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養老金實現全國統籌,2023 年養老金不漲都不好意思!有些社保專家預測,明年養老金漲幅為 3.5%。但是,全國指導價是 "3.5%",各類群體的漲幅是不一樣的,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六類人笑暈了。
一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他們的退休金的替代率非常高,基數高漲幅就高,越漲越高。比如,有些公務員、教師的退休金普遍在八九千元,比在職管理人員都高,在當地非常有優越感。
二是央企的退休人員。特别是那種具有壟斷性質的能源類央企,在職時年薪高,退休後養老金也高,而且央企還有特殊福利,按照老人老辦法,每個月還有轉移支付的補充養老金,逢年過節還有慰問金和福利費,原來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央企,退休後還有住房、取暖、物業、水電氣補貼呢。
三是地方國企的退休領導。地方國企是兩極分化的,企業領導都拿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一線工人全年收入不會超過五萬元。副處級以上的企業領導的養老金一般高于萬元,哪怕養老金上漲 4%,也是每月漲 400 元。有的退休工人的養老金才一千元。差距是天壤之别。
四是養老基數高和繳費年限長的退休人員。養老金上漲機制是按照定額、挂鈎和傾斜三結合的,全國統一上漲 4%,隻是一個大概的比例。但是,不管怎麼漲,基數越高的增加值越大。10000 元漲 4% 就是 400 元,1000 元漲 4% 隻有 40 元,前者仍是後者的 10 倍,差距是越漲拉得越大。在挂鈎部分,繳費年限越長,相對漲幅越大。
五是偏遠地區和享受高齡補貼的退休人員。在養老金上調機制中的傾斜部分,要向邊遠地區和高齡人員傾斜。其實,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邊遠地區條件艱苦,無法吸引人才,多漲一點養老金也是一種引才措施。人人都會老,給高齡老人多漲錢,誰也沒意見。
六是軍轉幹部退休人員。每年都有一批軍轉幹部和士兵,轉入公務、事業、央企和國企單位,這一群體有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他們的退休金或養老金低于當地的平均水平,上級将專門補充資金給予補足,不能讓這一群體吃虧。他們曾經保家衛國,沒有人反對給他們增加福利。
【二】這四類退休人員哭慘了。
【1】老一輩退休工人。當年參與國企建設,付出青春,又遭遇下崗失業的工人,養老金普遍在一兩千的水平。每年漲 4%,還跑不赢食品價格上漲的幅度,生活十分艱難。
【2】靈活就業人員。他們沒有單位可以依靠,都是自己全額購買社保,因為工作不穩定,收入偏低,他們隻舍得買最低年限為 15 年的社保,所以,退休後的養老金隻有 910 元,還不到 1000 元,低到塵埃裡。
【3】4050 人員。他們是指 40 歲以上的下崗失業的女性、50 歲以上的下崗失業的男性,他們曾經繳過社保,現在連工作都找不到,如何繳納社保都是一個問題,能不能繳足 15 年享受養老金待遇都是未知數。
【4】私企民企人員。很多私企都不給員工繳納社保,稍微大一點的民企即使繳社保,也是按照最低标準繳,等退休之後,養老金之低,也隻能滿足基本生存而已。
【三】給三類退休工人多漲 20% 養老金可行嗎?
有些退休老人呼籲:給三類退休工人多漲 20% 可以嗎?第一類是為傳統國企建設付出青春的老工人;第二類是為支持國企改革下崗的老工人;第三類是為了保護國企而選擇買斷工齡的老工人。國家因為承認他們老一輩工人階級的曆史貢獻,最好的回報就是多漲養老金。
有些網文作者和社保專家堅決反對:給低收入的老工人多漲養老金,這是走回頭路的吃大鍋飯行為。他們的養老金低是因為他們繳費年限短、繳費基數低,對社保基金貢獻小,就應該領低的養老金,憑什麼多漲?對那些高收入、多繳費的人不公平!
其實,給老一輩退休老工人多漲 20% 養老金是應該的。有三個支持理由:一是現在的繁華世界是他們用 " 無私奉獻 " 打造的。二是他們當年執行的是低工資制度,繳費基數低,其實是他們的奉獻。三是他們選擇下崗,也是支持改革,做出了 " 犧牲 "。一個善良的社會難道不應該關心他們嗎?
PS:您認同嗎?多多轉發給更多的人,呼籲政策更加溫暖、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