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翟菜花
11 月初,随着攜程集團官宣将于 11 月 21 日公布公司三季度财報,消費複蘇大環境下的國内旅遊市場恢複情況再一次成爲關注焦點。
好消息是,在今年二季度,伴随着 " 疫後 " 全球旅遊業持續強勁複蘇态勢,攜程二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大增,還呈現出超越 2019 年同期疫情前的水平。相信在今年三季度,攜程依然能夠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與此同時,旅遊市場從業者都具備的一個共識是,經曆過三年不可抗力的影響,整個旅遊行業都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服務體驗上給到消費者持續的信心,如此才能幫助旅遊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但在此方面,攜程作爲國内頭部 OTA 平台的能力卻愈發惹人質疑。直接原因就在于,攜程今年以來已經多次因爲大數據殺熟等老生常談的問題引發輿論關注。
另外,在基本的業務結構上,攜程所依賴的 OTA 模式正不斷受到競品和自營巨頭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與其通過攜程訂酒店、訂票,不如直接在酒店自己的平台體系或 12306、航空公司預訂來的更便宜。
攜程機票、酒店,總比别人更貴
關于在攜程平台訂機票、酒店總是會更貴一些這件事,在衆多媒體的親身體驗和消費者的抗議聲下,似乎已經成爲一件不争的事實。
以相關媒體的公開報道爲例,今年 6 月份壹覽商業的一篇熱門報道顯示,在今年端午節前後,攜程機票、酒店預訂價格 " 總比别的平台要貴一點 "。從具體的預訂看,涉及的金額不大,少則五元、多的也隻貴數十元,但從整個平台體量看,相應資金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壹覽商業對比 " 攜程價 " 的參照物是飛豬、美團這樣的 OTA 平台。照理說,這些平台同樣是第三方,也需要收取一定比例的中間費用。這從某種程度上暗示着,消費者從機、酒官方平台預訂可能會更便宜。
爲什麽會這樣?
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攜程在 OTA 行業具備壟斷性,由于其市場份額占據絕對的領先,所以攜程有能力讓平台價格更貴的同時,還能讓消費者買單。
不過,當一個平台成長爲行業寡頭卻沒有爲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價格時,他往往會面臨消費者的質疑,特别是當人們并非沒有其他選擇的時候。
花椒财經的一篇報道顯示,通過對比 6 個城市、幾十家酒店發現,攜程、美團普遍存在酒店價格比酒店官方渠道要更貴的情況,而且這些 OTA 平台通常會以多重優惠吸引用戶下單,但很多時候優惠後的價格比酒店官方還高。
可以看出,作爲 OTA 行業龍頭,攜程不但要面臨比其他 OTA 平台更貴的質疑,還需要面對比酒店、航空公司官方更貴的指責。疊加不時被曝出的大數據殺熟争議,更讓人們很容易對攜程産生不信任感。
中間商差價,越來越難賺
北京市消協 2022 年發布的互聯網消費大數據 " 殺熟 " 問題調查結果顯示,64.33% 受訪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 " 殺熟 " 經曆,50.04% 受訪者曾在在線旅遊消費中遭遇過大數據 " 殺熟 "。其中,攜程、去哪兒、飛豬等 OTA 平台均被消費者投訴過此類問題,攜程更是屢遭诟病。
如果說大數據殺熟問題隻是停留在技術層面的商業運營 " 原罪 ",那麽攜程的商業模式才是他始終無法在價格上讓消費者滿意的根本。
近幾年,OTA 平台受大環境影響業績一直承壓,經營壓力不小。即便在欣欣向榮的時候都想方設法利用算法來實現利潤最大化,更何況目前的這種業績複蘇期。
由于票務和酒店預訂是攜程營收占比近八成的核心業務,考慮到這些業務還在面臨嚴峻的外部壓力,攜程屢禁不止的大數據殺熟問題更像是平台爲了應對經營壓力而不得不采取的解決方案。
攜程 2022 年财報數據顯示,攜程集團 2022 年實現營收 200.55 億元,其中交通票務營收 83 億元,住宿預訂業務營收 74 億元。
但是,作爲攜程 2022 年單項營收最高、同時也是唯一實現營收增長的業務,交通票務很容易遭受官方 " 打擊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機票 " 提直降代 " 後,OTA 行業的航司傭金率基本維持在 2% 左右;火車票方面,12306 占據近九成市場份額,OTA 平台幾乎沒有議價權與盈利空間。
這也就意味着,很多時候攜程隻是個流量入口,消費者在平台上看到的價格并不會有什麽優勢,甚至會更高。
酒店住宿層面更是如此。近年來,以華住集團、錦江酒店等爲代表的大型酒店集團紛紛自建自有渠道,拒絕被攜程這樣的 OTA 平台 " 卡住咽喉 "。由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消費者在酒店自己的渠道中訂房自然會更劃算。
類似的,像洲際、萬豪等知名酒店集團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會員體系,航空公司也有各類旅客忠誠計劃,不論從價格還是服務體驗上看,似乎通過機、火、酒自有平台訂購更加劃算。
用戶信任和攜流量以 " 控 " 價格的能力是 OTA 平台的兩大根基,當攜程一方面用大數據殺熟來摧毀用戶信任,另一方面不再具備與越來越多機、火、酒企業或平台的議價優勢,他的未來注定會持續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