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最近,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易主了。
在這之前,是賈玲。
憑借《你好,李煥英》54 億(8.5 億美元)的成績問鼎。
剛剛,這個紀錄被《芭比》刷新了。
全網都在恭喜導演格蕾塔 · 葛韋格。
《芭比》這部電影裏有許多迷影梗。
其中,最有趣的當屬「教父梗」。
香玉看的那場,全場爆笑快要掀翻屋頂。
芭比說,自己沒看過《教父》。
肯便放下手中的一切,跑過來講解這部「男人的聖經」。
而點開許多給《芭比》打一星的男性觀衆。
他們主頁顯示的最愛電影中,《教父》含量竟然真的相當高。
當然,《芭比》無意貶低這部影史經典。
它調侃的是,部分男性好爲人師的作風。
但《教父》的代表性,又讓香玉産生了好奇。
索性咱們今天就來挖掘一下,哪些電影是男人的聖經。
看看「男人必看 女人繞道」的标簽後面,到底藏着怎樣的陷阱。
百度搜索「男人必看電影」關鍵字,就能輕松得到海量的相關片單。
片單内電影數量參差不齊,但内容卻大差不差。
《教父》《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
《阿甘正傳》《美國往事》《聞香識女人》
《勇敢的心》《美麗人生》《現代啓示錄》
确實部部經典值得一看,但仔細一琢磨不難發現。
除了《教父》的特殊性之外,這些片單與其說是精心搜羅的「男人必看」,不如說是對着豆瓣電影 TOP250 列表挑挑揀揀。
看來要精準找到真正的男人聖經,還是要回到《芭比》。
在《教父》梗引發的相關讨論中,許多女性觀衆借電影分享了之前相似的經曆。
香玉搜集了她們提及的被男性講解最多的電影,得到了另一份片單。
頭腦風暴到這裏,感覺思路可以進一步打開。
當我們把搜索關鍵詞從「男人必看」換成「不适合女生看」,答案愈發明晰了。
首先,也是最典型的,确實是以《教父》系列爲代表的黑幫犯罪片。
比如馬丁 · 斯科塞斯的《好家夥》,「男人必看」榜單常客《美國往事》等電影。
在其中,槍,是男性的潛意識性征。
血,紅色浪漫。
英雄化的黑幫兄弟情,和步步艱辛的成長曆程,意氣又或滄桑,長久以來都刻上了男性性别标簽。
讓男人幻想、沉浸、共情,恨不能化身其中,做現實中想做而不能做的一切。
但同時也将有意無意地将女人排除在外。
其次,便是科幻、懸疑類電影。
今年年初,劇版《三體》與電影院中的《流浪地球 2》,讓國産科幻話題的讨論度猛增。
但與此同時,也伴随出現了「女性看不懂科幻」的罵戰。
再之後,是超級英雄電影。
從漫威到 DC,從《複仇者聯盟》到《正義聯盟》(特指紮導剪輯版),沾點邊兒的都算。
女性想做個超英片粉絲,甚至有時會陷入自證陷阱。
除非通過一場名爲「讓我來考考你」的測試,否則便有被指控假粉的風險。
而「男性片單」之集大成者,便是導演諾蘭。
從《新蝙蝠俠》《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信條》。
諾蘭作品堪稱電影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無意間爲部分熱衷講解電影的男性,提供了多樣化的題庫。
甚至個别人還沒看《奧本海默》,就提前押起了題。
除此之外,還有學科性較強的電影。
上到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下至母豬的産後護理。
連《飛馳人生》都有人說賽車組裝專業性太強不适合女生觀看。
而一些信息量大、文本嚼勁兒較強的作品,也打上了性别标簽。
比如姜文的《讓子彈飛》,已被譽爲男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同時這塊兒聖地還在不斷擴張,「不适合女生觀看」的電影标準還在不斷泛化。
讓人不禁就要問了,到底啥電影不需要講解,也适合女性觀看呢?
你别說,還真有。
探索完男人的電影世界,咱們再來看看市面上推薦的女性必看電影。
打開百度,熟悉的味道撲面而來。
相似的,女性必看電影片單包含的電影,大衆也耳熟能詳。
《穿普拉達的女王》《公主日記》《律政俏佳人》
《西西裏的美麗傳說》《泰坦尼克号》《剪刀手愛德華》
《天使愛美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初戀這件小事》
近兩年女性意識崛起,片單也有所更新。
加入了許多讨論度較高的女性主義電影,比如:
《墊底辣妹》《小婦人》《伯德小姐》
《三塊廣告牌》《82 年生的金智英》
确實不乏佳作。
但題材都在文藝、愛情、家庭、勵志的範疇内。
這些按性别劃歸的片單曆史悠久,又十分主流,難以追溯源頭。
猛地一看,是有點各自安好的意思。
但仔細一品,明晃晃的性别歧視意味呼之欲出。
相似的邏輯,在「男學理女學文」「男不看紅樓女不看水浒」等定論裏都能看到。
哪怕作爲觀衆,女性的人生命題也被默認爲單一類型中的附屬地位。
不信可以翻看女人必看片單的推薦語,越推薦越讓人無語。
性别刻闆印象無孔不入,都「新時代的女性」「堅強獨立」了,目的竟然還僅僅是爲了「被愛慕」。
同時,這些片單還有逐漸演變成性别、審美綁架依據的勢頭。
比如《芭比》引發的讨論中,有男性觀衆借此契機,同樣表達了對《教父》的欣賞無能。
結果,被評論當場開除男籍。
好巧不巧,女觀衆表示喜歡《教父》,也能得到同樣的待遇。
邪門了,那到底誰喜歡這部電影才不會被罵呢?
怎麽看個電影,也要戰戰兢兢。
基于片單和觀影取向不同引發的罵戰,讓不少人舉戈相向。
《芭比》和《教父》也在最近,成了電影界性别對立的兩面戰旗。
吵成這樣,罪魁禍首《教父》的導演科波拉知道嗎?
知道的。
不僅知道,還順道格局打開。
感慨了一把以《芭比》和《奧本海默》爲代表的原創作品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和聲量,對于電影本身的正向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一個問題。
那就是給電影打上性别标簽,對觀影者以及電影本身而言都是一種窄化。
武斷片面的電影劃分标準,經過漫長的時間發酵,與當下性别意識的覺醒發生了化學反應,終于開啓了反噬副本。
其實最近圍繞電影的性别話題讨論度甚嚣塵上。
不僅是電影本身被劃分爲「男性 / 女性必看」。
導演及其作品,也難逃相似的束縛和綁架。
但這樣的論調,實在經不住較真。
就比如女導演一直被認爲太「軟」,無法把控「硬」的命題。
但行業裏早就有教科書級别的反例。
赢得奧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導演的凱瑟琳 · 畢格羅,一直以來拍的都是像《驚爆點》《獵殺本 · 拉登》《底特律》這類主流觀念内的「男性電影」。
《拆彈部隊》摘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擊敗前夫哥詹姆斯 · 卡梅隆的《阿凡達》。
鏡頭冷峻,剪輯淩厲,以極爲強烈的個人風格呈現出戰場受創傷的個體精神世界。
同時,女性題材拍得好的男導演也不是沒有。
長久以來被認爲是女性主義經典之作的《末路狂花》,便出自男導演雷德利 · 斯科特之手。
國内的情形也相似。
許鞍華在《好好拍電影》中接受采訪,一直被翻來覆去地提問相似的女性電影問題。
性别一再被加固,讓後來者常忽略許鞍華作爲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早年手法生猛,無懼執起導筒叩問政治話題,向着時代《投奔怒海》。
導演被困之外,對經典電影粗暴的性别劃分論,除了再次落入兩性刻闆印象的窠臼割裂觀衆,還将電影本身的魅力大大窄化。
各大片單中提及的那些經典電影,幾乎每一部都經過觀衆與時間的大浪淘沙才留名影史。
一個鏡頭又或一句台詞,都有着穿透時間的生命力。
往大了說,這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财産。
感受體會其魅力,并非哪類觀衆的性别專屬财富。
當然咱也必須承認,經典并非絕對神聖不可侵犯。
成型于幾十年前的電影,有其時代及創作者局限是常态。
某部電影很有可能具備精妙的視聽、精彩的故事,但同時内核落後陳舊。
這種矛盾性也是電影好玩的地方。
對此,新時代的觀衆會自行調用批判性思維,新增闡釋視角。
就像許多經典黑幫片的評論中,逐漸出現女性觀衆對女性角色塑造的思考,也會有男性觀衆發出主流評價之外的見解。
比如《白蓮花度假村》裏兩代男性就「《教父》是不是最偉大的電影」展開讨論。
交流而非舉戈的讨論,也是電影衍生出的魅力之一。
說白了,壓根别信什麽「男人 / 女人必看」,更沒有什麽「女人看不懂」的荒謬标簽。
破除性别桎梏,才能探尋更廣闊自由的觀影樂趣。
而在此之上,香玉想借用一段曾經讀過的話:
不要在這裏尋找你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一味尋找自己的性别。
不要讓這部電影強化原有的世界觀,更不要以它的名義放棄思考。
不要畫地爲牢,不要自我設限。
否則,那将是一個多麽無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