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處于奮鬥之中的 " 北漂 " 來說,能夠幸福安逸地生活在北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除了人類,還有不少野生動物也可稱得上 " 北漂 ",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一種鳥類——白頭鹎。
就是它|Pixabay
做一隻成功的 " 北漂 "
白頭鹎因頭部後枕的白色羽毛而得名,俗名也叫白頭翁。在不少公衆活動中,我都向觀鳥愛好者介紹過白頭鹎,很多人并不認識這個幾乎隻會出現在鳥名中的的漢字 " 鹎 ",但當我解釋說它就是人們常說的白頭翁時,大家都會感歎一聲:" 原來是它!"
如果你留心觀察,會發現不論是北京郊外的田野,還是城市之中的公園,甚至是樓下小區的綠化帶,都有白頭鹎的身影。如果你熟悉它的叫聲,那麽甚至不用眼睛去看,靠耳朵就能判斷周圍有沒有白頭鹎。
白頭鹎叫聲|Joseph Tang / xeno-canto.org
過去 8 年間,我在北京各個市屬公園做了長期的鳥類調查,白頭鹎的遇見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如果翻看 2000 年出版的鳥類圖鑒《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你會發現,北京根本不在白頭鹎傳統分布範圍之内。
這正是白頭鹎被稱爲 " 北漂鳥 " 的原因——在國内,白頭鹎早已突破所謂的 " 傳統分布範圍 "。有研究數據顯示,在 2000 年左右,山東、河南、河北及北京地區就已經記錄到了白頭鹎,在遼甯省大連市确認有繁殖種群。而近幾年的中國觀鳥記錄中心數據顯示,在黑、吉、遼三省都有白頭鹎的記錄,它們已經擴散到東北地區了。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内蒙古也有不少白頭鹎的記錄點|中國觀鳥記錄中心
可以說白頭鹎的 " 北漂 " 已經不隻是紮根北京,而是擴散到了中國北部。根據我的觀察,白頭鹎早已在北京建立繁殖種群,全年可見,可以認爲是留鳥。有一部分人認爲,可能是氣候變化,導緻這種原本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的鳥一路向北,擴散到華北乃至東北地區;但關于白頭鹎 " 北漂 " 現象的緣由,目前尚未有定論。
認識身邊的鳥類鄰居
白頭鹎成功地在北京定居,成爲了這座城市中我們最常見到的鳥類鄰居。
和我們共享城市空間的野生動物類别有很多,比如形态各異的昆蟲,依賴水系生存的魚類、兩栖類,行蹤神秘的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等。但要說我們最容易見到、觀察乃至欣賞的野生動物類群,還得是鳥類——不論你身處繁華的都市中心,還是生機盎然的郊野,隻要你(在白天)将視線望向窗外,或者擡頭仰望天空,總能看到至少一兩隻鳥的行蹤。
在香港拍攝到的白頭鹎,留心觀察,你可能也會在城市中遇到它們|Charles Lam / Wikimedia Commons
想要仔細觀察昆蟲、魚類等野生動物,我們往往都需要采樣(把它們 " 抓到手裏 ")再觀察;而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大部分都很難遇到,或者隻在夜間行動。并且,昆蟲、魚類、兩栖和爬行動物,在北方受季節影響較大。隻有鳥類,和我們保持一個不近不遠的距離,我們隻要通過望遠鏡就能好好認識這些身邊的鳥類鄰居。
它們靈動的身姿、多彩的羽色、有趣的行爲、壯觀的集群……講述着一個又一個的自然故事,令無數人心馳神往。觀鳥已經成爲一把打開自然之門的鑰匙,但這個過程同時能打開我們心扉,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然、理解生命。
觀鳥活動起源于 18 世紀的英國與北歐,于上世紀 50 年代傳入香港、70 年代傳入我國台灣地區。中國大陸地區的觀鳥活動則始于 1996 年的北京,伴随着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興起而開始。相關民間組織統計,截止 2018 年,全國已經有 14 萬人的觀鳥群體。根據趨勢觀察,今年的觀鳥愛好群體有望突破 100 萬人。
觀鳥,可以成爲我們和自然連接的一種方式|圖蟲創意
如果你也想加入觀鳥的行列,請千萬不要被專業裝備和知識門檻吓退。隻要葆有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開始觀察鳥類,畢竟這些鳥類鄰居就和我們共享同一個小區、同一個胡同、同一個建築,甚至同一個房間。
當你走出戶外,可以看一看身邊的鳥類,搭窩的喜鵲、散步的珠頸斑鸠、叽叽喳喳的麻雀……如果想觀察得更清楚,還可以準備一個雙筒望遠鏡,開啓探索鳥類世界的旅程。
在北京觀鳥
在北京觀鳥,除了可以見到白頭鹎,還能觀察到非常多不同的鳥類。據不完全統計,在北京全年可以記錄到的鳥類達 500 多種。其中包括不少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如大鸨、黑鹳、白尾海雕、青頭潛鴨、疣鼻天鵝、遊隼等;不過大家更容易遇到的,還是那些常見的鳥。
"SEE 任鳥飛 " 發布的《北京觀鳥指南》就爲我們總結和推薦了 "北京十大常見鳥類":鴛鴦、珠頸斑鸠、戴勝、大斑啄木鳥、白頭鹎、烏鸫、鴻雁、普通雨燕、沼澤山雀和黑頭䴓。當然,北京的常見鳥類遠不隻這 10 種,但這份推薦名單的鳥種涵蓋了多個生态類群,既常見又有一定代表性和特點。
關注 "SEE 任鳥飛 " 公衆号,獲取完整版《北京觀鳥指南》
例如黑頭䴓 [ sh ī ] ,它是中國特有鳥種(另一說在朝鮮北部也有分布),中國觀鳥會的 logo 就是一隻黑頭䴓。
但黑頭䴓在北京并非廣泛分布,它們喜歡一些特定的生境——針葉林。國家植物園梁啓超墓周圍的松樹林,就是觀察黑頭䴓的好地方。近幾年,在頤和園、圓明園和北京大學等地,也可以觀察到黑頭䴓。另外,黑頭䴓雖然是留鳥,但具有垂直遷徙的現象,即冬季到海拔較低的地方過冬,夏季則 " 上山 " 到相對較高的地方度夏。如果你在國家植物園參觀遊覽,不妨去找一找它們。
黑頭䴓(Sitta villosa)|Kim, Hyun-tae / Wikimedia Commons
如果你決定開始觀鳥,可以從自家的小區和附近的公園開始。北京的很多公園都是觀鳥的好地方,比如天壇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圓明園、南海子(麋鹿苑)等。大部分林栖的留鳥與候鳥,在這些城市公園裏都能觀察到。另外,公園中的濕地也是觀察水鳥的好地方,在這裏可以看到如雁鴨類等遊禽,以及白鹭、蒼鹭等涉禽。
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投向更遠的郊區,那裏有更接近荒野的環境和更多在市區不易見到的鳥類。北京郊區的觀鳥好去處包括野鴨湖濕地公園、官廳水庫、密雲水庫、房山十渡、門頭溝東靈山等。在郊野,我們能夠與更多、更大或者更神秘的鳥類邂逅,你有可能在北京郊區看到依賴灘塗環境的鸻鹬類,偶遇黑鹳和灰鶴等大型涉禽、金雕等大型猛禽,甚至還有難得一見的貓頭鷹(鸮類)。
在北京房山大石河的河灘上,三隻大型涉禽黑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正在休息|高大向
雖然大多數人都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但我們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自然的孩子。我相信,對自然的好奇與關心刻在了每個人的基因中,觀鳥活動将會爲我們與自然之間搭建一座有趣且穩固的橋梁。
當你看到窗外的天空飛過一隻鳥時,将能更直觀地感覺到——我們和它們,都在真真切切地生活着。
如果想加入觀鳥的行列,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
今天,SEE 基金會和騰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 "全民觀鳥節"(Birding Season For All)正式啓動。這是 " 全民觀鳥節 " 舉辦的第二年,通過在每年秋冬候鳥遷徙季開展形式多樣、專業有趣的鳥類科普和觀鳥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鳥類、參與鳥類觀察活動、提交鳥類記錄數據,提升全社會鳥類保護意識,助力中國鳥類數據中心建設,推動中國鳥類保護事業發展。
2023 年全民觀鳥節的主題爲 "看見身邊的鳥類鄰居",以 " 城市常見鳥類 " 爲切入點,帶動更多人從識鳥、聽鳥到觀鳥。活動時間爲 9 月下旬至 12 月底,活動期間将發布北京等 10 個城市的《觀鳥指南》,指南内容包含十大城市鳥類及三大推薦觀鳥地,同時在北京等近 50 個城市舉辦展覽、講座、觀鳥等多種多樣的鳥類科普和觀鳥實踐活動。
具體活動信息,可以關注 SEE 任鳥飛公衆号陸續發布的相關内容
作者:高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