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财報發布幾天之後,奔馳揮刀向内,開啓了調整。
2 月 27 日," 奔馳中國裁員賠償 N+9" 的消息沖上熱搜。
對此,奔馳方面在 2 月 27 日回應華爾街見聞稱,這是業務調整,提升運營效率和市場競争力的需要,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員工的工作安排。奔馳中國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爲相關員工提供盡可能合情合理合法的跟進方案。
長期看,若能通過效率提升反哺産品競争力,奔馳或将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中重新搶位。
在發布财報時,奔馳新的戰略規劃已經布局到 2027 年,包括一系列電動化、智能化的産品,這被奔馳稱爲 " 史上最強産品攻勢 "。
而效果幾何,就要看其接下來的具體表現了。
效率革命
這幾年發生在汽車行業的變化已經非常顯性,競争最激烈的似乎永遠是下一年。
即使是奔馳這些巨頭,也沒有辦法一直在昔日豪華品牌的榮光下,在溫暖濕潤的恒紀元裏過着好日子。
據了解,奔馳本次的裁員的比例約爲 15%,涉及的主要部門爲金融和銷售部門,涉及的公司主體主要是梅賽德斯 - 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梅賽德斯 - 奔馳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研發體系暫未涉及。
當前,裁員程序已經啓動,包括不再續簽部分固定期限員工的合同,本月的裁員速度已明顯加快,此輪被裁員工可獲得 N+9 的賠償。消息稱,在裁員之後,奔馳方面也将給予被裁員工一定的再就業輔導。若被裁員工在未來兩個月未入職新公司,還可拿到 3 月和 4 月的工資,這也就是 "N+11" 的說法由來。
裁員的決策從幾天前公布的财報中也可以窺見一二,畢竟業績壓力也是實在的。
2 月 20 日,奔馳剛剛披露 2024 财年業績報告。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奔馳營收 1455.9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1 萬億),同比下降 4.5%,在一衆傳統車企當中,這個降幅并不大。
但當期奔馳的淨利潤 104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794 億元),同比下降 28%,下降幅度可不小;尤其是從銷量方面來看,中國市場是奔馳銷量下滑的主要來源,2024 年全年中國市場銷量爲 68.36 萬輛,同比下滑 7.3%。因此,奔馳也不得不從中國市場入手,開啓新一輪的變革。
在公布多項數據下滑的财報的同時,奔馳也從宏觀戰略上進行了布局。
奔馳在财報中透露了其 2025 年技術産品戰略,同時也提及了 " 運營提升計劃 " ——明确到 2027 年降低生産運營成本 10%。如今的裁員舉措也是此次計劃的一部分。
其實對于中國市場的調整,北京奔馳銷售服務公司總裁段建軍在年初的戰略發布會就已經明确。
彼時,奔馳先從經銷網絡方面下手,将通過 " 加減法 " 策略優化運營,包括合并低效網點、升級門店硬件等渠道革新。
而奔馳的效率革命也不局限于中國市場。
在财報會上,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進一步強調,爲了确保公司的競争力,奔馳正在采取措施,使公司更快、更精簡、更強大。奔馳官方規劃顯示,對于大本營德國的産能布局,則會進行适當縮減,預期減少 10 萬輛産能。
這兩年,汽車行業的競争變得更加全方位,從此前的規模比拼變成了誰能活得更久的全方位能力競争,因此更加考驗一個公司的靈活性、柔韌性以及抗風險能力。
汽車是超級品類,從事公司也難以是精緻的創新小公司,所以提高效率一直是伴生問題。幾天前,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曾在内部發布全員信,呼籲内部放棄 PPT、減少開會時長、出差能拼房就不單間等,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對于傳統車企更是如此,轉型需在 " 規模擴張 " 與 " 敏捷性 " 間尋找平衡。
大象轉身
這幾年,傳統車企們都在進行轟轟烈烈的轉型,但從過程和效果來看,轉型并非易事。
尤其是在過去幾年當中,這些傳統豪華品牌推出的電動車型在市場上認可程度有限的情形之下,如何實現突圍,是奔馳當下的命題。
對市場的觀察幾年下來,奔馳也将以更卷的姿态加入這場轉型攻勢當中。
強勢新車型已然在路上。今年 3 月,全新奔馳 CLA 将上市,這一車型提供純電動、輕混及插電混動等多種動力版本,并支持 800V 技術以及 L2++ 智能駕駛系統。
這一車型隻是其中之一。奔馳計劃,到 2027 年,奔馳将發布多達 36 款新車型;同時将在其整個産品序列中引入全新的家族設計語言,以及 AI 等一系列新科技。
這些産品中有不少還專門針對中國市場。奔馳方面表示,未來 3 年推出 7 款中國專屬車型,覆蓋純電、插混及燃油驅動形式。
新産品也一改此前 " 油改電 " 的策略,是充分洞察中國市場熱烈的智能化浪潮之後的産品。比如,新車型将搭載本土化智能駕駛系統(如 " 無圖 "L2++ 高階智駕)和 MB.OS 操作系統。
爲此,奔馳也在大手筆投入,以期在如今各家都搶奪的 " 科技豪華 " 擁有一些話語權,且研發也在智能化的最大市場中國進行。
當前,奔馳在中國擁有德國以外規模最大的研發網絡,北京與上海兩大研發中心讓奔馳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創新生态和供應鏈,以 " 奔馳标準 " 實現 " 中國速度 " 的創新。例如,奔馳在華研發團隊開發了車道級導航、3D 渲染地圖等技術,并将率先應用在上述針對中國市場的車型上。
過去五年,奔馳在華的研發投入達 105 億元,研發團隊增至 2000 人;去年 9 月,奔馳再次宣布與中國合作夥伴共同在華投資超 140 億元。奔馳方面表示,2025 年研發投入達曆史峰值(2024 年乘用車業務研發支出 87 億歐元),重點投向了 MB.OS 架構、純電平台及固态電池等領域。
而這些成果将在未來三年當中體現,有關全新 CLA、純電 GLC SUV、純電 C 級轎車和 AMG.EA 車型等的投入将在 2027 年年底前完成。
當前,奔馳的一系列降本措施,也是出于精簡業務流程、确保财務韌性的考慮。
根據普華永道汽車行業轉型指數測算,傳統車企的組織架構适配度平均落後技術變革速度 12-18 個月。奔馳的調整舉措,本質上是對這種時滞效應的系統性修正。其成效仍需通過後續研發效率、人均産值等關鍵指标進行驗證。
并且,爲進一步修複利潤率,奔馳也更加注重 " 高端豪華 " 與 " 核心豪華 " 細分市場,計劃推出更多邁巴赫、AMG 及 G 級車型。例如,AMG 系列将新增純電性能車,G 級家族将推出緊湊型産品以拓展市場。
此番,奔馳的轉型以 " 精幹化運營 " 爲核心,通過電動化産品矩陣、組織效率優化及本土化創新,試圖在保留豪華品牌調性的同時适應新時代競争。其挑戰在于如何平衡短期成本壓力與長期技術投入,以及在智能化領域縮小與造車新勢力的差距。
當行業技術範式發生根本性改變,任何一家身處其中的企業,都需要适應變化,以一個靈活姿态應對變局。若戰略執行到位,奔馳或将在 2027 年電動化節點前完成關鍵卡位,重塑行業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