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開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毫不客氣,說:" 老頭,你不遠千裏而來,一定是給我們國家帶來好處的吧?" 梁惠王習慣了法家和縱橫家的套路,認爲孟子帶來的一定是各種戰略和戰争建議。
孟子卻回答:" 王何必曰利?"" 動不動就說利,從國王到百姓,每個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那國家就危險了,我們來說說仁義吧!" 孟子的回答讓梁惠王啞口無言。
孟子是一位嚣張的人,他在硝煙四起的戰國時期,推行仁政,更是肆無忌憚發表 " 暴虐的君王該殺 " 等言論。各君主試圖與他辯論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落得「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局面。
即使如此,孟子周遊列國時,身後不僅跟着幾十輛馬車,還有成百上千名學生,可謂聲勢浩大。即便孟子觀點與君王相斥,與當時的時勢不合,他依然能很好的處理各層關系,獲得各方尊重。孟子爲何敢這麽剛?孟子的底氣從何而來?
1
精準定位:做自己擅長的事
在競争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許多年輕人離開校園後,突然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能幹什麽。 這是一個關于個人定位的問題。在當前這個不确定的時代,找準自己的位置,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最大的人生課題之一。
以我自己爲例,現在很多人說起我,可能第一反應就是我是個 " 講書人 ",其實我以前還在中央電視台當過主持人,還當過大學老師,甚至還做過餐飲生意,但真正讓我傾注熱愛并最終站在大家面前的,還是 " 講書人 " 這個身份。可見找準定位、找準賽道是多麽重要。
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再努力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直至做到極緻。 隻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這樣做,他們總是想要尋求多元化的發展,希望自己在各個領域都能發光發熱,做出成績, 但我認爲這是不可能的。我對多元化發展并不抵觸,如果一個人能有多個站得住腳的發展方式,那自然是件好事。
但這裏有一點要搞清楚,那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時,到底是把它當成一份事業,還是當成一樁買賣?你到底是在投資,還是在投機?
現下,很多人對于多元化發展好像都過于狂熱了,其實根本沒有全面了解他所處行業的各類情況,就開始盲目涉足,結果導緻四處碰壁。
關于多元化發展的問題,孟子早就提出過。孟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 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意思是說,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有征收布帛的賦稅,有征收糧食的賦稅,有征收人力的賦稅。君子會在三者之中選用一種,另外兩種不同時使用。如果同時使用了兩種,百姓就會餓死;如果同時使用了三種,那就是父親顧不了兒子,兒子顧不了父親了。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根本無法正常運轉。
放在我們個人身上,這個道理同樣适用。你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那件事,就能做到極緻;你兩件事同時做,可能做得就都沒那麽好;你三四件事一起做,那肯定哪件事都做不好。
說到底,我們還是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做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事,不要輕易觸碰與自己主業方向不相關的業務。
2
擅于變通: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孟子》中記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片段:
說齊國稷下學宮裏有個名叫淳于髡的辯士,有一天,淳于髡問孟子說 :" 男女授受不親這件事,符合禮法規定嗎 ?" 孟子給出了肯定回答。
淳于髡又問 :" 那如果嫂子掉到河裏,快要淹死了,你要不要伸手把她拉上來呢 ?"
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是個坑 : 既然男女授受不親,那你就不能觸摸女子的手,但你不去救人,嫂子就會被淹死,這時該怎麽辦 ?
但是,孟子的回答卻很具變通性,他說 :" 嫂子掉入水裏, 不去拉她,就是豺狼的行爲。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制;嫂子落水而伸手援救,這是一種通權達變。" 面對有生命危險的人時,肯定要先救人,禮制必須先放在一邊,人要學會變通才行。
這時,淳于髡又順勢提了一個問題 :" 現在天下也溺在水裏了,先生爲什麽不去救援呢 ?" 淳于髡認爲,孟子作爲一個厲害的大儒,卻不願意做官,不願意伸手援救天下,這很說不過去,所以又挖了個坑讓孟子跳。
孟子這麽聰明的人,自然不會陷入淳于髡的圈套。他說 : "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天下溺水,要用王道去挽救;嫂子溺水,要用手去救。難道你想讓我用手去挽救天下嗎 ?
孟子反唇相譏,既讓淳于髡無話可說,也體現出了自己善于變通的處世智慧。孟子不是腐儒,而是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人活于世,本來就有可爲、有不可爲,面對不同的問題,應對策略也是不同的,這種機變與權變的做法被稱爲 " 權變理論 "。
它的核心觀點就在于,一個人在做事時,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最恰當的選擇和安排。
換句話說,就是不能認死理、鑽牛角尖,而是要善于變通,能夠随機應變,适應外界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把自己放在一個适合的環境當中,否則,事情就可能陷入僵局。
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千變萬化,充滿了不确定性,經營人生應該像帶兵打仗一樣,既要面對客觀環境, 也要考慮主觀條件,我們改變不了外部的客觀環境,如社會環境、趨勢變化等,那就隻能從主觀上學會不斷變通,根據外界變化調整自己的策略,随機應變地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如果學會了通權達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掌握了經營自己人生的精髓。
3
成事心法:菩薩心腸,金剛手段
我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
曾國藩爲政期間,經常要外出帶兵打仗,但由于他自幼學的就是一些儒家仁愛的觀點和主張,所以每次上戰場殺敵,凱旋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覺得自己殺人傷人太多了,很不好。
他的一位朋友知道這件事後,就送給他一副對聯,寫的是 :" 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曾國藩看到後,很是感慨,自此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這副對聯其實是說,我們對人對事要分清主次。做人,肯定要慈悲爲懷,要有菩薩心腸 ; 但做事的時候,就需要使用一些鐵腕手段、霹靂手段。善于做人做事的人,就算是實施一些鐵腕手段,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孟子曾說 :" 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爲了讓百姓生活安逸而驅使百姓從事勞役,百姓即使勞累,也不會怨恨;爲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而去殺那些不得不殺的人,被殺的人雖死也不會怨恨殺他的人。這一點放在現在同樣說得通。比如我們今天要創業,如果發現一起創業的人不适合這份事業,爲了整個團隊的發展,可能需要解雇他,這就相當于古代人說我要動手殺人了。那麽怎樣解雇這個人,才不會讓他怨恨你呢 ?
我在《可複制的領導力》中曾提到,我們在創業時,要把公司當成一支球隊。球隊的目标是赢球。大家聚在一起也是爲了進步,爲了讓團隊更加優秀,赢得最終的勝利。
如果團隊中某個成員與整個團隊的努力方向不一緻,就會增加團隊的内耗,你本來每天應該想着如何讓團隊變得更好、發展更快,現在卻要每天想着怎麽去調和内部矛盾,這就容易錯失很多寶貴的發展機會。
爲了大家共同的目标,你就需要采取點 " 金剛手段 ",對團隊成員做一些調整也是完全正常的。以這樣的方式去解雇人,就能比較好地顧及被解雇者的面子,不至于招緻對方的怨恨。
經營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平時能幫助别人時,就盡己所能地幫助别人;如果不能幫助,就坦然、直接地拒絕對方,讓對方尋找其他的出路。這樣看起來很無情,其實恰恰是爲了自己好,也爲了大家好。這才是 " 大善 "。
所以你看,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誡國君如何管理國家,還是今天我們領導團隊、規劃自己的人生,其底層觀點都是相通的。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就要使用金剛手段。
遇到困難時, 不要一味地含含糊糊,必須采用幹脆、有效的策略去解決。但在考慮問題時,就要盡量照顧到方方面面的訴求,不要圖一時痛快,留下難以彌補的後患。
4
與人結交:德行爲先,能力爲後
我在跟身邊的人交往或共事時,通常都會把對方的德行放在首位,把能力放在後面。德行不行,能力再好,我也不願意跟這樣的人打交道,因爲你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可能就會算計你一 把,跟這樣的人共事心裏不踏實。相反,能力差一點而德行很好 的人,做事可能沒那麽完美,但你跟他合作會感到放心、踏實。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過這樣一句話 :"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意思是說,才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才能的統帥。司馬光理想的選人、用人标準就是德才兼備,有德無才者次之,無德無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就是有才無德的小人。曆
史上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秦朝的李斯,荀子的弟子,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寫的《谏逐客令》還一度入選了中學課本。他還寫得一手好字,現在泰山的岱廟裏還有他留下的手迹呢。但這個人就沒有德行,他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同意趙高害死公子扶蘇和大将蒙恬,立胡亥爲秦二世,最終葬送了大秦王朝。
所以,司馬光認爲,用人當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雙全,那就 " 甯舍才而取德 "。
但是,這裏有個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能力可以通過他的工作表現、做事風格等體現出來,但是他的品行卻可能隐藏得很深,不容易辨識。這時,我們該怎麽辦呢 ?
關于這個問題,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就曾經讨論過。
有一次,萬章問孟子 :" 堯把天下交給舜,有這麽回事嗎 ?"
孟子回答說 :" 不是這樣的,天子是沒有權利把天下交給他人的。"
萬章又問:" 那麽舜得到的天下是誰給他的呢 ?" 孟子回答說:" 是上天交給他的。" 萬章接着問:" 上天是怎麽交給他的 ? 是反複叮囑告誡後交給他的嗎 ?"
孟子回答說:" 不是這樣的。上天并沒有說話,隻是用行動和事迹來表示罷了。"
萬章就接着追問是什麽樣的行動和事迹,孟子繼續給他解釋說 :"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堯所做的是把舜推舉出來,給他表現的機會,看上天接不接受;讓天下的老百姓來考察他,看老百姓接不接受,然後再根據這些來對舜做出一個判斷。
萬章接下來又問 :" 那上天和百姓接受舜之後,具體都發生了哪些事 ?" 孟子就又向他解釋,比如讓舜來主持祭祀,所有的神明都來享用;讓他來主持政務,所有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百姓也感覺到安居樂業。從這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上天和百姓都接受了舜。
通過這段讨論,我們發現,要識别一個人是不是有德行,或者德才兼備,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他身邊人的表現。
如果是個公司領導,那就看他所帶的員工表現如何,公司的發展狀況如何;如果是你的合作夥伴,那就看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大家是不是都對他表示信任和認同。通過這些基本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德才兼備了。
5
打開格局:學會從更高維度解決問題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紛争十分激烈,梁惠王也派使者四處訪求賢人,孟子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魏國的。兩人見面後,梁惠王就問孟子 :" 您不遠千裏而來,一定能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很大好處吧 ?"
如果你讀過關于孟子的書,就一定知道,孟子一直主張的都是仁義之道,最不喜歡的一個詞就是 " 利 "。所以聽梁惠王這麽一說,他直接就頂了回去,說 :" 您爲什麽張口閉口都說‘利’呢?我覺得有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大王說‘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 ? ’,大夫說‘怎樣才對我的家族有利 ? ’,一般的士子百姓說‘怎樣才對我自身有利 ? ’,上上下下都隻看到‘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孟子講的道理很簡單,如果在一個國家内,從高高在上的國君,到民間的普通百姓,每個人都利欲熏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眼裏也隻有自己的利益,那誰還會管國家呢?國家不就危險了嗎。
是不是人就完全不能講 " 利 " 呢 ?
當然不是。北宋理學家程頤就曾說過 :" 君子未嘗不欲利, 但專以利爲心則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 意思是說,君子做事并不是不要利,隻是一心隻想着利益,不想仁義,才會有害。而行仁義、施仁政的人,雖然沒有求利,卻能無往不利。尤其在人人都講利益的時候,你講仁義,就更能拔本源,以救時弊。這是孟子的聖賢之道,也是治國之道,同時也是今天我們的爲人處世之道。
我最近剛剛讀完一本書,書名叫《解惑》,它的作者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整體思維學者。這本書有個觀點認爲,世界上有兩類問題,一類叫彙聚性問題,一類叫發散性問題。
舉例來說,我們要造一些東西,如桌子、自行車、電視機等,最後造出來發現,這些東西不管在哪裏造,造出來的樣子都大同小異。這就叫彙聚性問題,是可以用标準來解決的。
而發散性問題就很難用統一标準來解決了,比如你在公司裏面是一個管理者,是自己親力親爲多一點,還是放手多一點,親力親爲或放手又要到什麽程度,這個度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标準。
在孔子看來,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案是中庸之道,你自己去把握那個度就好,但這個操作難度又非常大,因爲我們很難準确地找到中庸的那個點。
《解惑》這本書的作者認爲,面對任何兩個需要平衡的觀點,到最後我們真正要解決的都不是要選擇哪一個觀點,而應該從 更高維度出發去解決問題。這個更高維度,就是如何讓身處矛盾中的每個人都變得更好,這樣矛盾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所以,發散性問題的答案并不都來自問題本身,而是來自一個更高的維度。我在講 " 領導力 " 時,就經常跟我的團隊成員說,我們的團隊到底是放權多一點好,還是管理多一點好?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調動團隊中每個人的積極性和成長型思維,讓員工與我們一起成長,一起爲公司發展努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如果大家腦子裏每天想的都是考核、任務、績效目标,眼裏隻有 " 利 ",那就沒有了人情味,大家也都沒有了理想和成長的動力,這樣的公司注定難以走遠,團隊成員也難以有好的發展。
6
正确決策:需要睿智,更需要勇氣
西晉是在三國亂世之後出現的一個統一王朝,但是它卻僅僅存在了 51 年就滅亡了,可謂昙花一現。 而它之所以轉瞬即逝,根源就在于統治者在管理國家方面太軟弱了。
比如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爲了保持國内政治的穩定,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在各地分封了自己的宗室成員爲王,讓他們在地方上作爲維護皇室的力量。
但是,司馬炎很快發現,他的這種做法并沒有讓西晉實現真正的大一統。于是,司馬炎就想收回這些權力,可他又害怕收回地方權力會導緻地方宗親的不滿,給國家帶來動蕩,所以就優柔寡斷、拖拖拉拉,最終導緻各地政權都被宗室所把控。
在國家政策的實施上,司馬炎也沒有貫徹到底。開國之初,司馬炎曾下令反對奢侈,厲行節儉,然而好景不長,宗族自身很快就開始腐敗堕落了。
這時,司馬炎本該果斷地加以禁止,可他又礙于宗族情面,不僅沒有嚴厲禁止, 還放縱這種行爲,導緻西晉的宗親官員都日漸驕奢淫逸,荒廢朝政。司馬炎的這一切不作爲,都爲後來的 " 八王之亂 "" 五胡亂華 " 等事件埋下了隐患。
任何一個國家在建立時,都不可能事事順利、完美無缺, 這也是最能體現統治者治國才能的時候。統治者睿智、有魄力,就能盡快對國家各項制度進行完善,對各種問題進行修正,從而使國家發展走上正軌。
同樣,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一開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一樣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時,就是考驗我們的智慧、勇氣和魄力的時候了。我自己在創業過程中,對這一點就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
很多人都知道,樊登讀書的創立是源于一次很偶然的經曆。
2013 年,我給一個 EMBA 班的學生上課,班裏有個學生提出,老師你能不能給我們列個書單,然後我們拿着這個書單去書店買書來看。我很高興地答應了,并且很認真地給他們列了一個書單,大家拿着書單去買書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又來上課,就問大家 :" 上次給你們列的書單上的書,你們都看得怎麽樣了 ?" 結果我發現,很多人确實把書買回來了,可是根本就沒看,理由各種各樣,有的說沒時間,有的說看不懂。
這件事啓發了我,我就想,要是能幫助他們把書中的精華部分總結提煉出來,分享給大家,他們不用把每本書都讀完,不也一樣能掌握書中的内容嗎 ?
說幹就幹,我回去後就精心地做了個 PPT,把書中的精華都提煉出來,然後以 " 付一點費 " 爲門檻,把 PPT 發給了想看書的同學。
可是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即使這些學生花錢買了我的 PPT,也仍然懶得去看裏面的内容。
這該怎麽辦呢 ? 這時有人給我提了個建議,要不你建個群吧,在群裏給大家講書,大家通過 " 聽 " 的方式來讀書,可能比 " 看 " 書更積極。于是,我又嘗試了這種方式,發現這種方式比讓大家看 PPT 效果更好。
當年年底,我在一場活動中遇到了兩位朋友,我們三個人一拍即合,決定借助移動互聯網來推廣這種優質的讀書模式。至此,樊登讀書就誕生了。
現在回想一下,如果我當時也優柔寡斷,保守妥協,可能就錯過了創建樊登讀書的好機會。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爲,保守地做事會更加穩妥,這其實是進入了一個思想誤區。創新有時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和失敗, 但問題和失敗越早出現,就代表你還有機會重新再來。
想做事, 就不要害怕會出問題、會失敗,隻要敢于去做,就有解決問題 的機會,你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就像孟子所說的 :" 有人于此, 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爲無力人矣;今日舉百鈞,則爲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爲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爲患哉 ? 弗 爲耳。"
一個人以前連提起一隻雞的力量都沒有,那他就是一 個無力之人;如今說能夠提起三千金的重量,那他就變成了有力之人。那麽要是舉得起烏獲 ( 戰國時期秦國的大力士 ) 能舉起的東西,那他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勝任爲憂患 ? 隻是不敢去做罷了。
當我們有了敢于做事的勇氣後,才有可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和才能,把事情做成。人類社會不就是因爲不斷地創新和變化,才有了現在的繁榮富強嗎 ?
内容簡介:
不管是古代的孟子告誡國君如何治理國家,還是今天的我們思考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底層邏輯都是一緻的—— " 在考慮問題時要有菩薩心腸,在解決問題時要使用金剛手段 "。
本書緊扣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選擇《孟子》中的經典篇章,圍繞認知格局、個人修煉、成事方法、識人用人、凝聚善意、正向成長、有效決策七個方面,從當下生活的實際應用出發,具體闡釋處事的智慧和成事的秘訣。
無論你此刻是在人生路上孤獨地堅持着,還是在命運的轉折處暫時茫然無措,都将從本書中收獲不斷前行的方向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