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益文
約恩 · 福瑟(Jon Fosse)獲獎了,這并不令人意外。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 10 月 5 日 13:00(北京時間 19:00),瑞典文學院宣布,将 2023 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挪威作家約恩 · 福瑟," 以表彰他的創新戲劇和散文,爲難以言喻的事物發聲 "。
張睿是譯林出版社的編輯,負責福瑟著作《七部曲》的中譯本。她告訴時代财經,在國慶長假前,就已提前把福瑟的全部資料拷貝進 U 盤帶回家,爲的是給可能的獲獎提前做準備。" 很早就預感到了福瑟今年會獲獎,不僅是我,我的許多同事、作家朋友,大家都比較看好福瑟。"
預感的支撐來自福瑟取得的成就。實際上,這位出生在挪威西海岸的劇作家,不僅是挪威當代國寶級作家,也是當代歐美劇壇最負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此前其作品也在中國多次被搬上舞台,2014 年,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主辦的上海當代戲劇季上,還專設了 " 福瑟單元 ",舉辦了首屆福瑟戲劇節。
有着 " 新易蔔生 " 之稱的他,其作品迄今已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囊括了幾乎所有最頂尖的國際藝術大獎。在近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上,他也一直是賠率居高不下的熱門人選。
" 我非常高興 ",獲獎消息傳出後,這是福瑟的第一反應。共同分享這份喜悅的,還有千裏之外的張睿以及她的同事們。" 這對文學出版來講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張睿覺得,借助福瑟獲諾獎這樣一個契機,可以讓更多國人了解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進而閱讀他的作品。
據了解,譯林出版社已與上海戲劇學院達成合作,将帶來多部 " 約恩 · 福瑟作品 ",包含福瑟偏愛的小說《晨與夜》、近年來長篇代表作 " 七部曲 ",以及戲劇精選集,譯者爲福瑟指定的中文版譯者鄒魯路。
被迫從事戲劇的劇作家
約恩 · 福瑟是誰?用他自己的話來介紹就是 " 一個來自挪威西部、挪威鄉村的怪人。" 這蜚聲世界的劇作家,從事戲劇創作,似乎是被迫選擇。面對戲劇世界,福瑟稱常常 " 感到自己是一個邊緣的外圍人士 "。
1994 年,破産的福瑟爲了生計,開始了劇本創作。5 年後,其戲劇《有人将至》在巴黎首演,從此,跻身當代戲劇界頂尖作家行列,此後近 20 年的時間裏,福瑟一直進行着劇本創作。" 我感到自己寫夠了,我将回到自己起步的地方,重新開始散文的寫作。" 在福瑟對未來的描述中,戲劇不再是創作重點。
實際上,在語言運用方面,福瑟的作品經常被用于與荒誕派劇作的代表人物貝克特的作品進行比較。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周炜看來,貝克特的語言曆來被稱爲 " 詩意的極簡主義 ",而福瑟把這種 " 詩意的極簡主義 " 貫徹到極緻。他的所有戲劇作品通篇沒有标點符号,對話的排列呈簡短的詩行形式,語言簡練而生活化。
不過,這種對比讓福瑟感到焦慮。" 我的第一個劇本是《有人将至》。那段時間裏,我對貝克特非常着迷。甚至是《有人将至》這個名字也可以被看做是《等待戈多》的一種對立變體。" 他曾在采訪中坦言,從某種角度而言," 我害怕貝克特對我造成的影響,因此我試着不要複制他的寫作方式,而是去反抗他,就像一個兒子反抗他的父親一樣。所以我爲首個劇本選擇了完全相反的名字。"
譯林出版社編輯張睿認爲,可以通過作家之眼來看這個文壇對福瑟與貝克特的慣常對比。比如,在福瑟寫作班的學生,同爲作家的克瑙斯高在 " 我的奮鬥 " 中寫道," 約恩 · 福瑟一點都不極簡主義,他身上其實是本質主義,而且他一點也不貝克特,貝克特是堅硬的、嘲諷的,絕無希望,他那裏的黑,寒冷而充滿笑聲,而福瑟的黑暗則溫暖,很能撫慰人,沒有笑聲。"
文學從不拒絕任何讀者的理解與闡釋,它對普羅大衆是公平且開放的。這就是它的魅力。張睿表示,對于普通讀者來講,不妨在閱讀過福瑟和貝克特之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除了戲劇本身外,福瑟還對爲其赢得盛名的 " 新易蔔生 " 稱号表達過抗拒。福瑟曾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 易蔔生是我認識的最具破壞性的作家,我覺得我的寫作中有一種’和解’(reconciliation)。或者,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詞來說,就是’平和’(peace)。"
事實上,福瑟最早的文學創作生涯開始于小說。1983 年,25 歲的他出版了《紅,黑》,這部叛逆卻抒發着原始的情感,在很多方面都爲福瑟後來的作品定下了基調。而最能傳遞其寫作的本質和精髓的,福瑟認爲是他的詩歌," 它們卻是最不爲人所知的,無論是在挪威還是在國外。"
2021 年,回歸散文寫作的福瑟完成了他的散文巨著《七部曲》。這部長達 1250 頁,以獨白的形式寫成的作品,爲他赢得諾貝爾文學獎提供了有力支持。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德斯 · 奧爾森評價道,這部作品看似永無休止地進行,沒有句子中斷,但實際上是通過重複、反複出現的主題和 7 天的固定時間跨度結合在一起的。
作品從未拒絕普通大衆
生在在挪威峽灣邊,成長經曆中的峽灣、山脈都渲染成了福瑟的生命底色。
在福瑟的作品中," 大海 " 和 " 孩子 " 成爲了不斷出現的兩個主題。福瑟作品的中文譯者鄒魯路在《"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 ——約恩 · 福瑟戲劇作品中的關鍵意象》中總結的 7 個福瑟劇作中的重要意象,其中就有無盡的大海、不停的雨、秋日、懸崖上的老房子,給人以平靜的疏離之感,也與 " 世界盡頭 " 挪威的環境密切相關。
" 我從中習得了自己的語言,由這片景緻所孕育的語言。我以爲,這片我在其中生長的土地,存在于我寫作的每一行字裏。尤其是大海,每個意象都與大海有關,峽灣、海洋、船,還有水和雨。" 在一次采訪中,福瑟曾表示道。
實際上,福瑟使用一種罕見的語言 - 尼諾斯克語(又稱新挪威語)來創作他的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而據相關報道,如今即便是在挪威,也僅一成人口使用新挪威語。即便如此,福瑟仍堅持認爲,新挪威語和故鄉方言接近,簡約而醇厚,以此創造了他的文學景觀。
不過,極具個性化的福瑟并不難懂。張睿認爲,大多數作家的創作,都難免與自己的過往經曆和所屬地域有着聯系(情感或是風格),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回到福瑟作品從未拒絕普通大衆。
" 從劇中的命名風格就可看出,他的作品暗示劇中人物的經曆具有普遍性,以性别身份‘男人’‘女人’,家庭身份‘父親’‘母親’‘丈夫’‘妻子’作爲角色代号,摒棄了社會背景,規避了現實層面的指涉,把他們置于人生的基礎處境中,呈現他們最真實的情感本質。福瑟不是寫某個固定人物的故事,他把權利交給了讀者,讀者可以在閱讀中想象眼前這個角色,他或她的形容外貌,言談舉止,性格脾氣等。值得一提的是,福瑟用新挪威語寫作,語言風格凝練睿智,善用短句,以重複與停頓等技法,構成多變的韻律,産生強烈的音樂性。"
張睿說,近年來,福瑟的寫作更趨于一種 " 緩慢的散文 "(slow prose),它的語言以一種平和的方式自然呈現與流動。他聲稱,在寫作時,他看不到角色,他隻能聽到聲音的流動,聲音包含情感與情緒,構成了這個角色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