實際上大部分美械軍都沒有編齊),其大體的編制情況爲:
一個團屬戰防炮連下設連部、彈藥班,以及 4 個戰防炮排,每個排下轄 2 個戰防炮班,每個班各配備 1 門 37 毫米戰防炮,因此一個戰防炮連總計裝備了 8 門戰防炮。
很顯然,一個連就有 8 門炮肯定是不少。
而且駐印軍這種部隊,是額外強化武器配置的,往往輔助人員都會配槍,不像國内的炮兵部隊隻配備少量警衛武器。
因此一個戰防炮連的編制,除了 8 門炮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火力。
新編第 1 軍,原本轄新 30 師和新 38 師,後來新 6 軍調回國時将第 50 師留下,後來歸入新 1 軍編制,使得該軍擁有了 3 個步兵師。
駐印軍的步兵師采取 " 三團制 ",即每個師有 3 個步兵團,如此新 1 軍的編制内便有 9 個步兵團。
前面說過,戰防炮連是編制在步兵團級的,每個團有 1 個連,那麽新 1 軍的戰防炮連應當是 9 個。
而每個戰防炮連配備 8 門戰防炮的話,全軍 9 個炮連的滿編裝備數應當是 72 門。
但是到 1945 年新 1 軍回國後,該軍實力數統計中的戰防炮連卻并不是滿編數據,而是大大超編狀态。
該軍當時實有的戰防炮數量爲 104 門,超編數量達到了 32 門,而這恰好是 4 個戰防炮連的量。
新 1 軍顯然不會在固定編制之外,再額外編成這 4 個連,但它卻有足可裝備 4 個連的備用庫存炮。
在其他國民黨軍連戰防炮的使用都需要打報告申請的背景下,新 1 軍的炮卻不僅能滿編,還可以額外多出那麽多來,足可見該軍當時的裝備水平了。
大量配備戰防炮,在緬北作戰時顯然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的。
因爲日軍當時配備有一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輛,這些輕裝甲部隊之前在國内戰場時,咱們因爲戰防炮數量少,往往就得用血肉之軀來對付。
但在緬北戰場上,因爲駐印軍配備了大量的戰防炮,所以打日寇的輕裝甲車輛毫無壓力。
而且也别嫌棄 37 毫米口徑小,對付日寇的裝甲部隊足夠了,畢竟它也沒什麽重裝甲車輛;另外駐印軍作戰時也有戰車營配屬,因此在當時的作戰中可以說是橫掃緬甸日軍了。
炮多、炮彈也多,尤其還是超編的存在,從這些具體的裝備數據看,我們大概也能體會到新 1 軍當時的裝備之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