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人才可以 " 爲所欲爲 "
1957 年,當肖克利實驗室的 " 八叛徒 ",帶着矽晶體管的理想出走時,他們或許未曾想到,這場 " 背叛 " 會點燃矽谷的燎原之火。
他們創立的仙童半導體公司不僅孕育了英特爾、AMD 等 400 餘家科技企業,更塑造了矽谷最核心的法則——人才流動是創新的血液。
正如喬布斯所言:" 仙童像成熟的蒲公英,創業精神的種子随風播撒。"
如今,這句話放在 OpenAI 上可能再合适不過,最新成立的 AI 公司 Thinking Machines 有近 2/3 的員工,來自 AI 巨頭 OpenAI 這顆蒲公英上。
矽基君就很好奇,隔那麽久了,美國那塊的科技公司是沒搞出競業協議嗎?

2 月 18 日,OpenAI 前首席技術官 Mira Murati 宣布成立 AI 公司,并在 twitter 上表示,該企業的目标是 " 讓人工智能變得普适可用且易于理解,從而持續推動其發展。"
根據已經爆料的消息來看,Thinking Machines 共有 29 名員工,其中 2/3 均來自 OpenAI,而且職位并不低。

Thinking Machines 的 CEO Mira Murati,于 2018 年加入 OpenAI,2022 年被任命爲首席技術官。
在此期間,她領導了主要産品的發布,包括廣受歡迎的 ChatGPT 聊天機器人和高級語音模式,也被稱作 "ChatGPT 之母 "。
在 2023 年底 OpenAI CEO Sam Altman 被董事會罷免後,她還被任命爲該公司臨時 CEO。

左起:Sam Altman;Mira Murati;Greg Brockman;Ilya Sutskever
Thinking Machines 的 CTO 的 Barret Zoph,是 OpenAI 原研究副總裁,參與了 GPT-4o 的實時視覺功能開發,并主導了模型架構優化相關研究。2024 年 9 月,他宣布從 OpenAI 離職。
Thinking Machines 的首席科學家 John Schulman,是 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曾領導 ChatGPT 架構設計與強化學習對齊研究,其提出的 PPO 算法是 RLHF(人類反饋強化學習)的核心。
他于 2024 年 8 月離開 OpenAI 後,加入了另一家大模型公司 Anthropic。
除了 CEO、CTO 這樣的核心領導層是 OpenAI 出來的,還有許多員工也來自 OpenAI。
比如 OpenAI 安全研究副總裁 Lilian Weng,前 OpenAI 多模态後訓練負責人 Alexander Kirillov,曾主導 GPT-4o-mini 項目的 Jacob Menick 等等。
可以說就這個員工陣容和研究方向,四舍五入,算是又建立了個 OpenAI。
OpenAI 那邊不着急嗎?不着急,着急也沒用,因爲美國那邊的就沒有競業協議。

2024 年 4 月 23 日,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宣布全面禁止所有員工簽署新的競業禁止協議,并于 4 個月後開始實施。
而 OpenAI 等一衆科技公司所在的加州,更是早早的對競業協議進行限制。
加州在 1872 年就立法禁止競業協議,2023 年更是進一步限制競業,要求雇主必須在 2024 年 2 月 14 日前,向在職及已離職員工提供書面通知。
有人認爲,正是因爲加州的政策,導緻了在本次 AI 浪潮中 AI 人才在大廠之間流動頻繁。
别說 Thinking Machines,就連 OpenAI 也有不少員工來自谷歌、Meta 等。
根據數據統計公司 Live Data Technologies 的數據,自 2022 年 12 月至今,Google 一直是 OpenAI 最大的人才流入來源,來自 Google 和 DeepMind 團隊的成員占總流入比例的 7.5%,其中不乏一些核心高管。
OpenAI 前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曾爲谷歌大腦團隊核心成員。前 OpenAI 高級研究員 Dario Amodei 曾是谷歌科學家,離職後還創立了 Anthropic。

但是,時間倒退 20 年,還是有不少科技公司搞小動作試圖繞開規定。
比較知名的案例,有矽谷 " 互不挖人協議 "(No-Poach Agreement),協議主要内容是:科技巨頭們約定不主動招聘對方公司員工,以抑制人才流動和薪酬競争。
這一協議最早由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 · 喬布斯推動,顯然他不想讓蘋果成爲仙童半導體那樣的蒲公英。
2005 年谷歌試圖招聘蘋果員工時,喬布斯威脅稱此舉将引發 " 戰争 ",最終雙方達成非正式協議。類似協議還涉及 Adobe、Intuit 等公司。
最終,該協議導緻超過 6 萬名員工薪酬被壓低,并引發集體訴訟,美國司法部 2009 年調查後認定此類協議違法。
有人評價 " 互不挖人協議 " 違背了矽谷成功的秘訣,人才流動恰恰是保持矽谷活力的重要動力。

人才可以随意流動,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矽谷研究出來了新的方法留住人才:高薪和使命感。
以 OpenAI 爲例,在 ChatGPT 浪潮來臨前,作爲一家剛成立的公司,就是靠着這兩招,從谷歌、Meta 等大廠吸引人才。
根據談薪的公司 Rora 在 2023 年 4 月的數據,薪酬方面,OpenAI 平均每位員工的年薪高達 86.5 萬美元,比 Google Brian 高出 25%,比蘋果高出 92%。

而使命感方面,相較于當時着急搞錢的谷歌、Meta 等,OpenAI 從建立之初目的就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正是這一個宏大的願景,讓無數天才科學家加入。
後續的事情大家也很清楚,OpenAI 越來越 Close,不光和微軟等金主走得越來越近,甚至都準備上市了。
如今,離開 OpenAI 的員工,有多少是因爲 OpenAI 丢失了使命感而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