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這個事情,講究一個小火慢炖,不能想當然。
今天文章有點長,但耐心看完你肯定有收獲。
最近後台經常有人問我,XX 行業能賺大錢嗎?
我的回答永遠都是,當然能,但如果你把持不住,錢沒賺到多少,自己的身家性命說不定都搭上了。
因爲賺錢這個事情,講究一個小火慢炖,不能想當然。
什麽叫想當然?弱化過程,弱化苦難,弱化時機、環境、政策、競争等諸多複雜因素,簡化到隻看結果,隻看單一樣本,就草率得出結論。
比如很多上班的中産或年輕人,聽到身邊一些成功故事就容易心動。
但說真的,你去深入了解一下,真正賺大錢的都不是靠拿死工資的,也不是創業開公司的,而是靠很多台面上不能說的東西。
我以前就講過,很多行業,很多領域都有冰山效應。
大多數人隻看到冰山之上明面的規則,很多藏在底下暗面的規則你是不知道的。
你隻有浸泡在這個行業裏足夠久,才可能摸出一點門道來。
這還要靠你的悟性,靠時機,靠平台,靠各種天時地利人和,那些一輩子摸不到門道的大有人在。
比如爲什麽很多人拼了命都想去甲方,去大企業,拼了命去擴大自己的職能範圍?
真以爲是想要獲得職業成長,獲得技能升級,拓寬自己的視野?
我不是說沒有這個可能,但這絕對不是全部原因。
這個圈子裏面的水深得很,一個不小心就可能進去了,能夠獨善其身的是極少數人。
如果你連這些都沒聽說過,那我隻能說,不好意思,你還沒入行。
自古以來權力和金錢就是強勢綁定的,有權就有錢,有錢卻不見得有權。這個道理全世界通用,任何行業都通用。
所以我才一直和大家強調,你去到一個領域裏,一定要去了解它的價值生産鏈是怎麽樣的,上下遊都是幹什麽的,誰生産,誰銷售,誰服務,誰售後,誰監管,誰提供資金 ... 不同類型的公司或組織都是靠賣什麽賺錢。
這不光是幫你理解這個行業是怎麽運作的,更重要的是理解這個行業核心的賺錢邏輯在哪裏。
比如有的行業是靠賣信息差賺錢,有的行業是靠壓低價格賺錢,有的行業是靠技術壁壘賺錢,有的行業是靠拿投資人的錢賺錢,有的行業是靠客戶關系賺錢,有的行業是靠上不得台面的利益規則賺錢。
你隻有觸碰到那個最核心的東西,才能賺大錢,否則一輩子都是窮打工的。
隻有觸碰到那個最核心的東西,你手上才有權,才能想辦法把它變現。
隻有理解透徹這個東西,你才能在腦子裏開始布局,開始攢你自己的生意。
這些東西,可能要花你很久的時間,但我說過,賺大錢一定要小火慢炖,厚積薄發,不然你後面把持不住。
那具體要怎麽做?方法其實不難。
起步階段,你要做的就兩個字,吸收。
去看足夠多的案例,接觸足夠多的專業人士,了解足夠多的公司,最後再加上自己的獨立思考。
之前我給大家分享過一個 " 創業畫布 " 的概念,其實這不光是創業有用,你做任何行業都有用。
它是一個框架,幫你把一個行業中最關鍵的因素都挑了出來,然後展現給你看。這就是幫你在建立商業模型的思維,幫你構建對這個行業的基礎認知。
在這個畫布裏,其實每一項都能成爲賺大錢的機會。
比如成本結構,你靠什麽能壓縮成本,縮短生産鏈路,提高成本利用效率,這都是賺錢的機會。
再比如渠道通路,要是你能省去更多的中間商,搭建直通客戶的渠道,或者有獨家資源做渠道置換,這都能幫你打敗競争對手,獲得競争優勢。
賺錢的機會,往往都藏在這些細枝末節的地方,你想得越細緻,越深入,能和你想到同樣事情的人就越少。
很多人擔心自己摸不到方法,找不到門路。其實門路都是自己悟出來的,方法框架倒還簡單了,多看一些行業的深度解析,多和行業裏的大佬交流,多和不同類型的客戶去接觸,多沉浸在這裏面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時間久了量變就會引起質變。
難的是你了解之後的選擇,要不要做,底線在哪裏,經不經得起誘惑。人心才是最大的挑戰,技術層面的事情反而是最簡單的。
凡事都帶着目的去想,爲什麽隻能這麽幹,爲什麽不能那麽幹,别人不那麽幹的原因是什麽,爲什麽你學不了别人那麽幹 ...
多問幾個爲什麽,這種問題稍微想想能寫幾十個出來,你把它們全攤開在桌子上,試着把答案都填進去,到時候你看,自己都能摸到門路,根本不需要别人教。
就像之前很多人問我,自媒體怎麽賺錢,爲什麽幾萬粉絲的賬号能直播變現那麽多。
你去等着别人告訴你,還不如自己去研究,别人告訴你再多,都是人家的經驗,不見得适用于你。要想知道這事兒怎麽幹成的,你就自己下去學,别偷懶。
去找幾個标杆賬号,去人家直播間蹲幾天,連續刷一個星期人家發的内容,花點錢加入人家的私域會員群潛水一個月。
看看人家的内容選題,更新頻率,粉絲運營,根據這些工作量推算出背後的團隊人員配比,再根據會員收費單價和會員人數推算一下營收水平,一個簡單的收益支出模型就能搭建出來。
以此類推,把你的這些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記下來,起碼寫個 10 頁紙,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理解了 50%.
剩下的 50%,你再試着自己去推理,去搭建你的框架,去反複試錯,甚至模仿别人的做法,哪怕失敗了摔跟頭,你獲得的教訓都價值連城。
唯一的情況是你功課也做了,實踐也幹了,可就是反複犯錯不得要領。這個時候我才要恭喜你,你快摸到成功的那扇門了,真的很接近了。
因爲當你把表面上能做的都做了,卻還沒有起色,就說明關鍵問題不在這裏,那在哪裏呢?在那些你沒考慮到的地方,在你忽略的角落,在你看不見的因素背後。
人隻有完整經曆了從起點到谷底再重新仰望頂峰的階段,你問出來的問題,思考事情的角度,做事情的方法,才會顯得厚重,才會具備分量,才會一聽就不是外行菜鳥說出來的。
爲什麽同樣都是學校上課,老師教的也都是一樣的知識理論,可學出來的人考出來的成績上下限差别這麽大?
關鍵不在老師,在于學生自己。

除了專業硬技能這一項,還有一點很重要,人情世故。
沒錯,江湖不光是打打殺殺,江湖全是人情世故。
甭管是傳統行業也好,泥腿子行業也好,朝陽行業也好,創新行業也好,到頭來都逃不過我們上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你必須學會鑽營關系。
我之前寫職場勾心鬥角的内容,有人不喜歡看,覺得都是使壞心眼,教壞年輕人。對此我隻想說,要麽你被保護得太好,要麽你還沒有被社會教做人。
任何公司,任何崗位,但凡你做到中層往上了,都要學會參透人性,不然就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不是人生選修課,而是人生必修課。
但人情世故這東西,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核心要義可以歸結爲一句話:
謹慎的利他主義。
我們先說後半段,利他主義。這其實就是格局,先讓别人賺錢,然後我再賺錢。别人好了我才好,别人不好我獨好,就很危險。
這話看起來簡單,但你沒經曆個幾十上百次現實的教訓,是不會真懂的。
你不能光自己好,你還要帶動别人一起好,這樣萬一出個什麽事了,你才有護城河。
這是利他主義的核心所在。記住了,利他的最後,還是利己。
那爲什麽我要在利他主義前面加兩個字,因爲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有恩必報,當白眼狼的大有人在。
所以看人、識人就變得很重要。但同樣的,這個東西講道理沒用,你要自己去碰釘子,自己吃大虧才行。
注意我說的不是小虧,是大虧。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年輕時必須挨的毒打,其中有一條就是被人騙,被人背叛,被人捅刀子背刺。
你隻有挨過打了,才知道疼是什麽滋味,才知道打你的人長什麽樣子,他們要害你之前都會露出什麽狐狸尾巴,他們忽悠你的時候都是什麽套路。
實戰經驗永遠比紙上談兵有效,隻有你每次付出回報的 ROI 嚴重不對等,才會懂什麽叫 " 劃不來 ",什麽叫 " 及時止損 "。
聰明人絕不會在沒有收益的人和事上面浪費時間,所以你要謹慎,要計算,要有自己的評估體系。
這些玩意兒雜糅在一起,就變成了你認人識人的方法論。謹慎的意思不僅是小心翼翼,多留心眼,更是叫你構建自己的價值觀框架,不要随便把自己毫無保留地送出去。
什麽人值得交往,什麽人不值得理會,什麽人應該長期保持聯系,什麽人隻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找你,都歸納整理好,心裏默默把标簽都打好,然後你就保持觀察,随時動态調整,這就是策略。
不管你去什麽行業,去什麽城市,去什麽組織,結交什麽人,很多底層的東西是通用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成不變的。
總而言之一句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爲什麽很多大佬喜歡讀曆史書?因爲他們要從前人的經驗裏,找到對現世有啓發的方法。
你真以爲《資治通鑒》有那麽好看?人家是把《資治通鑒》當管理手冊在用,而不是當故事會來消遣。
時代不一樣,人性是一樣的,上下五千年都是如此。
賺錢這種事,千萬不要想當然,我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