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消費者的狂歡,引起行業警覺。
3 月 22 日,針對 3 月以來國内車市的促銷降價浪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文稱,此輪降價炒作應盡快降溫,使行業回歸正常運行狀态,确保全年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此前,東風汽車參與 " 湖北政企購車補貼 " 活動,旗下東風本田、東風風神、東風日産、岚圖、東風标緻、東風雪鐵龍等品牌開啓限時促銷,引發新一輪 " 降價潮 "。随後,長安汽車對旗下暢銷車型長安深藍 SL0 補貼 2.2 萬元現金;比亞迪汽車開展專項限時營銷活動,針對宋 PLUS 車系和海豹推出下訂抵扣購車款活動;北京現代推出了全系限時補貼活動 ...... 北京、上海、天津、雲南、浙江、河南等十餘個省市陸續出台補貼政策,衆多車企也紛紛跟進 " 降價潮 "。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中汽協認爲,去年四季度,尤其是 12 月份全國疫情暴發以來,汽車産銷節奏再次受到嚴重影響。進入 2023 年,1~2 月份汽車行業整體銷售量下降明顯,企業終端庫存急劇上升,經營壓力加大,企業采取各種措施降低庫存。結合去年以來汽車市場表現,采取穩增長措施很有必要。
但中汽協會也認爲,各企業推出的優惠車型多爲長庫齡、老款或滞銷庫存車型。在終端市場,這些車型此輪促銷前已經有了可觀的優惠價格,終端宣傳爲了吸引眼球,誇大降價力度,增加獲客,對消費者容易産生誤導。中汽協呼籲,營銷宣傳要得當,媒體報道應該客觀準确。
而對于本次價格戰中降價幅度更大、參與範圍更廣的燃油車型,中汽協方面認爲,雖然新能源汽車發展較快,但燃油車也在加速技術升級,不斷适應市場需求新變化。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兩者是共存關系,共同滿足不同消費需要,消費者應根據自己的使用場景和需求做出選擇。
中汽協表示," 價格戰 " 不是長久之計,汽車市場應盡快回歸正常秩序。政府、企業、媒體應對此理性看待,共同維護市場秩序。中汽協呼籲,社會和媒體應對汽車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積極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消費心理和市場氛圍。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以下簡稱流通協會)也曾發文稱,武漢補貼隻定向本地品牌,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流通協會認爲,隻對本地生産的汽車品牌補貼有失公允,這種選擇性的做法有明顯的地方保護色彩,對非本地生産的汽車品牌不公平。據流通協會調研,近期除武漢外全國各地 4S 店到店客流量大幅增長,成交量卻顯著下降,部分消費者開始持币待購、等待降價補貼政策,并沒有起到促銷效果。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3 月 1 日 ~12 日我國乘用車市場零售 41.4 萬輛,同比去年下降 17%,較上月同期下降 11%;今年以來累計零售 309.4 萬輛,同比去年下降 19%。流通協會認爲,此類補貼實施後,汽車銷量不增反降,如果任其發展,将對汽車産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極大損害。
流通協會表示,近期各地方政府陸續出台促銷政策,如果都效仿武漢,即隻對所在地生産的汽車品牌進行補貼,這勢必造成汽車市場的分割和市場秩序的混亂。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有觀點認爲,作爲國内汽車行業最具影響力的行業協會,中汽協和流通協會同時發聲背後,意味着此輪降價已經對國内汽車行業産生了一些傷害,兩大協會先後發聲旨在呼籲國家出台整體的促進汽車消費政策和策略,進而在拉動汽車消費的同時保證汽車零售市場價格的穩定。
" 物有所值是永恒的商業法則。" 中汽協方面表示,汽車産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承擔着建設汽車強國的重任。汽車企業應該着眼長遠,在産品技術、質量、服務、品牌力等方面多下功夫,緻力于高質量發展。地方政府在穩增長、促消費的過程中,方式方法要得當。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