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參與發表中英文論文 58 篇,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發表 SCI 論文 21 篇,其中醫學領域 TOP 期刊 7 篇。"
近期,一篇廈門大學刊發的文章在知乎上引起了熱議。
起因是廈大在公衆号上刊發了一篇文章《參與構建 " 廈大模型 ",發表 SCI 論文 21 篇," 對她而言好像沒有什麼難題 "》,文章介紹了一位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2021 級博士研究生小姐姐。
據文章介紹,小佳協助撰寫全國 21 個省份,疫情研判報告 200 餘份,所在團隊多次收到國務院等發來的感謝信。
參與發表中英文論文 58 篇,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發表 SCI 論文 21 篇,其中醫學領域 TOP 期刊 7 篇。
年年被評為 " 三好學生 ",去年再一次獲得國家獎學金。
圖源:廈門大學
發過 SCI 的同學們都知道,有時候整個博士期間,也就隻能擁有 1-3 篇 SCI,而小佳作為 2021 級的博士生,至今居然刊發了 21 篇 SCI,這不同尋常的數量也迅速吸引了大家眼球。
有人質疑按照這種發文速度,所發文章難免有 " 灌水 " 的嫌疑。
圖源:知乎
比如多篇文章互相引用核心論點、方法學基本相同隻是換研究對象、論文結構組成流程化等。
圖源:知乎
但也有人認為,隻要不涉及學術不端,再 " 水 " 的文章,也是人家付出辛苦實打實寫的,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寫作能力,再水的文章也是文章,不一定非要求每篇文章都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圖源:知乎
熱議與質疑并存
這樣的例子并非首次
其實在醫學領域,因為發 SCI 數量太多而登上知乎熱榜的碩博生,小佳并非首位。
去年 6 月,廣州醫科大學一位名叫梁恒瑞的 " 學霸 " 專業型碩士就因其豐碩的學術成果,引發關注。
據報道,他在碩士期間共參與發表 SCI 論文 84 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并列)發表 SCI 論文 39 篇,共計影響因子 184 分,發表大于 10 分的 SCI 論文 6 篇,參編非插管胸外科手術國際專家共識 3 項。
梁恒瑞
在當時,梁恒瑞也是登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有部分網友開始質疑其是否因為有 " 背景 " 才能達到此等高度。
對此,梁恒瑞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回應稱," 關于我的所有資料網上都可以查到,包括論文、具體内容、研究質量、成長經曆、如何開始、如何發展。我也在多處做過公開演講,以及面向全球會議的英文演講,家庭背景很一般,感興趣的話,均可自行查證。"
同時,梁恒瑞也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文章有所謂的 " 灌水文 ",但自己在科研方面也是認真有點實力的,雖然有灌水但絕無學術不端。
" 關于網友的一些質疑,包括有無造假 ( 随便查,科研誠信第一位 ) ,有無靠爹 ( 沒有,普通家庭 ) ,有無靠導師 ( 當然有 ) ,有無灌水 ( 起步時灌了五六篇 meta ) ,有無好好輪科 ( 比較認真 ) 。"
在此種回應下,對于此事的一種争議型觀點也漸漸映入大衆眼簾:發文章一定要有實際科學意義嗎?單純為了科研之路更好走而追求文章的數量,是否也可以?
大家還記不記得徐州工程學院的本科生萬仲禹連發 10 篇 SCI、全獎直博香港城市大學的消息沖上熱搜的事?
當時,也是有網友質疑他的文章 " 灌水嚴重 ",對此,萬同學卻看得更為坦蕩:他表示" 我個人也願意承認自己 10 篇論文的整體水平很低,有「灌水」的嫌疑 ",但作為二本學生,我沒有 985/211 的條件,但這不代表我沒有夢想,沒有權利去追求科學的真理。
雖然這些文章不算是真正 hard core 的成果,但也是自己實實在在寫的,為了能繼續做科研而努力的結果。
也正是因此,有不少人表示:
" 即便存在灌水嫌疑,這位同學也比一般的本科生強的多,甚至比很多碩士生都強,起碼他具備寫論文的基礎能力,至于科研工作的意義更應該由内行人來發聲 "
發論文究竟是應該更看重質量還是數量?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标準答案。我們不應該去宣揚這種狂發論文的做法,但同時,或許也得平常心的看待,允許這種做法的存在。
當然,這一切的大前提,是建立在沒有觸碰到學術不端的紅線,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