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钛媒體 App 編輯拍攝)
最近,國内 "AI 第一股 " 科大訊飛引發關注。
4 月 26 日," 訊飛星火 V3.5" 大模型進行功能升級,支持長文本、長圖文、長語音等功能體驗。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訊飛星火 V3.5 總體水平總體已經達到 GPT-4 最新版本 GPT-4 Turbo 最新長文本版 97% 的水平,而在多個垂直領域的知識問答任務上,星火大模型長文本總體水平已經超過 GPT-4 Turbo。他透露,今年 6 月公司将發布訊飛星火 V4.0 版本。
而早前 4 月 22 日,科大訊飛(002230.SZ)發布 2023 年财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 196.5 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稱 " 歸母淨利潤 ")6.57 億元;而最新 2024 年一季度,科大訊飛實現營收 36.46 億元,歸母淨虧損 3 億元,同比上年虧損額擴大 418.99%;扣非淨利潤虧損 4.41 億元,同比虧損額擴大 30.29%,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在大模型方面的投入。
科大訊飛認爲,盡管加大在大模型以及技術自主可控等方面的投入,影響了其短期經營業績,但爲其鞏固 AI 國家隊的産業地位奠定了基礎。
不止是科大訊飛,雲從、商湯、寒武紀等其他國内 AI 龍頭最近公布的業績也不及市場預期。
相比海外 AI 龍頭高歌猛進——微軟一季度收入同比增 17%、Meta 增 18%、英偉達四季度收入增 265%,中國 AI 龍頭普遍面臨着一個 " 怪圈 ":AI 大模型技術全面超越 GPT-4,但收入卻隻減不增,長期高額虧損,且急需大量研發和算力投入。
多位 AI 行業人士向钛媒體 App 表示,這一現象是行業普遍問題,短期内沒有很好的解決手段,甚至随着算力和人力成本增加,虧損情況會不斷擴大。" 很多二級市場的人和‘朱嘯虎’想法一緻,投資 AI 公司不一定有很好的回報價值 "。
受業績不佳影響,截至 4 月 30 日 16 點收盤,科大訊飛單日跌幅 0.88%。過去 12 個月内,科大訊飛跌幅達 24.80%,最新市值爲 1026.82 億元。
那麽,在 AI 應用爆發的 2023 年,爲什麽國内 AI 大模型頻頻超越 GPT-4,但像科大訊飛,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但未見回報?AI 這個 " 風口 " 到底能不能吹到中國的 AI 龍頭們?
扣非淨利潤隻占科大訊飛去年營收的 0.6%
年報顯示,2023 年,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 196.5 億元,同比增長 4.41%,同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淨利潤隻有 1.18 億元,同比減少 71.74%。
經钛媒體 App 編輯計算,扣非淨利潤僅占科大訊飛去年營收比重的 0.6%。
科大訊飛稱,淨利潤下降原因是公司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産業鏈可控的國産化替代方面堅定投入,同時積極搶抓通用 AI 的曆史新機遇,在自主可控平台上加大認知大模型研發投入。盡管上述投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期利潤,但公司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所構建的核心能力,以及星火認知大模型取得的領先優勢,爲公司在大模型的産業競争中持續保持優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财報顯示,截止 2023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 3.50 億元,同比下降 44.55%,其中公司第四季度單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超過 15 億元。
具體到業績當中,科大訊飛營業收入構成主要分爲行業、産品、地區三個層次。
分行業看,2023 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占比高達 98.27%,即 193.1 億元,是科大訊飛核心業務;而教育教學業務隻有 1.46 億元。
分産品看,AI 技術的商業模式更多是作爲降本增效的工具,與 AI+ 教育、AI+ 醫療、智慧城市(AI+ 城市管理)等各行各業進行賦能或結合。
據科大訊飛披露的年報,近年來,公司依托 " 平台 + 賽道 " 戰略,圍繞五大行業領域,打造了包含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汽車、智慧金融、運營商、平台及消費者業務在内的七大核心業務。其中,訊飛開放平台已經爲開發者提供 647 項 AI 能力及一站式 AI 解決方案。
财報顯示,2023 年,公司的智慧教育、智慧城市、開放平台及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别爲 29.77%、20.02%、31.47%、10.67%,相比 2022 年 AI 大爆發之前的 34.11%、23.62%、24.66%、11.14%,整體來看,除了開放平台和消費者業務收入增長之外,其他業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智慧城市信息工程業務比上一年占比下降 28.75%。
盡管科大訊飛早在 2004 年、2008 年、2017 年便已涉足教育、運營商、城市管理的賽道,但過去幾年,在教育、城市管理由政府牽頭下,導緻如今經濟下行時,科大訊飛相關收入遞減、回款壓力增大,加之除安徽和中國移動的資源外,其他省市的 G 端業務資源對于科大訊飛來說有較高的獲取門檻。
分地區來看,2023 年,科大訊飛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華南地區的主營收入占比分别爲 49.41%、16.44%、13.49%,同比僅增長 5.90%、30.61%、8.7%,而西南地區、華中地區收入占比同比下降 26.33%、22.02%。因此,這印證了上述對于公司 G 端業務發展的結論。
财報顯示,2023 年,公司應收賬款 121.65 億,較期初增加 22.95 億。而截至 2024 年 Q1 末應收賬款爲 119.94 億,較期初減少 3.18 億。科大訊飛在業績會上稱,公司應收賬款來源在政府、以移動爲代表的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爲主。
所以,很顯然,從科大訊飛年報業績來看,AI 大模型爆發以及星火大模型的發布,并未給科大訊飛的營收基本盤——智慧教育(G 端)、智慧城市、運營商業務帶來太大的增長空間。
那麽,消費端呢?
自去年 5 月科大訊飛發布星火大模型之後,其大模型的變現方式主要是賦能現有業務、API 授權付費、企業定制化模型 3 種方式,但最終來看,隻有 C 端硬件效果明顯。
财報顯示,報告期内,科大訊飛消費者硬件 GMV 同比增長 84%。其中在電商大促節點方面,去年 618 全周期内,科大訊飛 C 端硬件銷售額同比增長 125%,而雙 11 全周期内銷售額同比增長 126%,主要是基于星火大模型賦能 C 端硬件産品,産品價格有所提升,并帶來大幅度的提升,包括 9899 元的科大訊飛 LUMIE10pro 高配版學習機、3999 元的 SR702 星火版錄音筆等。
同時在 C 端軟件,截至去年底,訊飛聽見 SaaS 服務生态用戶破億,覆蓋用戶破 6500 萬,付費用戶數同比增長 28.5%,以 SaaS 服務貫穿用戶内容記錄、整理、寫作,協同等布局。
另外,從 API 授權付費方式來看,在星火大模型發布後,開發者數量從 2023 年 6 月的 497.4 萬家提升至 2023 年 12 月的 578.5 萬家,增加了超過 80 萬家。而且,盡管星火大模型性能持續提升,但在 OpenAI、微軟等公司的大模型調低 API 價格之後,星火 API 價格也随之下降。
部分主要大模型調用的 API 定價對比(來源:钛媒體 App 編輯整理)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 11 月,OpenAI 将 GPT-4 升級爲 GPT-4 Turbo,但 Turbo 版的收費卻大幅下降。與 GPT-4 原版本相比,Turbo 版輸入 1000token 的收費價 0.01 美元,便宜三倍,輸出 1000token 的價格爲 0.03 美元,便宜兩倍。
而智能汽車層面,據不完全統計,訊飛星火大模型已經給奇瑞、廣汽、長安等車企賦能。2023 年,科大訊飛的智慧汽車業務實現 6.95 億,同比增長 49.71%,有不錯的表現,但對公司整體營收貢獻有限。
所以,從近 200 億營收的千億 AI 龍頭科大訊飛來看,星火大模型對公司業績的積極效果主要體現在消費端業務、智能汽車等業務上,但這些對公司的營收基本盤貢獻非常有限,智慧城市、智能教育業務增長乏力。
這也是很多人士對于科大訊飛的基本感受:最深刻的印象還是科大訊飛硬件,錄音筆、翻譯機、學習機對于科大訊飛來說似乎比 B 端業務更有看點,AI 公司賣 " 智能硬件 " 更賺錢。
在業績會上,劉慶峰提到,2024 年,星火大模型的四條商業化路徑:
第一是賦能科大訊飛的 C 端(消費者端)硬件,使其保持快速增長;
第二是在科大訊飛看好的教育、醫療、汽車、金融、能源和運營商等賽道落地;
第三是通過訊飛開放平台對外部開發者賦能,以此獲取收入;
第四是科大訊飛在 2022 年發布了超腦 2030 計劃,希望機器人能走進千家萬戶,将是巨大的應用方向。當前認知智能大模型的進展驗證了訊飛超腦計劃中對多模感知、多維表達的技術演進的預判,基于星火大模型的全棧機器人能力,目前已經賦能 372 家以人形爲主的機器人客戶。
但劉慶峰也強調,公司 2024 年的整體經營策略方面,一般投入能省則省,常規業務穩中求進,,面向大模型的戰略機遇堅決飽和投入。他認爲,公司業務結構持續優化,C 端業務的占比持續提高,來自于 G 端的應收賬款有望随着業務結構優化而逐漸改善。
" 隻要通用底座能力緊緊跟上,行業就有機會實現超越。中美之間的底座模型能力還存在半年到一年的動态追趕過程,但中國是唯一不會被徹底甩開的國家,科大訊飛作爲中國的國家隊正在持續縮小與美國同行的差距。例如,訊飛星火醫療大模型的效果已經超過了 GPT-4。" 劉慶峰稱。
中國 AI 企業通病:盈利差、研發高、難見盈虧平衡
科大訊飛這種業績和自身技術優勢 " 不均衡 " 的情況并非個例。
4 月 30 日,"AI 芯片第一股 " 寒武紀發布 2023 年度報告及 2024 年一季報。數據顯示,2023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7.09 億元,比上一年下降 2.7%,歸母淨利潤爲 -8.48 億元,同比虧損有所收窄;而今年一季度,寒武紀營收爲 2566 萬元,同比減少 65.91%;歸母淨利潤爲 -2.27 億元,同比減虧 11.12%。
實際上,2023 年是寒武紀有财務數據披露以來虧損的第七個年頭。2017 年 -2022 年,公司年度歸母淨利潤分别爲 -3.807 億元、-0.41 億元、-11.79 億元、-4.35 億元、-8.25 億元和 -12.57 億元。
7 年來,寒武紀累計虧損 49.66 億元,接近 50 億元。
此外,其他 AI 公司當中,雲從科技 2024 年一季度财報顯示,歸母淨利潤爲虧損 1.6 億元,而扣非淨虧損 1.70 億元,比上年同期擴大 11% 左右;商湯集團(0020.HK)2023 全年實現營業收入 34.06 億元,同比減少 10.6%;經調整後全年淨虧損 64.95 億元,同比擴大 6.6%,占營收比重達 190.7%。商湯集團已連續 6 年淨虧損,去年多次傳出裁員消息。
這意味着,這些 AI 企業一面大模型技術 " 遙遙領先 "、性能遠超 ChatGPT-4,另一面自身财務卻呈現 " 造血 " 難、盈利差、研發高、盈虧平衡預期不明朗等挑戰。
當前,中國 AI 大模型當中沒有真正 " 盈利性 " 企業,大部分均處于高額虧損、高昂算力投入、高研發投資這 " 三高 " 階段。即便是揚言完成盈利的 " 格靈深瞳 ",到了 2023 年也被 " 打回原形 ",營收大減 25.84%,公司由盈轉虧,虧損額達 9033 萬元。
格靈深瞳 2023 财年業績
那麽,爲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钛媒體 App 梳理出三個重要原因。
首先,G 端業務屬于存量市場,來源雖然穩定,但總量畢竟有限,不是 AI 技術商業化極佳的方案。
"AI 産業研究中心 " 曾分析認爲,虧損問題就出在靠 To G 業務起家的 " 四小龍 "(商湯、雲從、曠視、依圖),天生缺乏 To C 基因,此後長期靠 G 端業務存活,又使其掉入了 " 回款難陷阱 ",這就導緻企業市場競争力退化,當 B 端 G 端市場受沖擊,營收就難以爲繼。
劉慶峰曾公開談到,To C(消費端)業務是公司發展的重點方向。
在财報電話會上,劉慶峰指出,科大訊飛要向 C 端發力,在業務由軟件技術服務爲主,轉向提供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毛利率會有一定下降。例如,教育業務學習機智能硬件、汽車業務智能音效解決方案等,因硬件産品比重增加帶來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毛利率都在相對合理的水平,并且業務軟硬件一體化方案可以充分保障産品的應用成效,同時帶來規模的提升。
微軟中國區的高管曾在今年 3 月的一場活動上指出,像微軟 Copilot 這種技術方案,銷售策略應該向 C 端靠攏,而非 B 端方向開展。
事實上,C 端業務屬于 14 億人次的增量市場,客戶總量多、市場規模大、業務來源多元且穩定,而且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又小,付費用戶意願開始增長。鑒于科大訊飛的設備銷售情況,相比 B 端、G 端,确實是科大訊飛 AI 大模型應用的終局手段。
其次,AI 是一個長周期、不斷創新的産業,而非互聯網時期典型的 " 赢家通吃 "、近乎爲 0 的邊際成本增長、高用戶黏性的行業,AI、雲計算等領域沒有 " 壟斷 ",所以壁壘沒有那麽高,并需要不斷技術創新,一旦減少研發投入,就如同 IBM 和微軟當年事件一樣,直接退出了行業頭部位置,因此,所有 AI 公司都無法避開高昂的投入成本。
财報顯示,僅 2023 财年,科大訊飛研發投入高達 38.39 億元,在總營收的比重約占五分之一(19.53%),其中對訊飛星火大模型的研發總投入超過 20 億元。
劉慶峰曾談到,AI 技術就跟 Gartner 曲線(描述技術發展周期的專業圖表)一樣,總有一個概念爆發的夢幻期,然後到泡沫破滅。但它不是真的破滅,是有很多人帶着過度樂觀、過度神化的角度看到沒有那麽好,又開始理性,理性之後再慢慢堅持下來,又會出現持續增長,進入推動社會進步的階段。
因此,從周期性角度來看,盡管 AI 領域頭部效應明顯,但這個賽道沒有終局,我們也不會看到僅憑借一個 AI 技術,就能實現大規模、壟斷性質的商業化。
最後一個因素是,AI 大模型技術到底能否産生出一個産業。
OpenAI 團隊曾提出一種 "Scaling Laws for Neural Language Models",也就是更大的數據、更大規模的參數、更大的算力,不斷讓 AI 産生出令人驚喜的效果。
但與此同時,這種生成式 AI 技術到底應該屬于 " 工具 ",還是真實的産業,仍然存在争議。
今年 2 月 The information 報道,OpenAI 的年度營收可能在 2023 年 12 月已經達到 20 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 4500% 以上,營收增長的步伐在持續加快。其中,越來越多企業客戶采用 OpenAI 的生成式 AI 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預計到 2025 年這一數字有望翻倍。OpenAI CEO 奧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消費者和企業對生成式 AI 的興趣猛增,截至去年 11 月,92% 的财富 500 強公司使用 OpenAI 産品。
所以,從 OpenAI 角度來看,它依然是一種輔助傳統産業的 " 智能化工具 ",可以提高傳統産業的工作效率。
這意味着,AI 大模型很難形成一個所謂的 " 産業 "(industry)——有效運用資金與勞力從事生産經濟物品的各種行業的形态,更多是 AI+ 教育、AI+ 金融等 " 人工智能 +" 形态。
在近期一場閉門對話當中,一家國内上市企業 CEO 向钛媒體 App 坦言,美國微軟、谷歌都是将 AI 作爲幫助提升雲計算、搜索的價值性技術。但在國内,100 多個大模型一個月内突然出現," 比種白菜還快 ",這說明比 " 種白菜 " 還容易的東西是不會賺錢的。
"AI 這個事情,從産業上來說,我覺得技術總體上有兩大類:一類是産品技術、一類是賦能技術。而技術是産業的形容詞,但中國把 AI 拿出來當做一個單獨的産業來,總是把一個‘形容詞’當成‘名詞’來看。所以你看,AI 上市企業沒一個賺錢的,因爲它不符合市場規律。現在資本都是撐着的,我希望我投完之後退出,它雖然沒賺錢,還有别人來投的。所以我說,美國人把錢撤走了,我們很多獨角獸企業都要死,就你沒有盈利,你沒有從市場養活這些能力的時候,靠資本養活到什麽時候。" 上述人士表示。
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近期也表示,他不看好大模型,一看就知道肯定沒戲。
" 四小龍早年還是有些黃金時代的,一開始收入上去算挺快。大模型你有啥收入啊?關鍵是我就現在問你一個很紮心的問題:GPT-4 你要不要投入做科研?你做 GPT-4 科研至少砸四五千萬美金。" 朱嘯虎稱。
不過,對于科大訊飛來說,大模型的叠代仍會繼續。公司已表示,目前性能更強的訊飛星火 V4.0 正在訓練中,預計在 2024 年 6 月發布。
如今,微軟就已悄悄爲 OpenAI 開始訓練 GPT-6 了。而這次訓練将用到 10 萬個 H100 的 GPU,按 1 個 H100 的售價約 3 萬 ~4 萬美元來計算,光 GPU 的費用就高達 21 億美元。當然,模型的訓練也可以選擇算力租賃的方式,但費用依舊不菲。
因此,相對于萬卡萬億參數規模的 OpenAI 來說,國内算力需求缺口依然很大。而且,科大訊飛也面臨諸多競争對手,大模型的投入遠未到終點。
科大訊飛始終押注大模型,無疑是一場 " 豪賭 "。在風口之下,科大訊飛憑借大模型走出盈利的困境,似乎仍有較大的不确定性。
劉慶峰曾強調,中國需要建立 AI 創新生态,絕不是說今天的大模型像 " 茶葉蛋 " 一樣,已經成了一個不值錢的東西。
" 能夠真正對标美國最先進的 AI 大模型,全中國将來沒有幾個,我希望訊飛星火一定是其中之一,而且我們希望能夠自我期許也好,我們的目标也好,一定要走在前列、走在最前面。" 劉慶峰表示。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