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所在地,廣州智彙 Park(元崗)迎來了一年最美的時刻。園區中的黃桷樹落葉飛舞,落得滿地都是,小葉榄仁們則競相發出了嫩綠的新芽,「新舊更替」在這一刻被呈現得如此生動美妙。
圖片來源:雷科技
攝于廣州智彙 Park 元崗創意園
看到很多人慕名前來打卡,小雷也忍不住拿出手裏的幾台影像旗艦,走下樓掃了一圈圖。記得小雷公司剛搬到這裏的時候,樹木還沒有窗台高,如今一顆顆小葉榄仁已亭亭玉立,讓小雷也能推窗見景。這些年,手機影像,同樣迎來了驚人的進步。
首先,我們聊聊手機長焦的話題。可能部分品牌早期營銷用力過猛的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手機長焦都和 100× 超長變焦、拍月亮等實用性幾乎爲零的場景捆綁。
不可否認,有些時候我們确實需要用手機拍這種超長焦的畫面,比如三星每年的 Ultra 系列就憑借出色的長焦視頻能力,在小紅書等平台獲得了「演唱會神器」的美譽。但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小雷認爲 10×(約等效 230mm)至 20×(約等效 460mm)的長焦拍攝才是用戶更關心的場景。
對攝影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長焦鏡頭能壓縮畫面中的前景和背景,在拍攝遠處的物體時可将背景中的細節和前景中的元素相對拉近,形成一種「壓縮」效果。

而在手機攝影中,這種「壓縮畫面」的優勢可以爲原本日常的場景「濃縮」,帶來更豐富的畫面元素。以雷科技所處園區的這個公共休息區爲例,因長焦「壓縮縱深」的能力,原本稀疏、間隔種植的樹木被「壓」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綠色天幕。
同時長焦淺景深的特點也讓我們可以方便地補充前景,讓畫面看着更有層次。
但這是否意味着長焦的焦段越長越好呢?顯然不是的。除了壓縮畫面外,光學長焦的另一個優勢在于無損裁切。雖然說在計算攝影時代,所謂「無損裁切」和「有損裁切」之間的間隔已被手機品牌模糊。但根據小雷的經驗,10× 以内的長焦影像可以較好的保存圖片的原始光學細節;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就是「AI 痕迹更少」。

下面這張樣張同樣利用了長焦壓縮畫面的技巧,同時也裁掉了場景前面空曠的區域,利用長焦的特性實現了預想的構圖效果。放大後可以看到,在 10× 變焦的前提下,畫面上方的樹葉、左側樹幹的紋理細節和明暗轉變都保留的相當到位,唯獨遠處的路牌上的文字需要用 AI 補全細節。
下一張樣張也是相同的情況:得益于長焦壓縮畫面的能力,小雷可以直接在園區外的路口「壓縮」園區道路,形成類似「走廊」的畫面效果,同時中景和遠景均能保持足夠的細節。

事實上,也正因其「造景」能力突出,長焦可以說是最容易塑造「高級感」的鏡頭之一。小雷和同事在大多數時候也更喜歡用長焦去「解構」「塑造」畫面,而不是用超廣角拍大而全的畫面。
幸運的是,目前主流手機品牌也意識到了 50× 甚至 100× 超長變焦在實用性方面的短闆,開始将超長焦的重心放回到 10× 附近的位置。再聯系到 2025 年各大手機品牌都開始在光學長焦領域發力,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微距拍攝的職責從超廣角轉移到長焦鏡頭,讓等效 200mm 以上的超長焦相機「實用」「好用」會是各品牌在手機影像領域的其中一個發力點。
手機影像不能隻有構圖(能力),色彩還原能力同樣重要。而決定手機色彩還原能力的,自然是手機的色彩體系。近年來,主流國産手機品牌先後與知名影像品牌合作,建立了自己的色彩體系,部分品牌更是選擇自己動手,打造自己的影像标簽。

從市場反應來看,建立自己的色彩體系爲手機品牌帶來了相當出色的成績,其中最爲破圈的莫過于「年輕人的第一台徕卡」——小米了。

自從和徕卡聯合後,小米整個品牌都帶着一股藝術風範。如今再提起小米的拍照,很多用戶都會優先想到「德味、掃街、人文、光影」。
而在小米 15 Ultra 上,光是色彩這一項,小米提供了大量特色鮮明的色彩方案,甚至可以先調整不同的自定義風格,再疊加徕卡自然、徕卡鮮豔、HC 等濾鏡。多重的自定義讓小米 15 Ultra 能拍出非常多不同的風格的作品。

在雷科技看來,小米的風格化照片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并影響消費者的審美。以後我們評判一張照片的标準也不再是依靠亮度和畫質,而是用能打動人、有生命力的特性讓影像得到升華;如何提升照片的主觀價值也成爲一個新的課題。
不知不覺,移動影像的發展已經進入到瓶頸期,硬件進化的步調日趨放緩,想憑借硬件方面的叠代升級做出讓人驚喜的産品相當困難。但行業顯然已經意識到,真正能打動消費者的,是能賦予影像獨特情感和風格的色彩體系。硬件和軟件的結合,才是未來手機影像創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