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的事,國家急了。
最近,政策密集出手,千方百計抓就業,大動作一個接一個:
碩士博士大擴招,根據這幾年的平均增速估算,2025 年招生人數可能達到 135 萬左右;
多地人社部門發文,放寬應屆生身份認定标準,明确在省内事業單位招考中,不再審核其是否有工作經曆和繳納社保情況。比如湖南放寬到 3 年,山東 2 年;
多省份公務員招考年齡放寬至 40 歲,直接打破了職場 "35 歲門檻 ";
破除就業歧視。嚴禁發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别、戶籍、學曆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
……
随着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國家也将就業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納入各地各高校 …… 領導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内容,要求一把手 " 親自部署、親自指導 ",必須抓好落實。
爲什麽做好 1222 萬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對國家來說如此重要?
爲什麽很多企業一邊在喊招不到合适的人,一邊是應屆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在這件牽動無數人心的大事上,時代的潮水悄然轉向,巨大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了。
"00 後不是要整頓職場嗎?怎麽連職場都進不去呢?"
不久前,百萬博主羊毛月調侃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引發輿論炸鍋,網友們把他狠狠 " 整頓 " 了一番。直接掉粉上百萬,即使滑跪也無法挽回。
羊毛月的翻車再次證明,不要跟曆史的趨勢作對,站在大多數人的對立面。
你知道嗎?
剛剛公布的 2025 年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預計将達到 1222 萬,再破曆史紀錄。事實上,畢業生人數在進入 21 世紀以來就一直在攀升,每年都在打破紀錄。
比起 2005 年的 307 萬,明年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已足足增長了 3 倍之多。
簡單算個數,你就知道這背後的就業壓力有多大。
2013 年,有位高層領導曾經掰着指頭算,當時 GDP 增長 1 個百分點,能夠拉動 130 萬、甚至 150 萬人就業。要保證新增就業 1 千萬人,需要 7.2% 的經濟增長。那一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還隻有 700 萬左右。
而今天,随着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服務業的發達,專家估算 GDP 增長 1 個百分點已經能夠拉動 200 萬人就業。但即便如此,按照 5% 左右的增速來估算,也隻能解決新增就業 1 千萬,連高校應屆畢業生都難以全部覆蓋。
正因如此,國家對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才不斷提高,已經上升到" 民生頭等大事 "的高度。
今年 9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簡稱 " 就業 24 條 ",據新華社評,是新時代以來首次從中央層面出台的促就業指導性文件,規格極高。這份文件,首次提出了 " 将就業工作作爲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内容 "。
11 月 11 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 2025 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
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爲民生頭等大事、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納入領導班子重要議事日程和績效考核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親自指導,分管負責同志靠前指揮、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推動逐級壓實工作責任。
要知道,教育部每年都會發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指導文件,但一個細節是,今年的發文時間,比去年整整提前了 20 天,是過去 10 年中最早的一次。
從教育部曆年的發文時間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哪些年份我們對就業更 " 着急 " 一些:
2025 屆發文時間:2024/11/11
2024 屆發文時間:2023/12/1
2023 屆發文時間:2022/11/14
2022 屆發文時間:2021/11/15
2021 屆發文時間:2020/11/20
2020 屆發文時間:2020/3/4
2019 屆發文時間:2018/11/27
2018 屆發文時間:2017/12/1
2017 屆發文時間:2016/11/25
2016 屆發文時間:2015/11/27
2015 屆發文時間:2014/11/28
事實上,爲了解決好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各級教育部門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
梳理教育部每年工作通知的具體内容,會發現措施越來越完善,動作越來越緊迫。
比如,從 2022 屆開始,文件就提出要落實就業 " 一把手 " 工程,将高校畢業生就業納入高校領導班子考核指标。
從 2023 屆則開始提出," 實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 "。到今年,又進一步細化到專業:
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及時調整或更新升級已經不适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也就是說,就業質量的高低,甚至可能會決定一個專業的生死存亡。未來,哪些專業如果抓不好就業工作,就有可能面臨被調整、撤銷的命運。
可見,教育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學科專業動态調整優化的必要性,努力促進供需适配。
事實上,今年的指導文件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它開門見山的第一條,并沒有強調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思想意識等問題,而是直接指向:
供需适配
這就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就業市場需求調查,通過調研走訪企業、委托專門機構開展調查等方式,及時掌握需求變化,以更好地适應形勢。
去年開始,教育部對多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專項督導。今年,也是由教育部黨組成員帶隊,前往安徽、遼甯、河北、北京、江西、天津等省市開展督導。
地方層面,江蘇省至少從 2018 年開始就開展了類似的工作。去年,江蘇組織 16 個工作組對全省高校 2023 屆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最後評出了 107 個 A 等高校。湖南、福建也有類似的動作。
可見,從高校到地方都已經行動起來,一定要幫助高校畢業生,解決好就業問題。
那麽,當前就業問題的 " 卡點 "" 堵點 " 主要在哪裏呢?
都說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爲什麽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卻是如此艱難?
答案,恰恰也在供需錯配上。
具體是哪些方面的錯配呢?——能力錯配、學曆錯配、偏好錯配。
這是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學院教授王霆的觀點。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詳細解釋說:
第一,就業能力的錯配,是最爲突出的問題。現在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和企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之間還存在鴻溝。
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應屆畢業生做不到 " 即插即用 ",甚至距離正常履行職務還有不小的能力差距。面對社會化的競争,存在明顯的劣勢。
第二,學曆錯配,高學曆大學生越來越多,相匹配的工作崗位不夠用了。
需要博士、碩士等高學曆的崗位,在就業市場上屬于金字塔的上端,需求占比是比較小的,随着高校擴招,這些崗位 " 僧多粥少 " 的現象越發突出。
因此,才會出現 " 研究生就業率比本科生低 " 的怪現狀。最近兩年,博士碩士還在擴招,但報考研究生的數量開始下降,從高峰期的 474 萬人,已經下跌到 388 萬。可見,越來越多大學生已經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是用人單位性質和就業偏好的錯配。畢業生越來越青睐公務員、事業編制、國企等崗位,對民營企業存在 " 風險厭惡 " 情結。
你看,考研的熱度下降了,考公的熱度卻還在飙升。激烈的競争讓 " 求穩 " 心态變得更爲盛行,跟風的大學生甚至擠爆了月薪 3 千的偏遠山區、基層鄉鎮公務員崗位。
然而,中國 90% 以上的企業都是民營經濟,80% 以上的城鎮就業都是在民企解決的。這就造成一個巨大的偏好錯配。
中智招聘網數據顯示,2024 年,央國企招聘人數占到全部招聘人數的 37.9%,卻有超六成的畢業生向央國企投遞了簡曆;與之相對,民營企業校招人數占比超過 53%,投遞簡曆學生數僅占 18%。
再加上這幾年,民企的日子也不好過,很多優質崗位都在縮水。房地産、教培、互聯網,往年的校招三巨頭齊熄火。被封爲 " 新三大就業引擎 " 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芯片,出手也難言闊綽。有的應屆畢業生還沒踏出校門,就先遭遇了 " 裁員 " 困境。
在校招崗位上相當 " 豪橫 " 的比亞迪,一度被侃爲 "offer 點擊即送 ",2024 年校招總人數爲 1.13 萬,相比 2023 年的 3.18 萬,直降了一半有餘。
有一句話總結得很好,很多畢業生 "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
錯配問題不解決,就業始終是難題,所以你就能理解,爲什麽教育部的指導文件,要把 " 供需适配 " 放在第一位了。
解鈴還須系鈴人,就業問題從長遠來看,當然要靠經濟發展來解決。火燒眉毛的是,當前的就業怎麽辦?
也不是沒有希望,辦法總比困難多。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教育部的指導文件每年都會點出一些重點的就業領域,顯示了 " 找工作 " 的新風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會打造出新的 " 就業蓄水池 "。
在今年的文件裏,多了三個新的關鍵單詞:
綠色經濟、銀發經濟、低空經濟
綠色經濟,代表了國家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方向。前陣子國家成立一家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專門下場 " 收廢品 ",可見循環經濟大有可爲;
銀發經濟,是老齡化時代的新風口。國家剛剛印發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也稱 " 銀發經濟 1 号文 ",在老人比孩子多的時代,老齡化也能 " 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
比如,一些年輕人就開發出了給老年人 " 代寫回憶錄 " 的新藍海," 隻工作不上班,我給老年人寫回憶錄月入兩萬 "," 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夠買一輛車 "。
低空經濟,作爲一個戰略性新興産業,如今全國各地都在争奪的風口,有望打開萬億級市場。其中,無人機飛手成爲一個新興職業,被媒體報道 " 月薪最高三萬、缺口多達百萬 ",已經掀起一股考證熱。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年輕人選擇了一個 " 超級就業蓄水池 " ——網絡主播。
别看現在網絡主播已經超過 1500 萬,比全國的醫生護士還要多,但有機構預測,明年直播行業的人才缺口達到 1941.5 萬。
過去五六年,直播電商交易規模暴漲到 5 萬億,誕生了董宇輝這樣的現象級主播。短視頻和直播的風口到來,中國人均單日刷短視頻的時長已經超過 2.5 小時,比打遊戲、看劇都多。
網絡主播的入行門檻也是最低的,一台手機、随時随地就可以開播了。
當然,帶貨主播往往每天工作時長超過 10 個小時,非常地卷。這裏頭,也許有可能誕生下一個董宇輝。
在時代急速變化的當下,不少行業都在洗牌,即使是大廠資深員工、職場老鳥都面臨職業震蕩的風波,何況是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呢?
調整心态,迎戰困難,努力博取時代罅隙中的每一個機會,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也許,這就是社會教給這屆大學生的第一課。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智谷趨勢 Trend",作者:劍書 阿冇,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