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100 億人民币是私募基金的一個坎。
而在華爾街,100 億美元是全球對沖基金的一個坎。
但最近,就出現了這麽一個 " 異兆 "。
業内最知名的王牌對沖基金機構之一千禧年基金(Millennium management), 宣布與一家 150 億規模的同行 " 結盟 "。
這個所謂的結盟,将令得千禧年得以向被結盟者旗下上百支投資團隊實現 " 分倉 "。
業界普遍認爲,這本質上是一次對沖基金界的 " 吞并 " ——大象吃小象。
而如此大規模的 " 并購 ",此前在全球對沖基金界,都很少聽說。
美國對沖基金界已經賺到這個地步了麽?
" 黃埔軍校 " 千禧年
在美國對沖界,論培養人才之多,出道後發展之旺,千禧年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這家成立于 1989 年的量化對沖大鳄,不僅規模與橋水,城堡投資(Citadel)、老虎基金等巨頭相仿。
更以敢于雇傭龐大的投資經理團隊,以及殘酷甚至慘烈的賽馬考核機制聞名于世。
但這樣獨特的團隊文化,也塑造了其獨特的市場形象:
深耕量化策略,複雜數據模型,海量人才,動蕩的團隊,以及奇特的動蕩中求平衡的優異能力。
截至目前,千禧年旗下基金 32 年以來年化收益達到 13%,在同行中排名不俗。
大有大的難處
但千禧年也有繞不過去的 " 心結 ":
就是規模。
紅樓夢裏王熙鳳說,大有大的難處。
千禧年也是。
盡管雇傭了業内最大的投資團隊,但兩年前,千禧年還是不得不退還了客戶 100 億美元 —— 爲了保持資産的收益率水平。
這也是 " 黃埔軍校 " 才有的肚量。
醞釀與對手 " 結盟 "
但此次被并購者,恰好在人才儲備上有優勢。
根據市場消息:千禧年正在與一家名爲 "Schonfeld" 的機構進行讨論,推進兩家對沖基金業務的 " 結盟 "。
所謂 " 結盟 ",千禧年有意将旗下受托資産,直接交給 Schonfeld 基金進行打理,前者借此獲得後者旗下 100 餘個投資團隊的資源。
這場 " 結盟 " 可謂 " 以大吃小 ":千禧年基金的管理規模爲 600 億美元(折合人民币 4375 億元),而 Schonfeld 基金的管理規模爲 130 億美元(折合人民币 950 億元)。
千禧年有數百支投資團隊,Schonfeld 有上百支團隊。
這不僅是規模上的強強聯合,也是人才 " 大聚合 "。
" 盟友 " 還有策略加持
據悉,Schonfeld 基金前身始于 1988 年,早期主打自營交易,之後在 1998 年轉型爲對沖基金平台,并主打多基金經理投資制。
總體上看,走的也是老牌對沖基金的經典成長之路。
這家基金官網顯示:以獨家或半獨家的方式管理資産,涉及定量、基本股票、戰術和全權委托宏觀及固定收益交易策略。
該機構還稱:公司創建了一個獨特的管理架構,爲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提供自主權、靈活性,使他們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業務價值最大化。
聽聽看,這和千禧年的管理邏輯,有多相似?
而且,根據一家海外平台的統計信息顯示:多基金經理制的美國對沖基金圈,Schonfeld 基金的年化收益 12%,僅次于城堡投資和千禧年基金,并領先于 Point72 和 Balysany 基金。
也是個賺錢好手啊!
挑戰巨大
但對沖基金的合并,在曆史上比較少見,成功的案例更加少。
原因在于,對于對沖基金而言,真正值錢的從來不是公司本身,而是裏面的核心人才!
你買下公司,但買不了人才的心。
一旦磨合不好,或是文化沖突,輕則導緻投資效能減少,重則人才勞燕分飛。合并成爲雞飛蛋打。
也因此,大多數對沖基金的發展之路,都是自身不斷發展的道路,少見有直接合并的。
相反,拆夥、獨立門戶的一大堆。
所以,這次千禧年的嘗試,變的格外顯眼。
而它采取所謂的結盟模式——給予被 " 吞并 " 者更大的自由度,可能也是一種老到的安排。
畢竟,資管界,都是天才們聚集的地方。
茲事體大,不可輕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