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互聯網怪盜團,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
國慶長假期間,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和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分别上漲了 9%、13% 和 12%(注:截至北京時間 10 月 7 日中午 12 時);這足以讓休市中的 A 股投資者扼腕歎息。由于沒有漲跌停闆制度,加上國際資金進出自由,港股和中概股市場一旦進入瘋牛狀态,其勢頭遠比 A 股更兇猛。在短短兩個星期之内,港股就變成了今年以來全球表現最好的資本市場之一。
外資投行正在空翻多: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高盛剛剛發表的報告,認爲 MSCI 中國指數(主要代表港股和中概股)以及滬深 300 指數(代表 A 股)還有 15%~18% 的上漲空間。A 股暫且不論,我在節前的一篇文章當中已經讨論過了;今天主要讨論港股和中概股的問題。
從基本面角度看,大家都等着中國經濟回暖的明确迹象,尤其是房地産市場。如果房地産市場得到了立竿見影的複蘇,由此産生的财富效應将有助于消費的複蘇,并且早晚會傳導到就業市場,從根本上推動實體經濟的車輪前進。但是這個過程至少還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而且傳導過程注定是複雜的、曲折的。
從市場面角度看,港股和中概股最大的懸念是:外資公募基金(long-only funds)什麽時候才會大舉入場?或者說,它們是不是已經在大舉入場了?這将決定市場未來幾年(而不是區區幾個月)的命運。
本輪反彈開始前,外資基金對中國資産(包括港股、A 股和中概股)的配置處于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高盛認爲,全球主動型基金(主要是公募)的中國倉位水平僅爲 5%,而四年前則爲 15%;美林的統計則顯示,自從今年第三季度以來,外資公募基金大部分時間在減持港股,對沖基金則幾乎一直在做空港股。其實,就算不參照統計數據,隻要去香港中環和西九龍轉一圈,我們就能切身體會到港股市場氣氛的蕭條。尤其是在美股、日股乃至印度股市表現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全球資産配置的外資機構,對于港股的興緻如何,也就可以想象了。
壓得過緊的彈簧注定要反彈。但是,本輪反彈來得過于迅猛,注定不會是由外資公募基金主導的——因爲它們調倉速度很慢、投機傾向較低,不可能在暴漲暴跌中發揮什麽作用。從港交所數據看,對沖基金主導的空頭回補可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9 月中下旬,港股每天的賣空比例(short selling turnover ratio)長期維持在 18% 以上,甚至多次突破 20%,在曆史上也處于較高水平;可是到了 9 月 30 日,賣空比例就驟降到了 13%,恒指成分股的賣空比例更是降低到了 10%。在個股方面,以騰訊爲例,每日賣空成交量從 9 月 27 日的 708 萬股驟降至 9 月 30 日的 286 萬股,又進一步降至 10 月 4 日的 230 萬股。經曆了類似戲劇性變化的港股熱門股票不在少數。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對沖基金爲代表的海外投機性資金不僅在回補港股空頭倉位,還在建立多頭倉位。國慶期間,港交所交易額最高的經紀商當中,不止一次出現了 Jump Street、Jane Street 等美資量化自營交易機構的名字,它們隻是借着勢頭湧入港股市場的海外量化資金的一個縮影。海外的遊資加上大陸背景的遊資,共同締造了過去兩個星期的港股絕地大翻盤。但是,若要在現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就必須依靠外資公募基金的力量了——如果這些長線基本面投資者不入局,反彈就不可能演化爲反轉。
問題在于,外資公募基金對港股和中概股的超低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雖然自從 2020 年 8 月以來,它們的中國資産持倉比例就處于漫長的下降通道之中,不過有兩個時間節點是例外:
2021 年下半年,考慮到中國經濟尤其是出口情況好于預期,線下消費也有複蘇的态勢,外資公募基金對中國資産進行了一定幅度的加倉。當時的港股和中概股指數看起來很像 " 反複築底等待反轉 " 的态勢。至于後面發生了什麽不用我多說了。
2022 年底至 2023 年初,全面放開導緻市場情緒大幅回暖," 做多中國股票 " 一度成爲華爾街 " 最擁擠的交易策略 " 之一;外資公募基金跟對沖基金一樣進場了。可是受到氣球事件的影響,以及經濟複蘇整體慢于預期,這場反轉僅持續了三個月就告一段落。
換句話說,在短短三年之内,外資公募基金至少已經經曆了兩次 " 虛假的信心反轉 ";有些還經曆了第三次,那就是今年二季度的港股和中概股反彈,同樣因爲經濟複蘇慢于預期而夭折。俗話說事不過三,在多次經曆這種 " 希望和失望 " 的循環之後,要讓它們再次燃起信心,難度肯定是更大的。對沖基金可以在每次救市的第一時間就空翻多,因爲它們的投資時間軸比較短,調倉比較靈活;但是考核周期明顯較長、倉位笨重的公募基金則做不到這一點。
我在國慶期間與部分外資機構投資者私下交流,得到的反饋是,大部分人還是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其中一位朋友的說法尤其經典:" 如果這是真正的反轉,那麽向上的空間還非常大,未來半年的每一次回調都是入場的機會。如果這不是真正的反轉,那麽現在入場反正也晚了。"
從單純的估值角度看,現在的港股和中概股很便宜,其中的 " 優質資産 "(例如我最喜歡的互聯網公司)尤其便宜,這一點毋庸贅述。然而我們不能忘記,從 2021 年底開始,這些資産就很便宜了。我們之所以認爲它們便宜,是因爲我們對中國在長期的經濟增長有信心;那些失去了信心的外資投資者是不會認爲它們便宜的。"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恢複信心的過程注定是漫長的,而且不同類型的投資者恢複信心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那麽,目前的港股行情能否在外資公募基金不參與的情況下持續呢?整整三年前,我曾經問過港交所和香港中資券商的朋友這個問題,當時他們非常樂觀:" 許多港股熱門 IPO 的認購已經完全依靠中資機構了,外資不參與也沒那麽可怕!" 可是接下來三年的曆史反複證僞了這種樂觀。作爲一個資金自由流動的國際自由港,香港資本市場的魅力首先是來自國際化,其次才是中國内地的支持,我們不能搞反了順序。
然而,假如節後 A 股行情持續下去(至少不要迅速結束),确實有可能産生一定的 " 溢出效應 ",從而讓港股在内地資金的支持下維持一段時間的上漲。具體邏輯可能是這樣的:
A 股上漲帶來了巨大的财富效應,一部分賺到了錢的投資者把目光投向估值更有吸引力的港股,進行一定程度的調倉(無論是否通過港股通)。
内地銀行信貸資金可能會有一部分流入股市,盡管這是違規的,但不可能完全杜絕;其中一部分可能會以各種方式溢出到港股。
别忘了,節前最後五個交易日,港股通南向資金淨買入隻有 61 億,9 月 30 日當天也不過 121 億。在理論上,節後南向資金對港股市場發揮的作用還可以擴大好幾倍。
需要指出的是,哪怕上面的假設成真,這種由内地投機性資金主導的港股 " 牛市 " 也注定不會持續太久。要得到一個持續、根本性的、基本面驅動的牛市,就必須讓外資公募基金明顯提升其中國資産持倉比例。這些基金是否參與,對 A 股行情是不重要的,但是對港股行情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它們改變态度、恢複信心的,除了經濟數據之外,還有主管部門對未來經濟發展策略的表态。所以節後各級主管部門密集的新聞發布會,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盯着。
我當然希望這是一次真實而長期的底部反轉,因爲這樣的反轉能對我們所有人有利。但是美好的願望與現實之間不一定是對等關系,現在一切仍然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