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需要脫掉 " 雜牌電動車 " 的外号。
大衆跟小鵬合作了,已經預謀了 8 個月,雙方彼此都希望對方是自己的解藥。
大衆與小鵬的合作,從産品到資金,全方位開花,雙方計劃面向中國的中型車市場,共同開發兩款大衆汽車品牌的電動車型;這兩款專屬于中國市場的新車将補充基于 MEB 平台的産品組合,并計劃于 2026 年走向市場;大衆汽車集團将向小鵬汽車增資約 7 億美元,以每 ADS 15 美元的價格收購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
很明顯,在電動車時代,步伐已經落伍的德國車企,正在尋求從中國新能源時代找到 " 入局 " 的機會,畢竟整個傳統燃油車品牌,都被歸入了電動雜牌車行列;而競争白熱化的中國造車新勢力,需要傳統巨頭的渠道和資金加持,一場消耗戰還在持續進行。
留給大衆和小鵬的最好結果就是,拿下中國市場,各自形成一個穩固基本盤;最差的結局就是,新車無人問津,小鵬無法挽回頹勢。
01
大衆竟然成了雜牌車
燃油車,披荊斬棘的大衆,如何也沒想到,會在電動車時代,淪爲中國市場的雜牌車。
據集團此前披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大衆在全球多個地區交付量實現兩位數正增長,唯獨在中國,大衆集團的交付量同比下滑 1.2%,降至 145.19 萬輛;大衆在中國的銷量占比也由 37.9%,降至今年上半年的 33.2%。
按照這種發展趨勢,大衆想要完成 " 到 2030 年,在中國市場 74% 的新車是新能源汽車,新車超過 30 款 " 的既定規劃,并非易事。
在 7 月初的一場管理層會議上,大衆乘用車品牌 CEO 施文韬曾用 " 屋頂已經着火,這是最後的警鍾 " 來表達對中國市場的危機感。
而相較于盲目投入,選擇一位更了解中國市場的合作夥伴,或是一件性價比更高的事情。
因爲中國造車新勢力們,可以彌補大衆目前産品不受消費者待見的現狀,畢竟他們重新定義了 " 智能汽車 "。
正如貝瑞德所說," 與小鵬汽車的攜手,讓我們在中國的關鍵技術領域有了另一個強有力的合作夥伴 "。這裏所提到的關鍵技術領域,正是大衆當下最爲欠缺的軟件能力,包括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
而 " 智能化 " 一直是小鵬自成立以來投入力度最大的領域,在新能源車圈,這已成爲小鵬最爲突出的一個 " 标簽 "。
今年 4 月,曆經五年深耕、累計研發投入超百億,小鵬發布了全新的 SEPA2.0 扶搖架構,該架構下車型将标配 800V 高壓碳化矽平台,采用了 CIB 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同時配備高速和城市智能輔助駕駛能力。小鵬當下的爆款車型 G6 就誕生于扶搖架構。
隻不過,大衆與小鵬合作兩款新車,并不是基于 SEPA2.0 扶搖架構而打造。根據小鵬官方口徑,将基于各自核心競争力和小鵬汽車的 G9 車型平台、智能座艙以及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軟件,共同開發兩款 B 級電動汽車車型,以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
G9 平台同樣搭載了小鵬自研的、支持 OTA 升級的 XPILOT 自動駕駛系統以及 Xmart OS 智能網聯系統—— XPILOT 支持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停車場等多場景的輔助駕駛功能,Xmart OS 支持語音控制、人臉識别、遠程控制等功能,且可與用戶的手機、手表等設備無縫連接。
02
大衆有什麽能給小鵬
盡管大衆标識在新能源車市場的消費号召力,遠不如其在燃油車市場中那般呼風喚雨,但在聯合造車過程中,小鵬能獲得的最大支持,便是大衆方面所提供的全球領先的供應鏈能力,以及成本優勢。
這将有望改善小鵬目前的交付難題。
我們以小鵬 G6 爲例。G6 上市後,其火爆程度不言而喻,據第一電動報道,截止 7 月 3 日,小鵬 G6 全國訂單數量約爲 2.8 萬台。按照一位接近小鵬内部人士的說法,産能已經很久沒有如此拉滿了。
盡管電驅等核心部門的工人一直在加班加點,廠房設備也在不斷叠代升級,這使得 G6 交付周期不斷縮短,但想要實現何小鵬在 Q1 電話會中所說的 " 期待今年四季度實現每月 20000 輛交付量 ",也就是日交付量要保持在 600-700 輛,工廠壓力依然巨大。
作爲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車企,大衆的 " 中國行 " 已持續近 40 年,在這數十年光陰裏,大衆已在國内一些重要城市建立了整車生産廠和零部件生産廠,以及近年來不斷增投的電池廠。高管更是不止一次提到 " 将把更多生産轉移到北美和中國,且優先考慮中國。"
借助大衆現有的基建設備,不僅能夠幫助小鵬獲得更多窗口期,在友商拿出新作品之前搶占更多市場銷量,而對于大衆來說,也能通過與小鵬在産能方面的協同,盤活長春、上海、合肥、佛山等在華項目。
而對于中國市場,大衆也有自己的判斷。
大衆中國董事長兼 CEO 貝瑞德上任之初就曾公開表示,大衆在中國的主要競争對手,不再是其他合資品牌,而是比亞迪。這句話足以見得大衆對于打破在中國市場被動局面的迫切心境。
宣布合作當晚,何小鵬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一張與貝瑞德的合照,并配文稱 " 這張照片拍了好久了,一直沒有放出來。"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正式接觸其實是在 8 個月前,也就是貝瑞德正式上任後的第四個月。
除了與小鵬的合作之外,在大衆汽車集團這份公告中,還宣布了奧迪品牌将與上汽集團深化現有合作。雙方将通過共同開發,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場智能網聯電動車産品組合。作爲規劃的第一步,奧迪将通過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
作爲燃油車時代的霸主,大衆集團毫無疑問正在經曆艱難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無論是大衆與小鵬,還是奧迪與上汽,都是主動求變的開始。
03
大家的目标都是規模
新能源車的下半場拼什麽?對于這個問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在自己的朋友圈中間接給出了答案——
"2023 年 -2025 年,就是中國智能電動車市場的 1943 年 -1945 年(二戰的最後三年)。2025 年 12 月新車銷量中 NEV(新能源汽車)的占比會達到 80% 以上,NEV 五大常任理事品牌誕生。現在留個記錄,回頭翻出來看看。"
由此可見,最終的比拼又回到了最熟悉的 " 配方 ",即規模。
從現有市場經驗來看,當三電技術趨于穩定,電氣架構逐步走向集中," 平台化模式 " 或成爲解法之一。特斯拉就嘗到了平台化的 " 甜頭 ",提前拿到了規劃化效應的紅利。
比如,Model 3 和 Mode Y,有 75% 左右的零部件可以共用;再如,特斯拉創始人兼 CEO 馬斯克此前就反複談及 " 平台 " 二字,在他看來,下一代汽車平台的成本将是第二代平台(Model 3 和 Y)的一半,其産量可能會高于公司目前所有産品的總和。
在這一方面,小鵬同樣也有着大緻相同的邏輯。盡管目前僅 G6 這一款車型搭載 SEPA 2.0 扶搖架構平台,但從動力補能、智能化、整車制造三大基礎技術規格來看,這将有助于提高車輛投産的效率。
一旦到了拼産能、拼交付的下半場,車企需要做的,就是研發好具有前瞻性的平台架構,然後兼容不同的供應商和解決方案,其他的就交給生産制造和銷售渠道了。
于這一點而言,大衆和小鵬的牽手,絕非是表面 7 億美元投資那麽簡單。
真相無法揭露,隻能接近
作者 : 趙蓓 志玲 監制 : 大曼 排版 : 玉琪
出品|陸玖商業評論 · 鄭州
/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