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常常受到思維定勢的束縛。19 世紀初期,研發飛行器被視爲瘋狂之舉,被社會所不容。然而,在這種思想禁锢的大背景下,萊特兄弟于 1903 年 12 月 17 日完成了一次 59 秒的飛機試飛,這個微不足道的試飛結果卻成爲了人類科技發展史上的偉大開端,開啓了人類探索天空的新篇章。
曆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總押着相同的韻腳。
6 月 26 日,以 " 科技思變 " 爲主題的 2023 廣汽科技日爲我們帶來了多項新的技術變革。活動現場,廣汽集團發布搭載氫電混合系統的整車、全球首款乘用車氨發動機、N 合一集成電驅系統,以及廣汽魔方場景共創平台。
同場,廣汽飛行汽車 GOVE 也進行了首發亮相,并進行了全球首飛。
交通思變:廣汽飛行汽車厚積薄發
對于飛行汽車,大部分聲音都認爲這是噱頭,并且對它技術進步嗤之以鼻。然而,這些觀點忽視了飛行汽車構建的更大可能性—— " 城市立體交通 "。
當前,習以爲常的地面交通是由公路、鐵路組成的線性網絡,這種網絡結構使得城市的發展呈現出中心-邊緣的結構。飛行汽車則會構建一個節點網絡,任意節點之間可直達,不需經過中間點。這種網絡結構更容易形成多中心、去中心結構,而不是人口向特大都市聚集的 " 中心-邊緣結構 "。
如果能把線下世界轉變爲類似線上的節點網絡世界,這将帶來巨大的變化。
首先,節點網絡可以消除地理空間限制,讓人們更加自由地移動和交流。其次,節點網絡可以促進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讓人們更加容易地獲得所需的資源和服務。最後,節點網絡可以打破傳統的行業邊界和地域限制,促進跨界合作和創新。
飛行汽車的出現不僅僅是爲了幫助人們更快地從 A 到 B,更重要的是它将創造出新形态的城市、工作模式和活動軌迹。德勤認爲 2030 年全球的飛行汽車将達到 23000 輛。Frost&Sullivan 的預測更激進:到 2040 年,全球将會有 43 萬輛飛行汽車,這将徹底改變航空産業。
但要讓市場适應這個新交通工具,安全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在研發設計上,廣汽使用了航空航天領域廣泛應用的 MBSE 系統工程理念,構建了基于模型系統工程的飛行汽車研發體系,保障了研發到未來量産環節的安全可靠。動力方面,雙備份多旋翼動力系統的冗餘設計,讓飛行艙即使在空中出現單套動力單元異常,也能夠完成既定的飛行任務。
對于起降續航的問題,廣汽拆解出地面行駛、空中飛行和空地對接三大場景。
在地面場景中,廣汽搭載 ADiGO PILOT 自動駕駛系統,使底盤成爲全自動的移動起降站點,飛行汽車既能即飛即降,也能全向移動,并具有共享屬性,讓飛行艙自由配對、随時補能。
空中場景上,廣汽采用 90% 的輕量化複合材料,搭載三餘度飛控系統和多目識别技術,實現汽車飛得更高更穩。同時,瞄準航空領域的更高标準,廣汽運用領先的新能源三電系統,讓飛行更綠色更強勁。
空地對接上,航空航天級别的高精度對接技術的應用,使飛行艙在降落時能被底盤提前瞄準、精準對接。
未來,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立體交通将成爲趨勢并成爲萬億級别的大市場。GOVE 飛行汽車的出現,預示着未來立體交通無感出行生态體系的到來。在這個生态體系中,可以通過飛行汽車、無人機等多種交通工具實現無縫銜接的出行體驗,享受到更加自由、便捷的出行服務。
新能源思變:汽車動力來源有了新夥伴
新能源汽車目前被市場局限在了純電動或者是油電混合兩種驅動模式,似乎其他方案已然被淘汰。然而在 " 雙碳 " 背景下,氫能源被部分行業人士認爲是實現零排放的終極路線。
氫燃料電池汽車能否迅速規模化、商業化落地形成産業鏈,關鍵在于是否能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重要部件的國産化進程,突破國外技術封鎖且掌握核心技術。在這方面,廣汽集團發布的钜浪-氫混動系統走在了國内技術前列。
經過一年的研發以及驗證,今年廣汽将钜浪-氫混動系統成功搭載于傳祺智電新能源 E9,這也是國内第一款搭載氫混動系統的整車。
搭載傳祺智電新能源 E9 後實測百公裏氫耗低于 1.4kg,整車續航近 600 公裏,實現了零碳排放與高效節能完美融合。氫混版 E9 不僅代表着廣汽在‘雙碳’戰略上的技術飛躍,也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上極具競争力的解決方案。
如果将氫燃料電池和動力電池兩者互相結合,可以爲新能源乘用車開辟出一種新的能源路線,實現更長的續航裏程、更快的充電速度和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這種技術的發展将會對未來的汽車産業産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氫混版 E9,廣汽集團另一項研發成果——全球首款乘用車氨發動機亦亮相科技日。這款廣汽自主研發的 2.0L 氨發動機,以液态氨作爲燃料,通過精确控制液态氨燃料供給相變過程,使得發動機運轉平順穩定,并利用超高能點火技術實現了缸内氨燃料的可靠點火,功率達到 120kW,減碳率提升到 90%,潛在的社會化和商業化價值巨大。
而 N 合一集成電驅系統的發布,則意味着廣汽在新能源汽車降本增效上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該系統通過高集成化設計,實現了硬件成本的降低和重量的減輕,同時兼容前後驅,拓展性強。此外,軟硬件資源的重新整合和芯控集成的實現,也将爲廣汽未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智能化思變:廣汽集團正成爲能源科技的領航者
企業在做産品時,都在強調用戶思維—— " 以用戶爲基礎,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
那麽,什麽是 " 用戶思維 "?沒有人比用戶更了解自己,理解用戶需求,貼近用戶營銷,能打動用戶的産品體驗隻有讓用戶參與創造。結合這一點,廣汽集團在智能化轉型做了非常前瞻性的布局。
在今年的科技日上,ADiGO MAGIC 廣汽魔方場景共創平台正式發布。廣汽魔方場景共創平台通過 SOA 面向服務架構,将整車 2000 多個功能全部服務化,讓功能可以像 " 搭積木 " 一樣随意編排組合,自動生成代碼,創造無限多的個性化場景。
舉個例子,用戶可以利用魔方把 " 檢測到下雨 "" 環境溫度超過 30 ℃ "" 開啓雨刮 " 等傳感器信息以及車輛控制服務組合成爲 " 雨天模式 " 這個個性化應用。每當車輛檢測到氣溫高、下雨了,就自動開啓雨刮和前窗除霧,賦予用戶新穎而個性化的場景使用體驗。
在未來,随着智能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和競争的加劇,賦予用戶更多的體驗主動權将成爲企業競争的重要手段之一。隻有通過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廣汽集團等少數賦予用戶更多體驗主動權的公司将會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并成爲行業的标杆和引領者。
總體來看,廣汽集團的 " 科技思變 " 具有極高的可行性與想象空間。智能網聯正在重塑汽車,無智能,不汽車。研發隊伍年輕化,是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關鍵。廣汽集團打造超 5000 人的自主研發團隊,平均年齡爲 33 歲,并以廣汽研究院爲核心,構建覆蓋美國、歐洲的全球研發網絡,自主研發累計投入近 420 億元。
從科技日發布的成果來看,廣汽集團不再隻是一家車企,更是一個能源科技公司。如今公司的估值僅有 16 倍左右,這充分說明了資本市場對廣汽集團有着極大的預期差。
企業經營是一場長跑。在這個充滿競争與機遇的時代,企業需要具備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決心,才能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廣汽集團井噴的科技成果,無疑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然而,這些成果僅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市場潛力有望持續超出市場預期。
〖 證券之星資訊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