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洪臣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2020 年 8 月,日本塗料控股株式會社(下稱 " 日塗控股 ")發布公告稱,将與新加坡吳德南集團達成總價值約 122 億美元的交易協定。完成交易後,日塗控股這家百年老店将成爲後者的子公司。
這是日本以外的亞洲企業,曆史上第一次收購日本大型原材料公司。
至此," 亞洲漆王 " 吳清亮的千億财富帝國也真正浮出了水面。
第二年,94 歲的吳清亮以 1420 億元人民币資産,登頂新加坡首富。
在中國,立邦漆可謂家喻戶曉,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個品牌屬于日本。
其實,它的創立者和品牌母公司實控人,都是吳清亮。
圍繞立邦,日塗控股與吳清亮家族之間,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糾纏與争奪。
1950 年,年僅 23 歲的吳清亮遠赴日本,來到當時位居日本塗料界第一的 " 日本塗料株式會社 "(日塗控股前身),拜訪了掌門小畑千秋。
日塗控股創立于 1881 年,是日本第一家塗料企業,早在 1949 年 5 月就登陸東京證券交易所,技術水平堪稱一流。
吳清亮熱情誠懇的态度,給了小畑千秋很深的印象。
彼時,吳清亮需要日塗控股的品牌和技術,後者也有開拓新加坡及東南亞市場的需求,雙方的合作由此開始。
從日本回來後,吳清亮拿到了日塗控股在新加坡的經銷權,成爲一名正經的品牌經銷商。
1962 年,新加坡發生了一件大事,全民公投通過了并入馬來西亞的主張。僅過 3 年,新加坡又獨立了出來,整個東南亞政治經濟形勢風雲激蕩。
各方博弈中,新加坡政府對進口塗料加大了征稅力度,20% 的關稅極大壓縮了代理商的利潤空間。
這并未難住吳清亮,已經積累下足夠資本與技術的他更進一步。1962 年,他與日塗控股合資成立立時集團。
其中,吳清亮獨自控股的吳德南集團,占據立時 60% 的股權,擁有絕對控制權,日塗控股持有剩下的 40% 的股份。
從代理商到控股建廠,建立産能,吳清亮再進一步。
此後,吳清亮以新加坡爲核心,将立時集團迅速向周邊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市場擴張,逐漸成爲東南亞的塗料霸主。
▲立時集團 50 周年慶祝會上,時任日塗社長酒井健二(中)與吳清亮(右 2)
而在這些國家成立的分公司,吳清亮公司的持股比例都超過 60%,将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吳清亮看到了更大的機遇。
1990 年,中國與新加坡建交,身爲華裔的吳清亮看到新聞後無比激動。他的注意力,被 " 建立邦交 " 四個字深深吸引住了。
當時,日塗控股的品牌(Nippon Paint)還沒有中文名稱,吳清亮受 " 建立邦交 " 的啓發,選擇了立時集團的 " 立 ",以及代表國家的 " 邦 "。
" 立邦 " 品牌由此誕生。
這一品牌注冊于新加坡,而立時集團的老闆是吳清亮,并非日塗控股。所以,立邦漆的主人是吳清亮。
但是,吳清亮的吳德南集團是私人公司,一向低調,而日塗控股早已上市,吳德南集團對日塗的持股長期低于 5%。一般消費者很難捋清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關系,更多是将立邦直接視爲日本品牌,這一度成爲困擾立邦的心結。
随着立邦品牌的快速崛起,日塗控股确實動起了奪取立時集團控制權的心思。
2006 年 5 月,日塗控股發出通知,稱将從當年 10 月起,與吳德南集團就雙方在亞洲市場合資企業的出資比例調整等内容進行協商,計劃在 2010 年底前,完成對 11 家合資企業(包括在中國的 4 家)的子公司化。
作爲吳清亮家族讓出合資公司股權的交換條件,日塗控股允許吳德南集團将日塗控股的持股比例提升至 10%。
此舉明顯是想讓吳清亮家族出局,日塗控股的這番操作,正式挑起了股權争奪戰。
2 年後,已經接班的吳清亮之子吳學人展開反擊,增持日塗控股 4% 的股權。而作爲一緻行動人,吳德南集團成爲日塗控股最大股東。
此時,因 2008 年金融危機業績陷入困境的日塗控股,已經處于下風。
2012 年 5 月,吳學人快速成立了立時國際,爲收購日塗控股做好了準備。3 個月後,立時國際發起要約收購,将日塗控股逼到了牆角。
日塗控股無奈之下展開反擊,啓動了 " 防止惡意收購程序 ",實則爲談判争取時間。
私下談判獲得雙方不對抗的協議後,吳清亮出面,讓兒子吳學人停止了對日塗控股的收購。
但是,雙方的合并已是大勢所趨。
2014 年,雙方再次達成合作協議,吳德南集團在日塗控股的持股比例提高至 39%。作爲交換,立邦系 8 家子公司将并入日塗控股。
2018 年,吳德南集團方面再次發力,吳學人 " 逆襲 " 爲日塗控股董事會主席。
2020 年,雙方的股權争奪進入尾聲。吳清亮家族在日塗控股的持股比例超過 50%,取得絕對控股。作爲交換,立邦系公司并入日塗控股,使後者在世界塗料界的排名從十名開外,一舉殺進前四。
" 這實際上就是‘竊取’了日塗控股。" 有日本媒體如此評價雙方的協議。
也不怪日本媒體耿耿于懷。通過股權交換,吳清亮家族幾乎不用支付什麽費用,就獲取了日塗控股的絕對控制權,并通過日塗控股,間接掌控了整個立邦系。
至此,年過九旬的吳清亮完成逆襲,真正登頂 " 亞洲漆王 "。
1926 年,在南海一艘颠簸的客船上,來自廣東潮安縣大吳村的李秀英懷着 8 個月的身孕,帶着兩個女兒,前往新加坡尋找丈夫吳松昌。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吳松昌爲了生計遠赴南洋,此時已大半年沒有消息。
李秀英隻知道丈夫在一家叫陳源利的公司打工,其他一概不知,但硬是憑着一路打聽,她找到了失業的丈夫,一家人得以團聚。
2 個月後,李秀英在新加坡的貧民窟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吳清亮。
"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潮汕多出富商巨賈,李嘉誠、馬化騰、劉銮雄、謝國民、黃光裕等海内外知名富豪,祖籍皆出于這一地區。
相比之下,同是潮汕籍巨商的吳清亮,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白手起家,起點最低。
在一所潮汕人捐建的學校中,吳清亮讀完了小學。但升入初中,日軍攻入新加坡,他的學業戛然而止。
爲了貼補家用,14 歲的吳清亮開始了打工生涯,曾寄居馬來西亞做過割膠工,後來跟随姐夫販賣漁網,兩三年下來,他賺到了兩萬多新加坡币。
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因爲當時 5000 塊新币在當地就可以買一套房子。
18 歲的吳清亮拿着這筆巨款,在朋友建議下,創業開了一家汽水廠。
與無數初次創業的人一樣,一年多後,吳清亮的汽水廠就倒閉了,他再次一無所有。
無奈之下,他到工廠對面的五金商貿行打工,主要工作就是賣油漆。
從此開始,塗料成爲吳清亮一生事業的主軸,一切都圍繞這個主軸轉動。
當時,吳清亮白天在五金店打工,晚上則變身油漆調劑師,倒騰他低價收購來的政府過期油漆,變廢爲寶,再賣到市場中去。
白天的工作中,他很快成爲店裏的頂級銷售員,而兼職他也做得有聲有色,後來超過了正式的工作。
一邊拿着老闆的工資,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吳清亮覺得過意不去,就辭職專注做自己的油漆生意。
▲吳清亮(左一)
1949 年,22 歲的吳清亮再次創業,開了一家油漆小作坊,主業就是收購處理政府的過期油漆。
彼時,二戰結束不久,英國軍隊剩下一批沒人要的二手油漆,吳清亮搶得先機,低價大量買入。
爲了掌握油漆技術,小學畢業的吳清亮自學化學,刻苦專研,最後調配出了自己的 " 鴿牌 " 油漆。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吳清亮的努力沒有白費,時代很快給了一個大機會。
1950 年,朝鮮戰争爆發,新加坡政府對進口商品進行限制,本地原材料價格迅速飛漲,油漆價格飙升。
吳清亮用兩塊錢一桶買來的油漆,再用自己的工藝調配出 10 桶小桶油漆,每小桶可能賣到 40 元,10 桶就是 400 元。
2 元成本買到 400 元的高價,吳清亮一舉成功,攫取到了 " 漆王 " 路上的第一桶金。而由于此前一直做俗稱爲 " 臭漆 " 的二手油漆,此時的吳清亮獲得了 " 臭漆王 " 的稱号。
雖然賺到了不少錢,吳清亮并未滿足。在 " 臭漆王 " 和真正的 " 漆王 " 之間,吳清亮很清楚自己的差距。
1955 年,吳清亮遠赴丹麥學習塗料技術。在此期間,他大開眼界,堅定了自己在塗料行業打拼的信心。
在此前後,吳清亮牽手日塗控股,借助戰後東南亞的經濟大發展,實力快速提升。期間,他曾與同爲潮州籍的富商謝國民合作,拓展多元化業務。
當時,兩大家族聯手下,吳清亮的業務已遍布金融、銀行、電子、百貨公司、醫院、房地産等領域,最多時擁有多達 300 多家公司。比如新加坡著名的伊麗莎白醫院、亮閣商業中心等都是吳清亮開發的重要地産項目。
但是,吳清亮真正看好的,還是塗料。
随着東南亞市場的成熟,吳清亮決定賣掉大部分産業,放棄與謝國民共同開創的大好局面,回籠資金,集中财力進軍塗料行業。
對于他的專注,當時外界大多不理解。
吳清亮則堅持認爲,塗料行業的潛力很大,在商業經驗與工業投資上,他更看好後者。
" 商業經營和工業投資是不同的,工業投資和品牌的投入需要長期穩步向前走,我覺得工業的前景更好些,所以還是選擇了做實業。之前我進行多元化經營,是因爲塗料還沒有做成型,而商業規模大、收益高,等到我從商業那裏獲得了足夠的資本後,我就回到了塗料行業繼續發展。"
1971 年,吳清亮與謝國民和平分手,謝國民繼續建設他的正大帝國,而吳清亮則繼續專注于塗料,等待着新機遇的到來。
很快,一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大的曆史機遇,擺在了吳清亮的面前。
中國大陸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979 年,吳清亮第一次回大吳村探親,到學校看望師生,發現大家仍在破舊的祠堂上課,當即委托村幹部籌劃設計方案,他願意捐贈校舍。第二年,12 萬元捐款如期彙至,建設了大吳小學。
此時,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已經引起了他的關注。
" 塗料行業是以人口數量來看市場規模的," 吳清亮說," 中國是人口大國,當時我就想,中國改革開放了,中國人可以自由地買東西了,這該是多大的一個市場啊!我當時覺得中國的發展一定會很快,就決心要進入中國市場。"
但是,由于當時中新之間的政治環境,雖然從八十年代起,吳清亮在大陸投資了不少工廠,但主要的塗料業務仍處于國門之外。
如前所述,轉折發生在 1990 年中新建交之後,被吳清亮寄予厚望的 " 立邦 " 品牌橫空出世,進入大陸市場。
吳清亮曾說:" 在中國投資是立時集團最明智的決策之一。"
其實,初到大陸的立邦發展并不順利,很快就栽了跟頭。
" 當時大衆還沒有塗料的概念,我回到潮州老家,發現很多地方都是用白水泥、白石灰來塗牆。" 吳清亮如是說。
這不是吳清亮一個人的煩惱。當時很多國際品牌興沖沖進入中國市場,大舉投資,但紛紛铩羽而歸,甚至發生過集體退出的情況。
" 前期投資的規模很大,虧得很慘 ",吳清亮說。
但是,吳清亮仍然堅持了自己對中國市場的判斷:" 中國市場太大了,我看準了中國絕對不會讓我失望。"
吳清亮決定拿出其他公司的盈利,甚至賣掉公司,抽出資金投資給立邦,誓要打開中國市場。
1993 年,剛進入中國才一年的立邦,就在上海砸下 3000 萬廣告,第一個在電視上投放塗料廣告。此後,其每年都把銷售額的 12% 投入廣告。
爲了 " 補貼 " 立邦在中國的投入,吳清亮變賣了自己在其它行業的公司。
當時,吳清亮有一家叫 Only Industry 的電子廠,已經在爲蘋果等幾大知名電腦品牌做代工。在計算機行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期,Only Industry 的業務爲吳清亮賺到了不少的資本。
但吳清亮很清楚,這都不是主業。
他認爲,隻做代工,沒有自己的品牌難以自立,隻有在塗料行業打造出知名品牌,才能獲得長期的發展。
2000 年,吳清亮以 16 億新币将 Only Industry 整個公司斷然出售,随後将這筆資金投入到立邦的發展之中。
此外,1999 年,吳清亮還以 1.75 億美元将亮閣公司 59% 的股份出售給百騰置地;2001 年,又将市值 10 億美元的安利工業(Omni Industries)賣給了加拿大天弘公司。在此期間,伊麗莎白醫院也被易主。
亮閣、伊麗莎白醫院等都已伴随吳清亮數十年,最終他仍選擇賣掉,集中精力開拓塗料市場。
這樣的魄力與格局,并非一般的商人所具有。
目前,立邦系在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 1.5 萬名員工,中國員工占比超過 50%,中國已成爲立邦最重要的産地和市場。
近年來,随着吳清亮家族 " 逆襲 " 掌舵日塗控股,新的立邦系在 2021 年的營收達 86.42 億美元,行業排名世界第四,距離世界第三的阿克蘇諾貝爾隻有不到 20 億美元的差距。2022 年 1-9 月,雙方的差距縮小到了 15 億美元。
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和雙方的差距,未來一兩年,立邦很有可能超過阿克蘇諾貝爾,跻身世界塗料三大巨頭之列。
如今,已經 96 歲的吳清亮早已将生意交給兒子吳學人,自己頤養天年。熱衷收集遊艇的他,經常坐着他的 " 白兔号 " 到巴厘島釣魚,品嘗各地美食。
從一貧如洗的打工仔,到富甲一方的 " 亞洲漆王 ",吳清亮用近 100 年的人生,創造了一個商業傳奇。
在老家潮州,他以父親吳松昌、母親李秀英之名捐建了許多公益事業,如松昌中學、秀英醫院,還修建了橋梁、公路、電廠、水廠等等。
" 我隻是希望,賺了錢能在最終的時候,好好賺一個好名聲,以後子子孫孫世世代代,讓人家談到的時候,隻有稱贊沒有咒罵就夠了。" 吳清亮說。
[ 1 ] 《立邦的 " 戰争 "》塗料經
[ 2 ] 《148 億身家問鼎新加坡富豪榜,揭秘東南亞 " 臭漆王 " 的傳奇人生》新加坡萬事通
[ 3 ] 《立邦即将成爲世界塗料三巨頭兩大轉折點》中外塗料網
[ 4 ] 《從貧民窟到首富,靠戰争發家,揭秘油漆大王吳清亮傳奇人生》銷售與管理
[ 5 ] 《"100% 日資化 " 後立邦将如何發展?它的母公司給出了答案》塗料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