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城市興起了一種新型自由職業——陪診師。陪人看病、替人取藥、幫人問診 …… 一系列服務明碼标價,主要面向獨居老人和城市青年。
低門檻、不需要從業資格證明、不要求醫學知識背景,陪診師是份怎樣的工作?新型職業有哪些行業問題需要注意?
資料圖:圖為民衆接受專家診療。 ( 圖文無關 ) 王嬌妮 攝
消耗體力和時間的事,都由他們代勞
29 歲的胡青獨自在北京工作 6 年了,50 多歲的父母遠在老家哈爾濱。
2022 年,患有橫紋肌溶解症的母親需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正巧,胡青在朋友圈了解到陪診師這一職業,因為擔心父母年紀大了,在醫院長時間檢查過于辛苦,她便花了大半個月時間尋找合适的陪診師。
胡青坦言,第一次找陪診服務的時候有些猶豫,又不想麻煩親戚。" 找親戚幫忙還挺欠人情的,思來想去,能花錢解決的事情還是不要麻煩别人了吧。"
胡青找到一位兼職的寶媽,因為怕父母舍不得花錢,就謊稱陪診師是自己的同學。早上,陪診師便将父母接到了醫院,取号、排隊、取片子 …… 中間的等待都由陪診師代勞,父母中途就回家休息了。
在醫生做完診斷、開藥之後,陪診師幫忙取藥并郵寄到家,胡青懸着的心也落了下來。對于陪診服務,她認為現在醫院科室劃分細緻,智能設備更新較快,這一點對老年人就診很不友好。
" 老年人現在就診難度不小,而且如果是異地就診,不僅需要一邊排隊一邊照顧行李,還有可能跑錯路。" 胡青表示,陪診師可以幫助解決上述問題,尤其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病人就不再需要做排隊、挂号等一些消耗體力的事情。
長春的姜先生此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同樣是在 2022 年,因母親患有甲狀腺結節,需要到醫院就診,他了解到陪診師這一職業。于是,姜先生找到 5 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安順陪診工作室。
他向中新網表示,就診服務一般面向老人、異地就業的獨居青年以及因進行特殊檢查而無法自由行動的病人,但不接收急性或惡性疾病病人的單子。陪診師主要提供挂号、取藥等服務,不會提供具體挂号科室的資源,不幹涉客戶個人選擇。
" 黃牛提供資源,我們提供服務。" 姜先生說。
資料圖:陪診師幫助患者線上預約。謝宇 攝
沒有專業的職業規範,陪診也會遇到病患糾紛
從事互聯網産品開發的黃先生在 2022 年成立了 91 陪診平台,平台主要負責陪診師的招錄、培訓。目前他所招錄的陪診師年齡大多為 30 到 40 歲的中青年。
他告訴中新網,根據市場調查,目前社會對于陪診師的需求很大,但實際下單的人卻很少。" 很多自媒體說陪診師輕輕松松月入過萬,但根據我們的調查,陪診師接單很零散且沒有客源保障,不僅賺得不多,還有可能倒貼錢。"
中新網了解到,陪診師收費主要分為兩種:按小時和按天計費,不同城市的醫療體系各有差别,收費标準也多由陪診師自定。同時,行業内也少有統一、規範的職業培訓。
對于是否需要必備一些醫學知識,行業内則有不同看法。黃先生認為,目前行業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要求醫學背景知識會提升人力成本。
姜先生則表示,心理疏導和心髒複蘇等急救知識對于陪診師來說是必要的。在他看來,陪診師不僅要幫助病人理解、遵照醫囑,還需要給予他們心靈上的安慰。同時,陪診師也應學習一些護理技能。
他記得,工作室曾在淩晨 3 點接待了一位 40 多歲的獨居病人。患者在家時被櫃子砸傷,腿部骨折。起初,工作室也猶豫過要不要接單。但在交談中姜先生了解到,病人是一名自閉症患者,身邊沒有親人在,希望陪診師能夠幫助自己就醫。
工作室還是答應了病人。住院一個多月來,病人的親人從未出現。工作室的幾位陪診師輪流去醫院陪護,有的同事還在自己家裡做好了飯帶過去。
然而,當病人出院後在家休養時,家屬卻找上門來。他們認為是陪診師照顧不周,導緻病人出現術後康複慢、腿部恢複不到理想狀态等問題。
" 他們找上來的時候,我們心裡其實挺複雜的,畢竟确實是很用心地在照顧客戶了。後來我們也出示了相關材料,請來了律師,患者家屬這才罷休。"
姜先生回憶說,雖然在此過程中,家屬聲稱是陪診師的責任,但病人一直堅持為他們說話。" 别管我家裡人怎麼說、怎麼做。你們對我照顧得已經很好了,謝謝你們。" 病人曾對工作室同事這樣說道。
資料圖:圖為陪診師陪同患者挂号、繳費。謝宇 攝
行業缺乏準入規範和職業培訓,亟待醫院合作和市場監管
事實上,早在 2015 年前後,市面上就曾出現過 e 陪診、安心陪診等平台,也均獲得過上千萬融資,隻是後續發展不如人意。
目前,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公示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 ( 2022 年版 ) 》中," 陪診師 " 這一職業尚未被收錄在内。
但在 2020 年 6 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多個部門聯合發布了 9 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對 " 社群健康助理員 " 的工作内容描述為:為社群成員提供健康探訪、體檢、就診、轉診等代理或陪護服務;為患者提供預約挂号、繳費、取藥、辦理住院手續等協助服務。
姜先生認為,陪診服務處于發展初期,缺乏統一、專業的行業規範,陪診師不僅會被誤認為是黃牛,而且還會受到黃牛的騷擾。他就曾多次在半夜受到黃牛的輪番信息轟炸," 給我發微信、打電話,說我擋人财路了,很多話說得很難聽。"
談及未來如何發展,一方面,他希望陪診行業逐漸發展壯大,能夠獲得專業的職業資格認證,請專業人士鑒定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陪診師;另一方面,他認為還應加強市場監管,打擊那些打着陪診師名号卻行黃牛之實的行為。
河南省某醫院普外科陳醫生則表示,陪診師和醫院護工不同。護工由醫院培訓,負責病人術後照料。而目前的陪診服務需要和醫院建立合作,通過統一和專業的培訓,讓陪診師了解醫院的就醫流程、科室分類、就診方向等,才能讓陪診服務更規範化。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 ( 完 )
【編輯 : 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