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你們能想象現在的智駕有多便宜嗎。
沒多久之前咱還在說,智能駕駛就是有錢人的玩具。車企随便整倆激光雷達就是兩三萬實打實的成本,車主選配兩三萬起步不說,結果還不一定好用。
結果沒過多久,智駕硬件的價格就和脖子哥的基金一樣,跌成白菜價了。
前一陣,大疆車載發布了自家 " 成行平台 " 的幾款新産品。其中一個隻用攝像頭的純視覺版本,不僅支持高速和城市 NOA 這種高階功能,而且不依賴高精地圖,功耗還賊低,基本啥車套上就能用。
重點是,價格隻要不到 7000 塊錢,很多車上都有的空氣彈簧,差不多就是這個數。
如果我是車企,在能升高降低和高階智能駕駛相比,我肯定無腦選後者。
但問題就在于,都說便宜沒好貨,同樣是搞的純視覺智能駕駛,馬斯克磨了好幾年搞出的 FSD ,現在還得賣大幾萬。剛量産智駕還沒一兩年的大疆,硬件便宜就算了,軟件還基本不要錢。
它憑啥啊?
結果我正琢磨呢,大疆直接就是一個試駕邀請函的給,行不行的自己來試試。
這我能不去?
畢竟之前試過的大多數智駕,不說都不咋地吧,絕大部分都會時不時抽個風啥的,整的隔壁兩三條車道跟着一起緊張,必須時刻盯着。
大疆這套純視覺方案連激光雷達的深度驗證都沒有,大概率也是 bug 滿天飛,怎麽噴它我都想好了。
結果大疆隻用了一圈 30 多分鍾的試駕,就把我的嘴堵上了。
這次的試駕車其實就是寶駿雲朵的靈犀智駕版本,區别在于它把原先車上 32 TOPS 低算力的域控制器拔了下來,插上用了高通 8650 芯片的的 100 TOPS 高算力控制器。
相比目前主流十幾個攝像頭 + 一兩顆激光雷達 + N 個 254 TOPS 英偉達芯片的智駕方案,這套硬件甚至說得上有些寒酸。
但從體驗上看,它卻是我試過最好用的智駕之一。
試駕的路線,是一條經過深圳鬧市區的大環線。全程 30 分鍾左右,途中會經過無數個十字路口,包括幾個堵車堵到發紅的高峰區。
然而一圈下來,我愣是一次都沒有接管過。
在比較簡單的開闊路段,它的表現其實和别家沒啥區别。加減速舒适,不會突然的點頭和推背,變道時車内也沒有很明顯的拉拽感。
但在一些細節上,它就不隻是及格這麽簡單了。
比如在遇到紅燈的時候,它會先把車速刹到很低,比如 10kph 以下,然後用很慢的速度挪到靠近前車的位置再徹底刹停。
我對随車的工程師直接就是一個問,他說他們的算法标定是在攝像頭正好看不見前車後輪的時候停下,大概就是間隔 3 米的距離。
這個哥們是真心喜歡,因爲我平時就是這麽開車的。
另一點就是對大車的避讓,試駕途中經過了好幾個大車密集的路段,每次大車經過或者需要超過大車的時候,車子都會小幅度的打一把方向繞開它。
而且,這個避讓的幅度不是固定的,如果相對速度比較大,避讓的幅度就會變得很小,甚至會變得很難察覺;如果相對速度比較小,避讓的的幅度就會明顯變大,有種想遠遠繞開的社恐感。
成行平台的算法工程師,估計沒少看大車的事故集錦。。。
當然相比這些小細節,我覺得它真正封神的地方還是超快的博弈速度。
一點不糾結,賊果斷。
經常開車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一個大路口左轉的時候,最難搞的就是不知道旁邊的車會轉到哪個車道。
要是左邊的轉大點,右邊的轉小點,那直接就是一個兩面包夾芝士,必須頻繁微操。
大疆這套智駕神就神在,它基本複刻了我會做的所有操作。
在左邊車離得很近的時候,它會稍稍往右邊靠靠;靠完以後,還會再根據右邊車輛的位置,再往左邊調調。
實際的體驗就是,我看左邊後視鏡的時候它在對付左邊車,我看右邊後視鏡的時候它也開始處理右邊的車。
人車合一了屬于是。
遇到行人橫穿馬路也是一樣,其他家的智駕就是一個素質極高,一定會等在原地讓行人先過。過去了還好說,要是行人素質也高打算讓車,就會出現兩邊瘋狂互讓的情況,誰都過不去。。。
大疆的做法則是,你讓我?那我過了。
在遇到的幾次行人博弈裏,如果遇到行人讓車,試駕車都會很果斷的加速通過,雖說看着素質沒那麽高,但通行效率是實打實的提升了。
然後就是我覺得最最最最厲害的地方了:後方來車規避。
試駕途中有這麽一個場景,直行車道,左邊突然竄出一台橫穿的小電驢。這時候一般向右規避就完事對吧,但此時後方還有一輛準備加速通過的公交車,繼續變道必然怼上。
這時候一般的智駕就歇菜了,停在原地需要接管,但大疆的決策是停止變道的過程,刹到安全的車速,等公交車通過之後再重新起步。
還有一個我差點就要去二次元的場景。
那時候我們需要去最右邊的車道右轉,我的注意力放在看它多車道變道的表現上了,完全沒看見側面有一個泥頭車也要走這條右轉道。
結果應該是從後攝像頭裏看見了,智駕直接一個大方向把車拉了回來,用很小的縫隙把泥頭車讓了過去。
随車的工程師一陣誇我膽大心細,其實我是真沒看見啊。。。
所以一圈開下來,我會覺得成行這套系統總體來看是有細節、有操作而且表現非常穩定的,如果最後上車全量推送的版本能和這次試駕一個水平,我可能真的會在日常的駕駛裏頻繁的使用它。
至于爲啥大疆能隻用幾個攝像頭和這麽點算力搞定高階智駕,他們在發布會上也大概說了一下,什麽算法優化好啦,感知精度高啦,比較玄乎。
裏頭比較有意思的是一個名叫神經網絡軌迹預測的技術,就是高算力域控内置的 Transformer 模型能夠根據攝像頭看到的運動物體,通過 AI 預測出它的運動軌迹。
然後判斷這個未來的軌迹會和行車線有啥沖突的地方,再反過來控制現在的車輛。
就 ... 見聞色霸氣嘛。
不過相比探究他們是怎麽實現的,我覺得這次試駕傳遞的更重要的信息是,之前車企們靠堆硬件、堆算力搞智駕的思路,可能真的錯了。
很長時間以來,車企們對于智駕一直都有着很嚴重的 " 火力不足恐懼症 " ,爲了盡可能多的收集路面上的信息,各種攝像頭、激光雷達必須拉滿,像阿維塔,一台車上光是激光雷達就有三顆。
爲了設計足夠多的規則算法來應對各種棘手的問題,高算力的芯片必須安上;像蔚來, 256 TOPS 算力的英偉達 OrinX 一用就是 4 塊。
但其實在許多車型上,有很大一部分算力是被用來 " 捋清問題是啥 " 而不是 " 解決問題 " 。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啥傳感器都有的車上,激光雷達、攝像頭和其他硬件在收集完信息以後,還有個合在一起分析的過程。不僅要把時間軸對齊,保證空間的一緻,還得商量好以誰的信息爲主。
比如攝像頭識别橫向移動過程的精準度比各種雷達強很多,而遇到粉塵、雨天等視線不太好的天氣激光雷達的效果會更好。
這時就得按照不同情況,讓傳感器們對齊顆粒度。
這還隻是不同傳感器之間的配合,就連攝像頭的内部也有很多配合問題需要解決,像是識别本車道目标一般是依靠前視攝像頭,如果是識别旁車道目标那就得用側視攝像頭。
要是距離太近,雷達會有回波問題,還得依靠泊車攝像頭。
總之就是多傳感器算法這玩意,工程師能想到的場景越多,硬件之間配合的規則就越複雜。
而就像電路設計一樣,爲了确保一個規則能跑通,還得設計一大堆保證它能實現的驗證功能。
對于算法能力不太行的車企來說,最後大概率就會變成代碼の屎山,導緻很多算力被浪費。
算法能力強的最近就開始緩過神來了,屎山越高越大肯定不是事啊。
那與其用上一堆傳感器搞得高不成低不就的,還不如老老實實從底層開始做優化和研發,把其中某個傳感器的能力拉滿。
這樣不僅不用這配合那配合的,芯片也用不着那麽高算力了,雷達攝像頭的錢也能省下不少。
所以像是華爲、大疆這些企業,最近就開始用精度更高的視覺信息爲主,減少激光雷達的數量或者幹脆就不用了。
而且,更低的算力和硬件功耗要求,也意味着更多便宜的車型也能智駕起來了。
就比如大衆就表示自家的途觀在 2025 年會用上大疆智駕,脖子哥在大衆集團内部的朋友也悄咪咪地告訴我,保時捷和奧迪目前也正在考慮采用大疆或者華爲的智駕方案。
或許馬上,幾萬塊的比亞迪或者五菱宏光就也能高階智駕了。
這麽一想,現在如果還有啥新車還在吹自己激光雷達用得多,那大概率是算法能力不太行,在靠堆料打腫臉充胖子呢。
說的是誰,歡迎兄弟們對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