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原本以爲隻是職場工具。
不成想,現在竟成了一種國産劇的剪輯手法。
鏡頭切換,沒有頭緒?
别擔心,一套模版輕松解決!
看那花哨的三維動效——
瞧這娴熟的切入切出——
上一秒卿卿我我,下一秒摟摟抱抱。
設置漸入效果,實現完美銜接。
伴随陣陣漣漪,美女躍然屏上。
就問高級不高級?
有了它,造福内娛千萬家。
瘋戲根本不用演,畫面自帶發癫範。
更有高手,不屑一顧。
床戲一出,驚世駭俗。
整一個後現代抽象藝術。
以上說辭,均是玩笑。
畢竟,能做出這種效果,已經不能用low形容了。
可偏偏,這種辣眼的轉場,在國産劇中屢見不鮮。
轉場,通俗講就是鏡頭、場景之間的切換。
看似簡單,若想做出意境,那可得動腦子。
百年來,影史中的經典轉場,不勝枚舉。
創意十足,令人拍案叫絕。
更有甚者,還能融入故事,自帶解讀空間。
接下來,我們洗洗眼:
相似性轉場
相似性轉場,是最常見的轉場方式。
利用鏡頭間存在的相似元素,來實現視覺上的銜接。
影史公認最經典的相似性轉場,來自《2001太空漫遊》。
開頭,一隻遠古時期的猿猴,學會了用野獸的骨頭擊打。
《2001太空漫遊》
這意味着,猿猴逐漸懂得使用工具,開啓了漫長的進化旅程。
該如何展現人類從野蠻到文明的蛻變呢?
導演庫布裏克,自有妙招。
同類的歡呼聲中,猿猴将獸骨抛向空中。
下一秒,獸骨"變"成了飛船。
短短一個切換,就足以承載曆史的厚重。
這個經典鏡頭,也被後世反複緻敬。
姜文在導演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近乎等比複刻。
少年馬小軍将書包扔向空中,下秒接住時,已經長成了大小夥子。
彼時的姜文,初執導筒,就有了如此精準巧妙的調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
《奪寶奇兵》裏,印第安納·瓊斯的牛仔帽,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
少年時期的瓊斯,還是個頑劣的菜鳥,從師父手中接過帽子。
再次擡頭時,成爲資深冒險家的他,已是哈裏森·福特的經典壯年形象。
可見,拍人物的成長,哪有那麽啰嗦,一個反差足以。
《奪寶奇兵3》
這一點,在《阿甘正傳》的诠釋下,更加俏皮生動。
作爲影史上最知名的"傻子",每每回溯往昔,他都會皺起鼻子。
碰巧,小時候的他,也老皺鼻子。
此時,配合畫面切換的,還有鏡頭的運動。
主時間線,鏡頭一點點推進阿甘,準備進入他的世界。
來到閃回戲後,鏡頭又慢慢往回拉,暗示記憶之門已經打開。
《阿甘正傳》
當然,相似性轉場承載的,不隻有時間。
單單一個小的創意,也能令人拍案叫絕。
《白日夢想家》中,導演将一格小小的膠片,與水池聯系起來。
如此絲滑,賞心悅目。
《白日夢想家》
《加勒比海盜》裏,也有類似的設計。
傑克船長手上長出黑斑,求助女巫指點迷津。
女巫施法時,将蟹腳拍打在桌面上。
瞬間,鏡頭切到了大海汪洋。
蟹腳的位置,與海浪的輪廓一模一樣,趣味十足。
《加勒比海盜2:聚魂棺》
以上幾位,尚還是切換了鏡頭。
偏偏有部神作,壓根沒切畫面,就實現了場景的變換。
這個大牛X貨,就是《美麗人生》。
片中,男主曆盡周折,終于赢得女主芳心。
兩人住進布滿鮮花的新家,喜結連理。
不久後,蹦蹦跳跳走出的卻是個孩子,那是他們愛的結晶。
《美麗人生》
原來,歲月匆匆流逝,鮮花始終盛開。
如此美麗,無愧人生。
另一個教科書級别的案例,來自《無間道》。
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和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締造了香港電影的不朽佳話。
片中,兩人都向心理醫生袒露心扉。
已死的陳永仁出現在回憶裏,說着說着,把杯子一放。
緊接着把杯子拿起的,卻是主時間線的劉建明。
《無間道3:終極無間》
妙,絕妙。
沒切鏡頭,不光轉換了場景,還轉換了視角。
真正的大師手筆。
過渡轉場
過渡轉場,也是轉場中的重要分支。
找出畫面中适合作爲間隔的元素,神不知鬼不覺實現過渡。
星爺的經典名作《功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結尾,開了糖果店的阿星與啞妹四目相對,仿佛回到了兒時。
伴随鏡頭移動,導演借兩人的身軀作爲遮擋,玩起了視覺魔術。
純真爛漫,盡顯寫意之美。
《功夫》
對于過渡轉場,《穿普拉達的女王》也曾做過完美的诠釋。
女主安妮·海瑟薇,作爲時尚雜志編輯,日常要在着裝上下工夫。
電影想塑造人物,既要有時尚,也要有作爲菜鳥的局促。
兩種表現,一步到位,靠轉場,足矣。
《穿普拉達的女王》
一段通勤之路,秒變走秀現場,叙事效率高得離譜。
聰明的你一定看出,剪輯點就藏在車流和牆壁處。
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切換。
流暢!過瘾!
但過渡轉場的妙用,還遠不止于此。
一鏡到底,似乎是與剪輯完全相反的拍攝模式。
實際上,受限于技術和操作,真正的一鏡到底極難成功。
《俄羅斯方舟》是少有的
真·一鏡到底電影
絕大多數情況,也是采用過渡轉場的方式,将剪輯點藏起來。
影史第一個玩這種障眼法的,是希區柯克。
在1948年拍攝的《奪魂索》裏,他進行了實驗。
一部80分鍾的電影,藏了八個剪輯點,多爲演員後背或牆壁。
《奪魂索》
近些年最著名的長鏡頭電影《鳥人》,更是由十幾個長鏡頭拼接而成。
這就是過渡轉場的威力——
有時候,甚至能騙過你的眼睛。
《鳥人》的過渡轉場
你發現剪輯點了嗎?
技巧轉場
第三大門類,叫技巧轉場。
顧名思義,不單單是通過調度和剪輯,也會用些特效助力。
說白了,前文吐槽的"PPT轉場",本質就是技巧轉場。
然而,技巧轉場本身不壞,關鍵是看怎麽用。
《鳥人》在轉場時
也使用了綠幕摳像特效
常見的技巧轉場,是疊化+淡入/淡入淡出。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裏,女孩苦訓摔跤,力求登上賽場。
爲做激勵,父親特地畫了賽場示意圖。
伴随着高貼合度的漸變,二維變三維。
略過了中間步驟,女孩如願了。
《摔跤吧!爸爸》
韓國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更是借助這一手法,做了極其震撼的表達。
女主親眼目睹被奴役的金福南大開殺戒,僥幸逃過一命。
《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結尾回歸平靜生活後,她平躺在地闆上。
女性凹凸有緻的輪廓,恰好與島嶼的起伏重合。
餘韻悠長,更是在暗喻女性共同面對的社會囚籠,充滿了人文關懷。
由此可見,好的轉場,同樣可以是叙事、是表達的一環。
它同樣也是鏡頭語言的分支,承載了創作者巧妙的心思。
某種角度看,也能代表電影的品質。
好的轉場,可以爲作品本身加分助力,壞的呢……
隻能說,這種時興的PPT轉場,真是有損光影之名。
就算原作本身有些可取之處,也能被這般草率、抽象的剪切磨得精光。
其實早些時候,影史也有過類似的轉場視效。
1977年的《星球大戰》,就有PPT那般的切換。
久而久之,還成了風格和傳統。
《星球大戰》
可是,這能否說明國産PPT轉場沒有問題呢?
扯淡。
作爲古早科幻IP,《星球大戰》都已經是快五十年前的電影了。
你跟它比,怎麽不跟秦始皇比玩手機呢?
換言之,這類拙劣的國産劇,對标的還是人家五十年前的審美,害不害臊?
當然,造成當下國産劇此類亂象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點就是,對細節的忽視,以及粗枝大葉的創作品性。
這種邊角料的手藝,總感覺糊弄糊弄,也就過去了,沒人在意。
誠然,轉場或許形成不了影視作品的核心競争力,僅做錦上添花之用。
但是,所謂創作,不就是努力把握好每一個細節,不對嗎?
衷心希望這些混日子的創作者,多長點心吧。
畢竟,每一次眼高手低,都逃不過觀衆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