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漸進式延遲退休的消息又一度沖上了熱搜!
具體都說了些什麽呢,梅老師在某條的消息中發現這些數字信息:方案或于 2023 年公布,2025 年正式實施,到 2055 年前後實現 65 歲男女同齡退休。
退休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
很多小夥伴在咨詢:女性職工法定退休年齡有什麽變化嗎?現行政策下我國的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如果真的确定延遲退休了,那你的會延遲退休幾年?
最近,就有一地的官方進一步明确了女性退休年齡規定,具體有什麽變化?趕緊跟着好教師一起看看~
女性退休年齡定了
2023 年 1 月 1 日正式執行
12 月 1 日,南昌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确女性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年齡相關問題的通告》,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執行。
政策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uLYE1BlvLY8KMqdgG9_cVQ
根據通告内容,爲大家整理出了重點:
1、根據國家和我省有關政策規定,我省以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及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女性參保人員,退休年齡爲 55 周歲。
2、按企業職工身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仍按贛人社發〔2019〕4 号文 " 企業女職工年滿 50 周歲時,在管理(技術)崗位工作的,退休年齡按年滿 55 周歲确定;在工人崗位工作的,退休年齡按年滿 50 周歲确定 " 等相關規定執行。
3、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期間,在企業職工、無雇工個體工商戶、非全日制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之間進行參保身份轉換的女性參保人員,按其申領基本養老金時的參保身份确定申領基本養老金年齡。
4、2011 年 6 月 30 日前有以企業職工身份參保繳費記錄的,可按企業女職工退休年齡政策辦理退休。
簡單來說,就是:
以個人身份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爲 55 周歲;
以企業職工身份參保的員工,管理(技術)崗位的女性員工按照 55 周歲退休,工人崗位的員工按照 50 周歲退休;
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是在企業工作,企業爲你繳納社保,一段時間是通過靈活就業的方式繳納社保,那麽就按照你申領養老金時的參保身份确定你什麽時候可以領取養老金;
其中在 2011 年 6 月 30 日前就有企業職工參保記錄的,可以按照女工人 50 周歲退休,女管理(技術)55 周歲退休。
各類人員法定退休年齡(最新版)
上述隻是南昌市的規定,那先行的法定退休年齡到底是如何規定的呢?
給大家盤點一下各類人員法定退休年齡:
一、幹部的法定退休年齡
《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第四條規定,黨政機關、群衆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幹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都可以退休:
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五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的;
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十年,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
因工緻殘,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
二、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齡
《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第一條 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衆團體的工人,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該退休:
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别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本項規定也适用于工作條件與工人相同的基層幹部);
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确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确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法定退休年齡的重申:
上面提到的都是國發〔1978〕104 号文件的原版規定。後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 号)重申:
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 60 周歲,女工人年滿 50 周歲,女幹部年滿 55 周歲。
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别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 ( 以下稱特殊工種 ) 的,退休年齡爲男年滿 55 周歲、女年滿 45 周歲;因病或非因工緻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确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爲男年滿 50 周歲、女年滿 45 周歲。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1999 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規定:
打破傳統的 " 幹部 " 和 " 工人 " 之間的界限,變 " 身份管理 " 爲 " 崗位管理 "。在管理崗位工作的即爲管理人員。
對女職工現崗位的認定,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爲依據,即不論原身份是工人還是幹部,其現崗位應以勞動合同中确定的崗位爲準,凡在現崗位工作一年以上,均應以現崗位認定其身份。
三、國有破産企業提前退休的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 号)規定:
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提前退休的範圍僅限定爲:國務院确定的 111 個 " 優化資本結構 " 試點城市的國有破産工業企業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 5 年的職工;三年内有壓錠任務的國有紡織企業中,符合規定條件的紡紗、織布工種的擋車工。
但此項規定與前款規定不能同時适用于同一名職工。
四、城鎮個體工商戶等自謀職業者以及采取各種靈活方式就業的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規定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勞社部發〔2001〕20 号)第三條規定:
城鎮個體工商戶等自謀職業者以及采取各種靈活方式就業的人員,在其參加養老保險後,按照省級政府規定的繳費基數和比例,一般應按月繳納養老保險費,也可按季、半年、年度合并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時間可累計折算。
上述人員在男年滿 60 周歲、女年滿 55 周歲時,累計繳費年限滿 15 年的,可按規定領取基本養老金。
總結:
其實就是男性職工一般按照 60 周歲退休,女工人按照 50 周歲退休,女管理(技術)按照 55 周歲退休。
其中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按照男年滿 60 周歲、女年滿 55 周歲時,累計繳費年限滿 15 年的退休。
如果政策實施,
延遲退休年齡怎麽算?
網友推算公式來了!
這兩年網上流傳了各種版本的延退年齡表,至今也沒有個定論,具體實施時間從 2020 年拖到了 2022 年,今年大大小小的會議還都在講适時開展延退工作,看來不管民意如何,遲早都将實施,今天在衆多智慧網友的推算公式中,選取了一個比較靠公式,供大家娛樂參考哈 ~(再次聲明:僅供參考)啥時候實施,啥時候就可以算出自己的退休年齡。
延遲退休年齡 = 原退休年齡十每年延 N 個月退休 x(原退休年齡一現在年齡)÷ 12
舉例:如果政策定了 2023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每年延長 3 個月退休,你是一名 2023 年 1 月 1 日年齡恰好爲 47 歲的女幹部,原退休年齡爲 55 歲。
那你的延退年齡=55+3x(55 一 47)÷ 12=57 歲
什麽時候政策出台了,什麽時候就知道自己的退休年齡了,不用再去看網上那些猜測的表格了。
職工養老保險沒有交滿 15 年
退休時能領養老金嗎?
我們都知道,隻有當我們退休時繳納了至少 15 年的社保,我們才能拿到養老金。
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規定,我們需要繳納 15 年、20 年甚至 25 年、30 年的社保,才能享受 " 終身醫療報銷 " 待遇。
換句話說,15 年是社會保障的 " 最低門檻 "。關于女性職工養老保險的繳納年限,如果沒有繳納滿 15 年怎麽辦?
01
一次性補繳
一次性繳滿 15 年社保,這太方便了,然而這對于那些按年交社保的人來說太不公平。所以這種方式已經被國家逐步取消了。
目前,隻有符合以下條件才能一次性補繳:
1、2011 年以前退休的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
2、1961 年至 1982 年期間下鄉的知識青年;
3、男性 65 歲,女性 60 歲的退休人員,在 2011 年之前已經在當地繳納了社保。
02
按年補繳
如果你到了退休年齡,還未繳滿 15 年,你可以每年補繳,但這種方式必須支付一定的滞納金。
03
延遲退休
如果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而社保還沒有繳滿 15 年,可以申請延遲退休,但最多隻能申請 5 年。
當你延遲退休時,你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繼續支付社保。但我覺得這種選擇不太現實,畢竟絕大多數能夠彌補社保的人都不希望延遲退休 ( 公職人員除外 ) 。
04
轉爲居民社保
假如距離繳滿 15 年時間還有很長一段時間,選擇每年度補繳是不劃算的,也可以考慮将職工社會保險變成居民社會保險。
一些地方還可以一次性補繳,但這樣做一方面是處理起來麻煩,另一方面待遇也要低于職工社會保險。
05
放棄繳納
放棄繳納社保,這樣你就可以不用再繼續繳納社保了,而且之前交的錢也會退給你。但相對的,退休之後,也将無法享受到醫保以及養老金的福利待遇。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
職工養老保險交滿 15 年後可以停掉不交嗎?
" 我已經交夠 15 年,退休就可以領錢了,可以停掉不交嗎?繼續交會不會很虧?"
社保交滿 15 年後可以不交,但根據我國目前養老保險發放的規定,養老保險是遵循 " 多繳多得 " 的原則,續交社保還是很劃算的:
1、繳費時間越長,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後能拿到的錢就越多。
2、交社保的同時,公司也在幫你交。如果個人不交了,那公司的部分也停了。
且,社保繳納具有強制性,哪怕你已經繳滿了 15 年社保,隻要在公司任職,就必須繳滿社保。
3、養老金的多少,與當地的平均工資有關。
如果你的工資低于當地平均工資水平,那你更要交了。因爲你工作中隻需繳納很少的養老保險,退休後反而能拿到較高的養老金。
4、如果停止參保,那麽其他的社保待遇就不能享受,比如醫保停了,去醫院看病就不能報銷。
一般情況下,醫保待遇要交夠 20 年 /25 年以上才會享受終生享受(各地方政策不一)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