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11 月 2 日消息,清華大學新聞網日前展示了由清華大學牽頭的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 " 望舒之辇 ",該方案于 10 月 25 日入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的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征集初選名單。
清華大學自 2017 年開始啓動載人月球車的研制工作,團隊經過多輪制作、調整,最終形成當前的研制方案。據介紹,這套方案将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融入到月球車的設計中,以工程技術爲基礎,以人文思想爲突破。
" 望舒 " 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爲月亮駕車的女神,也被借指月亮," 辇 " 則是我國古代交通工具。" 望舒之辇 " 的設計靈感來自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銅車馬關鍵元素,以一對大尺度車輪突出 " 辇 " 的關鍵特征,以圓形穹窿華蓋凸顯車的華麗與尊貴。
▲ 圖源清華大學,下同
月球車的顯示器支架采用了 " 缰繩 " 造型,寓意駕馭這台月球車的航天員是 " 載人探月的踐行者 ",該車的六輪獨立驅動則意喻六匹馬拉動 " 辇 ",以按照中國的傳統禮儀給予航天員最崇高禮遇。
此外,爲彰顯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哲學思想的深邃,月球車的大車輪毂上應用了 " 來氏太極圖 " 造型。
功能方面," 望舒之辇 " 的車頂華蓋提供了鋪設太陽能電池陣的結構,車身提供有敞篷車必需的防翻滾支架,後部擁有一個面積較大的平台,可用于放置科學儀器和裝置,以及采集到的月球标本。
設計團隊将衛星的姿态控制思想應用于月球車的行駛控制中,可解決當月球車若幹車輪出現故障後的行駛控制問題。此外,設計團隊還發展了載人月球車的人 - 機智能混合增強駕駛技術,實現了手動駕駛、自主駕駛和人機混合駕駛三種模式,既爲航天員提供了駕駛樂趣,也爲安全駕駛和特殊情況下自主返回月球着陸器提供了保障。
爲解決航天員穿着月球航天服存在的手腕、手指運動受限問題以及提高駕駛可靠性,設計團隊專門設計了可将前進、後退、轉向和刹車動作在手感上解耦的操縱杆,并賦予其鼠标功能。該操縱杆置于兩名航天員中間位置,以便随時交接操縱職能。
IT 之家此前報道,今年 5 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了《關于征集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的公告》,面向全社會征集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
至公告截止日,共 40 多家單位組成 14 個聯合團隊提交了方案。經過形式審查,共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八院、航天科工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航天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追覓創新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上海龍創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嘉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提交的 11 份方案進入專家評審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