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我說我在看一本小說時,一位創業明星問我是什麽小說。
考慮到對方是一個理科生,我這樣介紹:你看過《黑客帝國》嗎?《黑客帝國》的導演後來拍過一部電影叫《雲圖》。《雲圖》的作者叫大衛 · 米切爾,一個英國小說家。我看的是他的新書叫《烏托邦大道》,講的是 20 世紀 60 年代搖滾樂。
《烏托邦大道》的故事發生在 1966 年、1967 年和 1968 年。主角是一支虛構的英國搖滾樂隊。雄心勃勃的樂隊經紀人四處遊蕩看演出,挑選出他認爲有才華的樂手把成員拼裝起來,組成了這支樂隊:烏托邦大道。
貝斯兼主唱是一個底層出身的青年,父親酗酒、家暴,反對他做音樂;吉他手和鼓手之前在同一個樂隊演出,但是樂隊經紀人認爲這個樂隊配不上他們的才華;吉他手兼主唱是一個荷蘭 / 英國混血兒,豪門私生子,父親家族(德佐特家族)是荷蘭航運巨頭和皇室成員——此處小說家 call back 了自己之前的小說《雅各布 · 德佐特的千秋》;鍵盤手兼主唱是一位女性,此前是民謠歌手,被民謠時期的樂隊成員和男朋友欺騙與傷害。
樂隊巡演、跪唱片公司再簽唱片公司、讨好電台 DJ 爲唱片打榜,然後去做跨國演出。一步步他們有了名聲和錢,有了自己的樂迷,可以在派對上遇到約翰 · 列侬和萊納德 · 科恩,吸大麻,睡骨肉皮,甚至睡女明星。
對所有曾經沉迷 20 世紀 60 年代搖滾樂和搖滾樂文化的人,這本書都值得一看,而且會非常親切,因爲不時就會有一個熟悉的樂隊和搖滾明星的名字出現。有一些場景,讓我覺得像是在看電影《午夜巴黎》,熟悉的文化巨星們一一出現,喝酒閑聊。
二
讀完這本書,想起我經曆過的 2010 年代瘋狂的創業浪潮,腦子裏浮現出一句話:像搖滾明星一樣,不僅僅是一個比喻。
20 世紀 60 年代在美國或者英國那些組建樂隊,試圖迅速成名獲得财富和名聲的年輕人,像極了中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時期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
這是各自年代實現階層躍遷的最好方式。如果你年輕、貧窮、自認有才華,那麽你實現階層跨越或者說生活方式跨越的途徑,一直都不多。
我猜,應該不會有那麽多人,無論在歐美還是在中國,從小到大一直有那麽多的自律,能夠按部就班踏着社會設定好的階梯往上走:努力學習,擠進一所好大學,叩開龐大的組織的大門,然後再在組織的階梯一步一步往上走。
所以,他們會在搖滾樂的黃金年代去組建樂隊,會在創業的黃金年代去開家公司。如果你的身體條件格外出衆,那麽你可以成爲運動員,尤其在美國,絕對可以實現巨大的跨越,看一看艾弗森或者勒布朗,貧窮街區的單親媽媽一夜醒來,發現自己的兒子已經是億萬富翁。對于搖滾樂隊或者創業者而言,這個時刻發生在你們的唱片賣到了排行榜的前二十甚至更高,你們的公司成功的 IPO 或者賣給了大公司。
如果後世的小說家寫一本類似于《烏托邦大道》的書,可能會寫一個在 2010 年前後的創業者,如何被一位天使投資人找上,幫助他圍繞一個想法組建團隊。接下來,是他們怎麽努力推出應用程序,讓這個應用程序艱難地在應用商店的下載排行榜上往上爬。
接下來就需要錢了,那就需要再去找一家更大牌的 VC。他們要用寫了自己商業計劃的 PPT ——就像初出茅廬的搖滾樂隊用自己的作品小樣,去打動那些可以給他們預算或者投資款的金手指。樂隊要去找四大唱片公司或者不如四大但是雄心勃勃想要分一杯羹的新唱片公司,創業團隊需要去找紅杉高瓴或者不如紅杉高瓴但是急着要發現新獨角獸的風險投資機構。
樂隊需要去讨好電台 DJ 和唱片零售店——媒體和渠道;同樣,創業者們也需要,他們需要更多的曝光和更多的流量和用戶轉化。
然後,等到這個創業團隊稍有成績,融到了 B 輪或者 C 輪,他們開始接到活動的邀請,開始能夠在活動上碰到雷軍、李開複甚至柳傳志。就像在小說裏,烏托邦大道樂隊的成員們在派對上碰到約翰 · 列侬、滾石樂隊的成員、萊納德 · 科恩。在這些活動上也會碰到雄心壯志但是頗有些郁悶的同類人——他們是未來的大衛 · 鮑伊,或者是未來的王興和張一鳴。
接下來,是财富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豪車、大房子、亂七八糟的性(可能還有毒品)。
再然後,有些人成了滾石——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有些人昙花一現,哪怕已經融到了 C 輪;有些人退出,比如陳天橋;還有些當時默默無聞的人成了大衛 · 鮑伊或者王興張一鳴。
遊戲是同樣的遊戲。玩家是不同的玩家。
三
(摘抄一些句子。)
我過去一直以爲,你先有勁歌金曲,然後才會成爲明星,看過那場演出之後,我開始認爲,不對,你得先是明星,然後才會有勁歌金曲。
" 有錢人這麽沒用,是怎麽擁有這個世界的?"
" 有錢和富有不是一回事嗎?" 希爾問。
" 有錢人知道他們有多少錢,富有的人有太多錢,多到他們自始至終都搞不清究竟有多少。"
死人是不能簽署和平條約的。
迪恩看着通向倫敦的鐵軌。他想起更年輕時的自己,凝視着同樣的鐵軌,走向看不見的未來。他想發一封電報,發給過去。" 你會被人搶劫、暴打和欺辱。但烏托邦大道在等着你。你要挺住。"
" 我的荷蘭祖父曾經說過: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麽,就什麽都不做,堅持八天。"
" 爲什麽是八天?"
" 少于八天是匆忙,多于八天是拖延。八天的時間足以讓世界洗好牌,給你發另一手牌。"
智慧無非是經過裝扮的陳詞濫調。
吉恩 · 克拉克掐滅了他的煙頭。" 我退出飛鳥,是因爲我厭倦了飛行。厭倦了那種生活,厭倦了尖叫聲,厭倦了那些面孔,厭倦了名聲。所以我退出了。名聲會在你的臉上塑造出它的模子。然後這副模子又會塑造你的面孔。所以法律才不喜歡我們。如果一個拿着吉他的怪胎不需要遵守偉大和善良的規則,爲什麽别人還要遵守呢?"
當我有名的時候,名氣在扼殺我。現在名氣消失了,寂寂無名在扼殺我。
未經細緻記錄的東西,隻是閑話和猜測。
俗話說:" 活着就有希望。" 但每句話都有 B 面,那就是:" 希望會妨礙你适應新的現實。"
你永遠不會覺得準備就緒,所以這就開始吧。
藝術可不是召之即來的:你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表明自己已經準備就緒。錯誤的轉折被棄之不用,卻能揭示出正确的路徑。
讓我耿耿于懷的是,你用科學的詞彙編造你的胡言亂語。你往知識的井裏撒尿。
" 自從我離開學校後,我就一直前程遠大,但我至今還是一文不名。"(小說裏讓年輕的大衛 · 鮑伊這麽說)
" 一夜成名," 賈斯珀說," 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我們都認爲自己是一個人,但你和我都知道,一個我其實是一群人。有好人的我、精神病的我、毆打妻子的我、自戀的我、聖潔的我、損人利己的我、自殺的我、不敢說出名字的我、《黑暗地球》的我,我是由衆多的我組成的帝國。
(小說裏讓平克 · 弗洛伊德的第一任主唱席德 · 巴雷特這麽說。)
" 演戲,真是有用的本領。" 迪恩說。
" 每個人都在演戲,關鍵是要演得好,得到獎賞。"
穩定是多麽虛幻。确定是多麽無知。
準備好?忘掉這回事吧。我每天都在倉促上陣。
一排排的垃圾。一切不再是 " 開啓,進入,退出 ",而是 " 包好,收錢,賣出 "。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喬布斯》傳裏曾經引用過這句話。美國文化名人蒂莫西 · 利裏的名言,用來形容精神上的頓悟和超越。)
日曆一頁頁閃過,華麗搖滾、前衛搖滾、迪斯科和朋克輪番登場,将之前的一切變成曆史的廉價處理品。
(智能手機、社交、垂直電商、O2O、人工智能、新造車、生物制藥輪番登場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李翔李翔(ID:gh_b19aab226944),作者:叫我以實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