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
楊紫瓊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源于那晚她站在奧斯卡的頒獎台上,慷慨激昂的那段獲獎感言:
" 女士們,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訴你,已經過了巅峰期。"
她估計怎麽都想不到。
在現場獲得尖叫、掌聲的一句話,在韓國 SBS 電視台轉播時," 女士們 " 這三個字會被删減掉了。
删減的理由是:這句話不應該隻 " 針對女性 "。
這一句 " 多餘 " 的解釋,也惹惱了網友。
不得不說,SBS 這一操作實在顯得欲蓋彌彰,甚至,在對于 " 女權 " 二字,多少有些談虎色變。
這邊,楊紫瓊聽到催促自己發言的音樂,可以面帶微笑地說出:shut up,please。
那邊,用另一種方法讓她 " 閉了嘴 "。
真是諷刺。
但,港真。
像這樣的頒獎典禮在轉播時遇到 " 删減 ",也都成爲一種常态了。
爲什麽删改?
都改了什麽?
這麽不敢被觀衆看到?
01
寸土寸金
轉播時的删減、修改,可以說是電視台的技術 " 常态 "。
就拿香港的金像獎來說,亞視與 TVB 之間轉播權的争奪風波向來都有。
但,TVB 自恃是香港電視台的收視老大,爲了追求本台的收視率與黃金檔寸土寸金的廣告位,轉播時間卡得嚴絲合縫。
所以,在轉播金像獎時,幾次三番删減掉了一些他們認爲 " 不重要 " 的小獎頒布流程。
高層解釋道,因爲頒獎時間太長,不得已而爲之。
如果真的就是小獎,也就勉強可以算了。
但,2004 年第 23 屆香港金像獎,在劉德華因《大隻佬》電影獲得這一年的最佳男演員,也在轉播時爲了壓縮時間而将他的一段深情告白删減。
你再看,這屆影帝是怎麽知道自己參演的作品獲得最佳電影的?
隻能站在後台,通過監控器得知《大隻佬》獲獎。
也多虧是劉德華脾氣好。
爲了節省時間,愣是把金像獎砍得七零八落,演員精心準備的獲獎感言也就隻能在記者采訪時,說上個一兩句。
TVB 不止一次這樣幹了。
28 屆金像獎,《天水圍的日與夜》讓鮑起靜獲得這一年的最佳女主角,由于鮑起靜屬于亞視電視台的藝人,所以,當她站在頒獎台上發表獲獎感言時,提到了一句 " 感謝亞視的同事 ",在 TVB 轉播時被删除。
就連爾冬升都忍不下這口氣。
除此之外,蕭芳芳獲得終身成就獎的頒獎現場,也被剪地七零八落。
王家衛在蕭芳芳上台頒獎前,就已經提醒在場的嘉賓,因爲蕭芳芳的耳患,助聽器承受不了台底下太響的掌聲,讓大家盡量不要拍掌,隻要揮手、或是晃動熒光棒就可以。
但這一段,TVB 并沒有播出。
所以,就出現了王家衛緻辭介紹蕭芳芳時,鏡頭一轉,出現了台下嘉賓晃熒光棒的奇怪場面。
更可笑的是在這一段,TVB 還自帶 " 罐頭掌聲 "。
蕭芳芳出場時看到台下嘉賓的揮手時,說到:原來爲我 安排的 無聲鼓掌是這樣的。
可在轉播時,觀衆還是聽到有掌聲。
這種 " 狗尾續貂 " 的方式,不僅讓觀衆看着就匪夷所思,還将本來好意的安排,變得莫名其妙。
當然了。
時至今日轉播的删減,并非完全因爲時長;而對于這些大型頒獎現場的轉播平台,也并非隻有當時一家獨大的情形了。
所以,對于頒獎現場的 " 修改 ",又有了另一種意義了。
02
影影綽綽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奧斯卡其實是 " 延時 " 直播的。
Sir 說的不是其他國家或地區動辄延遲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所謂 " 直播 ",而是本土,其實自 2004 年起,便已經開始有 5 秒鍾的延遲了。
爲什麽?
方便删減,方便消音。
最初的出發點其實還算是 " 好 " 的。
源于 2004 年 CBC 轉播超級碗節目,珍妮 · 傑克遜與賈斯汀 · 汀布萊克演出時,意外走光露點。
從而造成了嚴重的播出事故,于是那一年,負責轉播奧斯卡的 ABC 電視台就做出決定,延遲 5 秒播出。
别小瞧了這 5 秒,對于有經驗的制作人來說,這 5 秒就是救命稻草,他可以在台上出現事故時切換鏡頭,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使用其他信号代替。
但大概是 5 秒對電視台來說也屬實緊張了些吧。
第二年,在奧斯卡頒獎的兩天前,ABC 舉行非正式新聞發布會通知,并通知延遲時間從 5 秒改爲 7 秒。
并承諾," 隻有那些非政治性的亵渎言論才會被審查 "。
有用嗎?
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
去年,第 94 屆奧斯卡讓觀衆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獎項。
而是威廉 · 史密斯掌掴克裏斯 · 洛克的這一瞬間。
誰也無法預估這一次打人事件居然來得如此突然,前一秒,大家還有說有笑,洛克開着威廉 · 史密斯妻子光頭造型的玩笑。
下一秒,卻是讓全球的幾億觀衆看着洛克被挨一記耳光。
所有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這難道是節目組安排的 " 趣味環節 "?
就聽着威廉 · 史密斯走下台坐在台下罵罵咧咧:不要從你臭嘴裏說出我老婆的名字。
此時,在場的嘉賓才恍然大悟。
這是真的打人了。
而這一段,ABC 在轉播的時候,特地切斷了 15 秒的聲音,爲觀衆留下了 " 震驚 " 時刻。
這種感覺就像是,威廉 · 史密斯打人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可 ABC 隻要聽不見,就可以裝作 " 不知道 "。
而更讓人難堪的是,在掌掴事件發生後的幾分鍾。
威廉 · 史密斯就因爲出演的《國王理查德》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拿到小金人。
當威廉 · 史密斯站在台上說出第一句話:" 理查德 · 威廉姆斯(《國王理查德》裏的角色)是他家庭的堅強捍衛者 ",全場起立向這位 " 打人者 " 緻敬。
卻沒有人站出來,對他打人事件報以憤怒、不忿的态度。
其後,金凱瑞談起這件事時。
說道:" 我對全場起立歡呼鼓掌感到惡心,好萊塢全體都是軟骨頭。"
Sir 今天不想具體談這件事的是非曲折,隻是想問,到底是誰有權力規定,哪些言論是 " 亵渎性 " 的," 可删除 " 的?
又有那些是可以留下來的?
就像在 ABC 決定延遲直播時間後。
奧斯卡制片人吉爾 · 蓋茨曾不滿地說:" 言論自由和順其自然是民主的一部分,任憑晚會上可能發生任何時,也是隻有社會的一部分。我不喜歡這個決定。"
" 順其自然 " 該是什麽樣子的?
繼續舉例。
1973 年,第 45 屆奧斯卡。
馬龍 · 白蘭度因《教父》獲得這一年的最佳男主角,在宣布獲獎時,他并沒出面。而是一名叫薩欽 · 小羽毛的美國印第安女性上台替他發言。
她拒絕了遞來的小金人,而開始爲美國電影行業對印度安人形象的不公、污蔑、刻闆化發聲,抗議電影業不公平對待原住民。
這個言論合适嗎?
對當年的主流人群來說,這無疑是 " 不合适 " 的。
她的發言不僅引起了在場部分嘉賓的噓聲,并在其後的幾年裏遭到嘲笑、歧視與人身攻擊。
1974 年,第 46 屆的奧斯卡。
主持人大衛尼文在有請伊麗莎白 · 泰勒上場揭曉最佳影片時,突然一位裸男,伸手比 " 耶 ",跑上了舞台。
這個行爲合适嗎?
當然不合适。
但如果你稍加了解的話就會知道,這名裸奔的男子叫羅伯,是一名攝影師、概念藝術家,也是一位同志權益運動者。
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表達着抗争。
70 年代接連兩年的奧斯卡 " 失誤 ",你現在再回頭看,會有什麽樣的感受?
還是覺得小羽毛 " 不合時宜 "," 言論不當 "?
還是覺得羅伯 " 有傷風化 ",足以封殺?
Sir 卻覺得,幸好當年沒有 " 删改 " 的技術,這才使得這樣的畫面被留了下來,通過這樣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人是如何爲了自己權利,而 " 放蕩不羁愛自由 " 的。
有意思的是 50 年後,也就是 2022 年 6 月。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向小羽毛道歉。
并稱她當初的演講 "是一個強有力的聲明,繼續提醒我們尊重的必要性,與人類尊嚴的重要性。"
但如果,我是說如果,這段頒獎畫面當年就被删減了呢?
我們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次反思?
03
看見的,看不見的
回到楊紫瓊 " 被删減 " 事件。
還記得 SBS 是怎麽解釋的嗎—— " 我們認爲‘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你已經過了你的黃金時期’這句話不僅适用于女性,所以我們删除了這個詞。"
真是如此嗎?
Sir 覺得,這是典型的,以正确之名,來掩蓋争議。
意思是,當一件事可以預料地會引起輿論上的熱度,事先以各種更宏大更正确的方式消解它或者掩蓋它。
楊紫瓊的發言有問題嗎?
當然沒問題。
作爲一個在好萊塢摸爬滾打多年的演員來說,她能得到這個獎,當然是有賴于環境的變化,所以她要在發言中強調亞裔,強調女性。
就像下面這張 " 無心插柳 " 的照片——
楊紫瓊手捧小金人後與 " 勞模姐 " 傑西卡 · 查斯坦、哈瑞 · 貝瑞的這張 " 三色 " 影後合影。
這意味着這項重要的獎項打破了白人壟斷,從而,真正達到了影視最高榮譽的公平。
可以說,像是奧斯卡、金球獎等等這種等級的頒獎典禮,它不單單是在檢驗着這一年的全球電影成果,它也是一個将個體言論、訴求、象征放大的平台。
但與此同時。
這樣的言論對很多國家和地區來說,大概是存在着一定輿論風險的,也就是說,強調女性的覺醒,對于一個由男性主控的社會來說,是危險的。
于是今年奧斯卡頒發女主角的時候。
一方面,在鏡頭給到頒獎嘉賓傑西卡 · 查斯坦和哈瑞 · 貝瑞時,馬來西亞的電視台給她們身上打了碼。
另一方面,在楊紫瓊發言時,韓國的電視台删除了她關于 " 女性 " 的表述。
理由幾乎相似。
前者聲稱是爲了 " 照顧 " 更多的觀衆,後者聲稱是爲了 " 避免 " 性别對立,都是爲了 " 更多人好 "。
明知是欲蓋彌彰。
可他們知道,網絡輿論從來都是一時之浪,幾年後,甚至幾個月後,幾天後,都鮮少有人再提及這件事,之後人們看到的,也都隻是他們所呈現的 " 真相 "。
而這種遺忘,也會逐漸成爲習慣。
不信?你看現在還有人會爲直播延時而憤憤不平嗎?還有人會覺得電影隻有導演才能決定删剪而不該是門外漢嗎?甚至于有時候 " 不直播 "," 不讨論 ",也成了理所應當。
" 對 " 與 " 錯 "," 該 " 與 " 不該 ",随着時間的推移,被不斷重塑。
Sir 無法想象。
有朝一日,我們不符合當下的表述,都會被以各種理由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形成一種 " 正确 " 的記憶,流傳下去,逐漸形成後世的記憶,以此來證明,在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麽。
這不僅是歪曲了個人的觀點,也是抹殺了這個社會的真實。
不過即便如此,Sir 至今仍保留着一絲樂觀。
沒錯,這個時代是自由的,也是束縛的;是各有主張的,也是散漫淩亂的;是平等的,也是階級固化的。
但。
就像楊紫瓊發言被删事件中,依然有不少人提出抗議一樣。
網絡熱點可以冷卻。
但人們在網絡上留下的聲音,留下的痕迹不可能被抹去。
隻要有人發聲。
它就會是 " 有聲 " 的,而非默片。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