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說實話,雖然我幹個人工作室的時間,遠沒有在機構待的時間長,但從内心來說,我對工作室的情感遠超機構。
所以,我所有關于個人工作室的讨論,都不是懷着看客的心态,盡管自己的工作室已經關閉,但并不影響我對這一群體生存的持續關注。
前兩天,央視新聞網發布了一則嚴厲打擊違規培訓的通知,當然,也特别清楚地強調了:寒假期間。
看了這篇通知的都知道,也無非就是之前雙減提到的那些内容,既然之前已經提過了,這個節骨眼爲什麽還要重申一遍?
擺明了,1015 文件又要開始捶了,捶誰?白名單以外的、沒有納入監管的……
把這些被「錘」的條件歸類到一起,最先湧現的對象,應該就屬個人工作室了,畢竟從目前的教培市場來看,擁有場地辦學的,除了那些規模型的機構,最多的就屬工作室了。
當然,人家要「捶」的也不是數量,如果都能像白名單一樣聽話,或許不僅不會被捶,還會給你發個什麽先進、示範單位類的表彰牌。
隻是,拿工作室的預算,整成合規的機構,本就不太現實。
01 收緊的口子
其實從這兩年來看,我們更加堅定了一點:教培不會消失,隻會越來越規範。
「規範」的代價,一方面是讓市場上已有的機構進行「刮骨療傷」,在新的規則下尋找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也爲「教培」這個行業豎起了更高的入門壁壘。
按照規定來說,教培機構至少在場地、證件、資金監管等方面要嚴格達标,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勸退了不少的觀望者。
當然,這對已經存在的機構,也是一種考驗。
就拿我之前管理的校區爲例,那時第一次提出對教培行業的「合規」整治,各部門也挺積極的,至少街道辦和教育的相關部門,隔三差五的周末都要來檢查,那可是他們的公休日。
由于我當時所在的校區消防不過關,我們不得不在周末被迫停課,周末停課,停的就是課消,是實實在在的利潤;當然,在整改期間,也是不允許我們繼續新招的。
這不是整改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需要重新選址。等選址、裝修和證件都跑完以後,迎來的不是瘋狂的招生,而是「口罩」。
也是在這樣的折騰中,熬倒了第一批教培機構,緊随而來的「雙減」暴擊,更是讓教培機構的生存雪上加霜,那些曾經「掠地攻城」的機構,一家一家地倒下、跑路。
留下來的機構,雖然需要面對「刮骨療傷」的痛苦,但也成了這場組合拳下唯一的勝者。
這收緊的口子,似乎看不出對個人工作室有什麽直接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對機構的「合規」整治,從 18 年就開始了,在「雙減」的猛藥下,現在市面上能被看到的機構,基本都已經歸爲了合法合規的經營範疇。
從通知内容的第一條就不難看出,重拳對準的是誰了。
工作室作爲擁有場地辦學的第二大存在,勢必是要承受接下來的輸出傷害。
02 自身的危機
當「隐匿」成爲工作室自由收費的保護傘時,也成了工作室生存上最大的絆腳石。
之前在讨論工作室的話題時,就提過工作室的「新進」、「維護」以及「利潤」問題,當然,利潤更多取決于前兩個問題。
工作室的「新進」之所以能成爲問題,首先是場地的因素。
「隐匿」的場地,就像是關起門來做生意,阻擋了自然客流,從目前市場來看,雖然自然客流占比并不多,但在沒有廣告加持的作用下,亮在大衆眼前的招牌就成了本地市場最有效的廣而告之。
其次是常規的招生方式,對于工作室而言,可操作性高的并不多。一是由于幹工作室的大部分都是教師,他們本身就把大部分精力貢獻給了教學,加上對于營銷和内容招生的缺乏,生源供給也就成了最頭痛的問題。
二是由于工作室本身的體量以及成本限制,能支撐的服務質量也很難達到機構的标準,舉個簡單的額例子,同樣一個想要報課的新生,在機構就有多種試聽選擇,包括不同老師、不同時段以及不同的上課方式。
到了工作室,這些選擇空間就需要大打折扣了,先不說其他的,就是上課方式上就讓不少工作室的老師犯難了,上班課吧,開班人數不夠,總不能收家長班課的費用,來上一對一吧?即使真需要一對一上課,工作室普遍高于機構的收費,又讓家長卻步。
有人說,這些問題工作室一直都存在,憑什麽這次算過冬?
補習上有個說法,就是:在年級上升的過程中,學生成績能「穩住」,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這話的場景同樣也适合教培工作室,在同樣的問題下,外部壓力的加劇,帶來的傷害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況且此次通知最爲顯眼的結尾,就是預收費的說明。
預收費上限不超過 5000,似乎在暗示,在這個範圍内的一口價,可以随便喊。但隻有教培人才能深刻體會到,這背後并不僅僅隻是收費頻次或者先後的問題,而是生源的高流動性。
機構憑借規模以及政策的保護,尚且能對抗這種生源流動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但工作室就難以招架了。
03 寒意終将褪去
在外部和自身危機的雙重作用下,堅信「寒冬之後,又是另一個春暖花開」是我對個人工作室最終的樂觀。
很多工作室,也已經開始了「重生」的思考,正如芥末堆初九老師的建議,如果真能憑實力熬到下一個階段,工作室也能有新的轉機。
我說不準那将會是什麽,但我知道寒冬之下,大家都沒有坐以待斃。
我知道的身邊不少個人工作室,甚至是機構的從業者,在這一輪寒冬中,直接入了當地公立或者私立學校。
當然,能邁進這個門檻的還是少數人,大多數都在兜兜轉轉之後,去了教培的其他賽道,比如出國留學、考研考編等。
也有擁抱當下主流的自媒體賽道,通過個人 IP 的打造,實現知識付費、錄播課售賣以及教材教輔的嫁接,更爲成功的,就以新東方和高途爲代表了。
實在懶得換賽道的、死磕教培的,也有不少的活法。升級成隐匿性更高的「上門」就是其中一種。
剩下的就是原地轉型了。
或許這些新的嘗試面臨着新的困境,或許折騰的日子也都不如之前上課來得滋潤,但當下主動去破局,已經成了教培人,尤其是工作室裏的教培人,迫在眉睫的選擇。
寫在最後:網上有句話說得好,擁有了打架的能力,并不是爲了去打架,而是爲了讓人能好好跟你說話。
不管是教培的機構還是個人工作室,在風浪中折騰出自我解救的本事,也就不用擔心被「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