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Introduction
研究首次考察了行為免疫系統與個體就醫行為傾向的關系。3 個研究一緻顯示:行為免疫系統特質性激活水平較高的個體更容易對就醫持消極态度和延遲就醫;情境性激活行為免疫系統會使得個體更不願意就醫和更傾向于延遲就醫;且行為免疫系統激活對就醫态度和就醫延遲傾向的影響以對就醫感染風險的感知為中介。這支持了進化失配假說,提示行為免疫系統對現代醫學可能缺乏演化的适應性,并為理解現代人類就醫行為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本文為原論文結構性的調整,已獲得作者授權。來源:吳奇 , 吳浩 , 周晴 , 等 . 行為免疫系統對個體就醫行為傾向的影響 [ J ] . 心理學報 , 2022, 54 ( 8 ) : 931.
鍊接: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article/2022/0439-755X/0439-755X-54-8-931.shtml
生理免疫系統和行為免疫系統
在漫長的演化曆程中,各種傳染性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對于生物的生存與繁衍一直是個巨大的威脅。為了抵禦這樣的威脅,有機體演化出了一套生理免疫系統。然而 , 如果生理免疫系統隻在病原體進入身體後才能起反應的話,這便需要有機體支付巨大的應對成本。那是否可能在病菌進入身體之前,有機體就有效地采取了回避策略呢?
為解決這樣的适應性問題,許多動物發展出了複雜的行為防禦機制。例如,雌性齧齒類動物會根據氣味線索,來檢測和定位健康的雄性,并厭惡和回避有感染風險的雄性;此外,許多動物都發展出了對蚊蠅這類可能帶有病原體的昆蟲的防禦和回避行為。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除了具有生理免疫反應之外,也演化出了一套促使個體在病原體進入身體前對病原體進行回避的心理與行為系統,即行為免疫系統。
與生理免疫系統類似,行為免疫系統也包括探測和反應兩種機制:前者利用感覺系統(如嗅覺、視覺)來檢測可能存在的疾病威脅線索,後者則在發現相關疾病線索後被觸發。這一過程不僅包括在識别到疾病線索(如惡臭物質等)時激發厭惡的情緒,還包括對這一疾病線索進行認知加工,并觸發回避反應,以最小化感染風險。
- Julia Cseh -
厭惡反應的個體差異
在行為免疫系統探測和應對疾病威脅的過程中,厭惡(disgust)情緒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即行為免疫系統主要利用厭惡情緒來對抗外界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疾病威脅。在形成個體厭惡敏感性差異的過程中,除了遺傳變異的因素外,生長環境的差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病原體密集環境中長大的個體,更可能伴随着對病菌的長期擔憂,也更容易産生厭惡感。例如,生活在傳染病高發地區的個體厭惡敏感性更高,更不信任外群體成員;厭惡敏感性較高的個體會更不願意購買和使用他人用過的二手物品。
行為免疫系統的情景性激活
研究顯示,行為免疫系統的激活也會在短時間内因環境線索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這意味着,行為免疫系統的激活也能即時地發生情境性的改變,從而對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産生影響。例如,當個體處于具有疾病威脅線索的環境中時(接受疾病威脅啟動後),個體對目标刺激間差異的感知敏感性會提高,對潛在約會對象的興趣會降低。
* 注
Nussinson, Ravit, Sari Mentser, and Nurit Rosenberg. "Sensitivity to deviance and to dissimilarity: basic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 activation of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6.4 ( 2018 ) : 1474704918813433.
Sawada, Natsumi, Emilie Auger, and John E. Lydon. "Activation of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Putting the brakes on affili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2 ( 2018 ) : 224-237.
本篇論文則對疾病如何啟動個體就醫态度進行了研究中,研究者将被試随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為疾病啟動組,被試被要求觀看一段與激活個體病原體厭惡情緒的刺激物相關的簡短視頻,内容為肮髒的下水道裡,充斥着各種腐爛的食物、動物屍體、垃圾以及蛆蟲的片段。另一組為疾病控制組,他們則觀看一段與激活個體恐懼情緒的刺激物相關的簡短視頻,内容截取自電影《大白鲨》,為潛水員在水下被大白鲨攻擊的片段視頻。兩組被試都需要填寫就醫态度問卷。結果顯示,疾病啟動條件組的就醫态度得分顯著低于疾病控制條件組。這說明在接受疾病啟動後,被試的就醫态度變得更加消極。
這一結果提示,雖然行為免疫系統和現代醫學都旨在幫助個體解決疾病感染的适應性問題,但其方式并不兼容,甚至現代醫學的一些治療方式和就醫環境(如擁擠的、與其他病患缺乏社交距離的就醫環境,導緻個體可能接觸到他人排洩物和體液的診療室等),都有可能被從遠古時期演化而來的行為免疫系統識别為疾病威脅線索,從而激發個體的厭惡情緒,而使其對就醫持消極态度。這一定程度上為現代疾病預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個體前往醫院就醫之前,或許可以通過清潔行為來緩和其行為免疫系統的激活狀态,從而使其産生更加積極的就醫态度和更少的延遲就醫傾向。
- Roma Gavril ă -
過度敏感的行為免疫系統
行為免疫系統的檢測和反應機制,雖然能夠避免個體受到疾病感染,但也會為個體帶來社會生活中的額外代價。這是因為行為免疫系統在探測疾病線索方面并不是完全精确的,具有煙霧探測(smoke detector)的特點,即行為免疫系統檢測疾病線索的機制就像煙霧探測器一樣,具有過度敏感和過度概括的特點:由于僅通過直接感官識别疾病線索和實際病原體之間并不完全對應,且不能識别真正病原體的代價,要遠高于将非威脅性線索誤判為危險的損失,因此行為免疫系統更傾向于将健康的個體識别為病原體攜帶者。
例如,人們對肥胖者、殘疾人、老人以及外群體成員等所持有的歧視性态度,與個體對疾病威脅的回避反應有關。然而,這些群體卻并不是真正的病原體攜帶者。這意味着,無論疾病威脅真實存在與否,個體都更傾向于啟動自身的行為免疫系統,并觸發保護行為,從而降低感染的風險。
在高幾率感染疾病、醫術不甚發達的遠古時期,行為免疫系統激活所帶來的行為改變,無疑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有效手段。然而,現代人類社會相比于遠古的人類社會,在醫療方法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依賴與疾病感染有關的啟發性線索,就能直接觀測到病原體了。
一些研究者也提出,由于現代人類社會與人類遠古演化環境具有巨大的差異,很多用以适應人類遠古演化環境的心理機制,在現代社會可能都是不适應的 *。相較于遠古時代,當代環境下由疾病構成的真實風險明顯降低,即便發生感染也存在着一定的治療方法。但個體容易受到疾病感染的主觀感覺,仍然很容易被激發,從而可能會促使個體産生次優的行為策略。例如,過去旨在通過減少人際接觸以避免疾病感染的社交策略,在現代社會反而會産生更多的健康問題:那些與社會缺乏互動的人會經曆更多的壓力, 而這種壓力會造成心血管系統的損害。
Ackerman, Joshua M., Joshua M. Tybur, and Aaron D. Blackwell. "What role does pathogen-avoidance psychology play in pandemic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5.3 ( 2021 ) : 177-186.
Li, Norman P., Mark van Vugt, and Stephen M. Colarelli. "The evolutionary mismatch hypothesi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1 ( 2018 ) : 38-44.
這提示,在現代複雜的醫療環境下,行為免疫系統可能是演化失配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會對現代人類用以對抗疾病感染的疾病控制行為,例如就醫行為,産生消極影響。這是因為,在現代醫學環境下,服藥、注射甚至手術等治療手段,雖然會使個體自身的疾病狀況得到緩解,但同時也意味着外源性的異物會進入人體内部,并且在就醫過程中個體也可能會接觸到他人的排洩物和體液(如糞便、尿液、血液等)以及其他病原體載體(如受污染的空氣、物品等),從而導緻行為免疫系統的激活,使個體在就醫過程中更加謹慎小心,進而對就醫行為産生消極影響,使個體更不容易選擇就醫。
換言之,由于現代社會的疾病防治方式與遠古時期相比已截然不同,而現代一些醫療手段以及就醫環境中潛在的風險線索,可能會被從遠古演化而來的行為免疫系統,識别為疾病感染線索。因此,在現代社會中,行為免疫系統的激活會影響個體的就醫行為傾向,使個體産生對就醫的負性态度,更傾向于不就醫或延遲就醫。
作者:吳奇、吳浩、周晴、陳東方、魯帥、李林芮
整理:李澤偉 l 排版:光影 l 封面:Roma Gavril ă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神經現實 ",謝絕轉載到其它平台。如需開設白名單,請在後台回複 " 轉載 ",查看轉載規範。公衆号改版,星标 " 神經現實 " 公衆号,不錯過任何一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