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不承想迎來噩耗。
飄上午醒來,便看到數位港星發文悼念一位老先生——
香港樂壇一代宗師顧嘉輝。
注:顧先生原名顧嘉煇,因顧家三姐弟均按五行屬意起名," 煇 " 字有其特殊用意(屬五行中的火)。為表尊重,下文均以原名稱呼。
據港媒報道,昨日(1 月 3 日),顧嘉煇于加拿大溫哥華離世,享年 92 歲。
圖源 | 有線新聞
他一生締造經典無數。
從 60 年代入行,70 年代進入創作巅峰,到 2015 年正式退休,寫下歌曲 1200 多首,是香港影視和樂壇巨星背後的男人。
也是三代聽衆共有的音樂記憶。
70 年代生人,定忘不了《啼笑因緣》與《家變》。
該曲采用二胡、揚琴領奏
在 74 年《啼笑因緣》(TVB 同名劇集主題曲)出世前,香港樂壇一直被英文歌主導。
這首主題曲随劇集熱播,在本地掀起廣東歌熱潮,後與許冠傑《鬼馬雙星》一同被看做是香港流行樂之開端。
而 77 年《家變》,不單為歌神羅文确立曲風,使得他攀上歌唱事業高峰。
更為重要的意義是:
顧嘉煇糅合粵曲、西方音樂的别樣曲風,黃霑雅俗共賞的歌詞,加上羅文風華絕代之唱腔,讓廣東歌一洗過去 " 低俗 " 的印象,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如開頭這段,旋律響起便仿若置身那個黃金時代。
短短兩句歌詞,雖淺顯易懂,卻道破世間真相:
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
此中波浪起跌,當然有幸有不幸
這首《家變》,也是 " 煇黃 " 組合共同譜寫粵語經典之開端。
圖源 | 新浪娛樂
如 80 年代《獅子山下》《上海灘》《萬水千山縱橫》《忘盡心中情》《世間始終你好》《當年情》《奔向未來的日子》《萬水千山總是情》......
圖源 | TVB 劇集《萬水千山總是情》
無一不是那個年代家喻戶曉的名曲。
尤其《獅子山下》。
這首歌是香港電台同名實況劇集主題曲(從 70 年代初播放至今),發行于 1979 年。
在此之前,劇集主題曲本是粵樂《步步高》,後來港人提及這部劇,哼唱的便總是 " 煇黃 " 創作、羅文演唱的這首《獅子山下》。
甚至歌曲遠比劇集聞名。
但實際上,與它後續引發的社會現象相比,它在發行之初并不算流行。
一來是歌詞太多,不好記;二來是旋律有難度,不好唱。
直至 80 年代中後期,歌詞與當時社會現狀相映照,越來越多港人從中找到情感共鳴,它才開始被當做香港精神的代表,被港人廣泛傳唱。
世紀初香港經濟陷入低谷時,它還一度是凝聚港人共渡風浪的強心劑。
時任香港财政司司長梁錦松以歌曲呼籲社會同舟共濟,圖源 | 中國新聞網
好歌的命運大抵如此。
顧嘉煇曾說,好的樂曲必須兼具縱橫維度。
前者指深度,後者指旋律。
因此他力求創作結構嚴謹、有深度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歌曲。
即便有的曲目起初不被傳唱,但終會随歲月沉澱出醇香,與不同時代共振。
劉德華、謝霆鋒、容祖兒 ...... 一代又一代歌手都翻唱過
再聽《獅子山下》,愈發懂它注定成為經典。
歌名中 " 山下 " 所指的,是那些無權無勢的市井小民。
歌曲一開始,便以 " 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 " 訴說小民境遇,高潮處又呼籲同舟共濟,團結拼搏終能創造奇迹。
放開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随 無畏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岖
我哋大家 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在任何時代,小民都是大多數。
他們沉默,心聲無處訴說,好在有人傾聽,為他們作歌立傳。
甄妮《東方之珠》,顧嘉煇作曲,鄭國江作詞
這也是港人親切稱顧嘉煇為 " 煇哥 " 的原因之一。
而回望顧嘉煇活躍樂壇這數十載,他的影響力早已超越音樂,某程度上還參與成就了香港影視業的輝煌。
60 年代初,顧嘉煇獲邵逸夫及方逸華資助,前往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校學習樂理,是該校首位華人學生。
回國後,他便為邵氏、嘉禾電影配樂,開始在影視配樂領域耕耘。
像上述經典名曲,無一不是影視主題曲。
顧嘉煇和香港樂壇另一開路人黎小田(開路的還有許冠傑),一度 " 壟斷 " 了電視劇領域的配樂創作。
特别是最早一批武俠劇的主題曲,堪稱首首經典,即使後世翻拍的版本也再難有如此精湛的配樂。
如 76 版《書劍恩仇錄》,鄭少秋演唱同名主題曲;
77 年《陸小鳳之決戰前後》,張德蘭演唱《願君心記取》;
78 版《倚天屠龍記》《小李飛刀》,鄭少秋、羅文分别演唱同名主題曲;
79 年《楚留香傳奇》,鄭少秋演唱同名主題曲;
82 版《蘇乞兒》《天龍八部》,葉振棠,關正傑、關菊英分别演唱《忘盡心中情》《兩忘煙水裡》。
《忘盡心中情》是顧嘉煇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83 版《射雕英雄傳》,羅文、甄妮演唱《鐵血丹心》《一生有意義》《世間始終你好》。
90 年電影《笑傲江湖》,許冠傑演唱《滄海一聲笑》。
影視之所以成功,誠然是本身制作精良的結果。
但,也是這些訴說兒女情長、江湖俠義,婉轉又不失大氣的旋律,把它們帶往更遠的地方,讓華人之外的世界認識、欣賞香港流行文化。
前文提到的《家變》,首播收視率直達 95%。
直到 83 版《射雕英雄傳》出世,一直是香港史上最多人收看的電視劇(目前也是第三)。
韓劇《請回答 1988》曾重現港片在 80 年代風靡世界的景象。
那時不論歐美文化再流行,韓國年輕男女最愛的電影還是《英雄本色》。
而此處播放的音樂,正是 " 煇黃 " 創作、張國榮演唱的《奔向未來的日子》。
更不用說《當年情》《Mark's Theme》這兩首耳熟能詳的電影插曲。
顧嘉煇寫下的 1200 多首歌曲,其中諸多不但在當年橫掃香港各大頒獎禮,捧紅一個又一個歌壇巨星。
如羅文、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等等。
86 年,張國榮憑《當年情》榮獲第 9 屆十大中文金曲,狄龍等人為其頒獎
也讓顧嘉煇 14 次入圍金像、金馬,7 次拿獎。
譬如 67 年憑《何日君再來》獲金馬最佳劇情片配樂獎、最佳原創音樂獎,91 年憑《秦俑》獲金像最佳電影配樂獎。
并在 17 年獲頒金像終身成就獎。
顧嘉煇未現身領獎,此處為 1990 年十大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當他在 90 年代淡出歌壇、15 年正式退休,香港特區政府更是為他頒發銅紫荊星章、金紫荊星章,以表彰他對香港流行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及貢獻。
但其實,顧嘉煇不單精通作曲,還是精攻編曲與指揮的全能才人。
羅文仍在世時,曾大贊顧嘉煇:
我想香港沒有一個人像煇哥般,隻要他在台上,所有樂手也聽話,他不會發脾氣,包括歌手、樂師,大家也十分尊敬他;他很守時,亦不會偷懶。
而他留于世間的,也不止音樂而已。
84 年,香港歌手張明敏登上春晚舞台,演唱黃霑作詞作品《我的中國心》,後成内地高傳唱歌曲。
在這前一年," 煇黃 " 還創作過一首《勇敢的中國人》。
汪明荃演唱
這些歌以及顧嘉煇等音樂人譜寫的經典,在香港未回歸前,都曾是内地人了解香港的窗口。
喚起聽衆情感共鳴之餘,也間接促進了内地香港間關系破冰。
然而歲月總是無情。
顧嘉煇與黃霑(或許還應加上羅文),曾被稱作香港樂壇的最佳拍檔。
圖源 | 《還看煇黃夜》
他們視對方為榜樣,譬如顧嘉煇就曾表示黃霑是他作曲靈感的來源,誇贊黃霑的詞充滿對社會細緻的觀察和對人生深刻的體味。
羅文與黃霑,于 02、04 年相繼病逝,如今煇哥也已離開了我們。
這些大師參與締造了一個時代。
他們的隕落不免提醒我們,那個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的的确确已經一去不複返。
但後人更應記住他們所代表的 " 獅子山精神 "、廣東歌精神——
飽含家國情懷,更關懷小民生計。
歌頌大人物,但也要為小人物立傳。
以及在影視制作周期短的現實條件下,仍源源不斷出産高質作品的蓬勃創作力。
今晨,詞人黃偉文發文悼念,把顧嘉煇比作 " 聖山上的标志石 "。
我相信,前人開拓的樂壇,在星星照耀下,仍會繼續發光。
哪怕艱難,哪怕崎岖。
謝謝您,顧嘉煇先生,願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