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急促呼吸噴出的水霧,巨獸正在海面上倉皇沉浮,在它身後,追擊的船隊不斷迫近。漁叉射中了它!除了難忍的劇痛,漁叉拖拽的浮漂讓它難以遊動。很快,一枚更重的漁叉嵌入身體,猛烈的爆炸之後,它的苦痛終于到了盡頭……
這段文字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商業捕鲸,但如果你最近看了《阿凡達:水之道》則可能知道,我試圖描繪的,正是影片中人類在大海上捕捉圖鲲的場景。
圖鲲是潘多拉星球上的一種大型海洋生物,它的原型應當是地球上的鲸|《阿凡達:水之道》
在一部科幻電影裡複刻現實場景,是很不讨喜的。電影是造夢的藝術,科幻電影尤其如此,超脫現實往往才能帶來新鮮感的沖擊。在 13 年前的《阿凡達》中,卡梅隆就構建了一個和地球迥然不同的潘多拉星球:這裡的山石可以懸浮,人和動物可以靈魂溝通,甚至潘多拉星球本身也是一個有智慧的生命體……
本應深谙此道的卡梅隆,這回為什麼卻用近乎寫實的方式,從作業流程、出場裝備甚至屠宰細節,全方位視角地複刻一場 " 捕鲲 " 呢?
電影中圍捕圖鲲的畫面,幾乎是對現實捕鲸的複刻 | au.whales.org
我想,這是因為在人與自然相處的曆史上,捕鲸—— " 捕鲲 " 的原型,實在是一個沉重血腥得難以被繞過的話題。
人類的捕鲸從何時開始
人類的捕鲸是從何時開始的,已經無法考證。但在距今6000 年前刻制的韓國釜山盤龜台岩刻畫上,鲸的圖像已經大量出現,它們大多都是須鲸。
通過幾幅表現鲸側翻、仰翻的畫面中刻畫的頭腹部褶皺狀細節,我們甚至能能判斷出大多都是須鲸
由于岩畫上的其他動物都有被弓矛獵殺的場景,鲸附近也頻繁出現站立在小舟上的人物形象,還浮漂着不明物體,這些都說明,當時的原住民可能已經擁有了捕獵大型須鲸的能力——駕駛小舟靠近須鲸後用弓矛殺傷是主要的方式,使用拴在繩上的浮木或其他漂浮物阻擋鲸潛水逃竄,也應該是普遍應用的手段了。
迄今為止,盤龜台岩刻畫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人類捕鲸證據。但不管是捕獵技法,還是以大型須鲸為目标的特征,都讓我們很難相信這是人類捕鲸的 " 入門級嘗試 " ——一些難度更低的捕鲸方式,比如把小型鲸豚驅趕到海灣内,大概率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沿海地區的古人類很可能已經有過捕鲸的行為,所以,在河姆渡這樣的沿海文化遺址裡我們挖掘出了鲸骨,在北極、太平洋島群社區至今仍有捕鲸文化。
今天因紐特原住民使用的捕鲸方法,和 6000 年前的盤龜台人并沒有本質不同|Bill Hess / burnmagazine.org
在漁獵采集的時代,從自然界直接獲取資源是維持生存的必須方式,沿海人群捕獵鲸群,和同時期陸地文化的獵鹿、獵羊也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今天對于捕鲸的許多觀點都不太适合套用在原始捕鲸活動上——畢竟,當時的捕鲸僅是為了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有限的捕鲸規模對鲸群和環境的影響也很微弱。
不過,當捕鲸逐漸轉變成商業行為、并且越發有利可圖後,事态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當捕鲸成為商業
今天生活在西南歐的巴斯克人十分懂得經略海洋, 在 16 世紀的大西洋上,他們壟斷了紐芬蘭漁場的鳕魚,并率先把捕鲸發展為一門利潤豐厚的買賣。
一頭北大西洋露脊鲸和她的幼崽|Wikimedia Commons
在他們的眼中,鲸渾身是寶——鲸肉可以作為牛肉的替代品;鲸須裁剪成細條後,是制作雨傘撐骨和女士蓬裙内襯的好材料;而最有潛力的鲸産品,當屬用脂肪煉成的鲸油。
在那個年代,動植物油脂不僅可以制作香皂等日用品,更是照明的燃料。和其他照明燃料相比,鲸油既不像豆油那樣燃燒後會産生惱人的灰屑和異味,價格又比橄榄油低廉。憑借這些優勢,鲸油很快獲得了市場認可,除了居民家用外,一些城市還通過這種燃料實現夜間照明,倫敦的夜間犯罪率甚至随之下跌。
旺盛的需求吸引了更多國家組建捕鲸船隊開始作業。在商業捕鲸的早期,捕鲸船最喜歡捕殺的是露脊鲸和弓頭鲸。這些體格龐碩的巨鲸遊動緩慢,最老舊的船隻也能輕松追擊;而且,為了适應北大西洋的寒冷水溫,這幾種鲸都長了肥厚的脂肪層,正是提煉鲸油的原料。在巨大的捕撈壓力下,這些鲸的種群出現了顯著的萎縮,到 18 世紀初期,就連大西洋腹地都很難見到成群的露脊鲸活動。
描繪荷蘭捕鲸船在北極海域捕殺弓頭鲸的版畫|Ellis, R. / Monsters of the Sea
1712 年,一艘條來自北美楠塔基特島的捕鲸船,在搜尋露脊鲸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抹香鲸。在此之前,人們很少對抹香鲸開展捕獵——抹香鲸遊得快,脂肪層沒那麼肥厚,成年的雄性抹香鲸攻擊性還很強,撞擊導緻捕鲸船破損的情況并不罕見,冒險捕獵得不償失。然而,既然露脊鲸已經難以找到,嘗試捕殺一頭抹香鲸總比空手而歸強。
誰也不會想到,這次計劃外的捕殺最後竟将已經火熱的捕鲸活動徹底推上 " 頂峰 "。在肢解抹香鲸的過程中,獵手們收獲了意外之喜:抹香鲸雖然脂肪不多,但它的頭部居然有另外一種液體——鲸腦油。
抹香鲸和幼崽|Gabriel Barathieu / Wikimedia Commons
魚叉伸向抹香鲸
和很多體态修長的鲸不同,抹香鲸擁有一個大得出奇的腦袋,而占據頭部大部分空間的,是一個巨大的腦油器和被結締組織分割為小塊狀的腦油艙,鲸腦油就在其中。鲸腦油是抹香鲸獨有的,其熔點與鲸體溫相近,抹香鲸通過增加局部血流量或吸入冰冷海水來控制鲸腦油的融化或凝固,由此改變比重,完成下潛和上浮;也有人認為,鲸腦油有助于抹香鲸進行回聲定位。
抹香鲸頭部構造|Carrier DR et al. ( 2002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5: 1755-1763
一頭成年抹香鲸的頭部裡,儲存着一千多升的鲸腦油。鲸腦油不需要提煉,燃燒起來的異味比鲸脂油更低,僅憑這點就配得上更好的價錢—— 1743 年問世的鲸腦油蠟燭進一步催化了這一需求。很快,鲸腦油取代了鲸脂油,成為室内照明的主要燃料。
各國的捕鲸隊都迅速将目标轉向了對抹香鲸,随後短短幾十年内,鲸腦油的産量就提升了 4 倍。而最早發現鲸腦油的楠塔基特人,則在這場财富盛宴中拔得頭籌。楠塔基特島位于現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南部,這裡迅速成為了全球捕鲸業的中心,小說《白鲸記》中的捕鲸船正是從此地出發。到了 19 世紀上半葉,全球 900 條捕鲸船中有 735 條來自美國,捕鲸甚至成了這個新生國家的五大支柱産業之一。
風靡一時的鲸腦油蠟燭,如今都已是古董|Nina Hellman Marine Antiques
1859 年,石油面世,無論從清潔度、照明亮度還是産量上,用石油煉化得到的煤油都比鲸脂油和鲸腦油更有優勢。按理說,延續了 300 年的捕鲸業應當到此落幕;但事實卻恰好相反——石化産業催生了機械工業的發展,機械工業對潤滑油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而鲸油恰恰是理想的潤滑油原料;鲸腦油經過加工,則可以成為具有良好潤濕性的添加劑,用于汽車變速箱換擋油、液壓油和金屬加工油。
與此同時,機械工業的發展,還讓捕鲸設備 " 升級 "。1863 年,挪威人将傳統的捕鲸叉和火器結合,研發出射程更遠、内含爆炸裝置的捕鲸炮。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内燃動力的大型捕鲸船開始普及,人們由此能夠前往鲸類資源豐富的南極海域,甚至能對速度更快的大型鲸類(譬如藍鲸)展開捕殺。
在商業捕鲸業發展史上,捕鲸炮的發明是最重要的技術革新,它極大提升了捕鲸的效率,内嵌高爆炸藥的鲸叉可以對大型須鲸一擊緻命|Freshwater and Marine Image Bank, Universit é de Washington, 1909
全球捕鲸行業不僅沒有萎縮,反而更兇狠地狂飙突進……
沒有一種資源能被無盡索取
然而,沒有一種資源能經受無盡的索取,廣袤大洋中的鲸群也是如此。
和最早受到針對性捕撈的弓頭鲸、露脊鲸一樣,抹香鲸群也逐漸走向枯竭。根據估算,僅在 1946~1980 年間,各國捕殺的抹香鲸就達到了 77 萬頭;而在 200 多年前人們開始捕撈抹香鲸之前,全球抹香鲸種群總量也隻有 110 萬頭左右。
藍鲸的種群衰竭更為迅速,從上世紀初開啟南極捕鲸作業開始,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僅在南極海域就有 33 萬頭藍鲸被捕殺;僅 1930~1931 年這一個捕撈季,南極就失去了 29400 頭藍鲸。與藍鲸種群的曆史高位相比,上世紀 70 年代的藍鲸種群已經萎縮了 99%。
被遺棄在南喬治亞島的鲸油罐和煉油廠 | Ingo Arndt
由于鲸類資源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1982 年,國際捕鲸委員會(IWC)推出了捕鲸禁令。這條禁令直到今天依然在執行,但圍繞禁令的各方博弈,以及繞過禁令開展捕鲸的新聞,依然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裡。大規模商業捕鲸的故事是否能就此畫上句号?遭受重創的鲸類是否能緩慢恢複?關于這些問題,我們依舊難下定論。
捕鲸,隻是我們在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遇到的諸多生态問題中的一例,今天的我們還在直面栖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衰退、氣候變化等更多難題。這些問題對生态的影響顯著而廣泛,以至于在《阿凡達》、《沙丘》等本應超脫現實的科幻作品裡,仍然呈現了現實沉重的生态問題。
這樣的美景不僅存在于潘多拉星球,也存在于地球上|《阿凡達:水之道》
藝術化的呈現或許能為生态問題帶來更多的關注,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藝術和想象力,更需要更切實更急迫的行動。畢竟,對于架空的阿凡達宇宙而言,地球環境淪喪之後尚且還有殖民外星的選項,但對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而言,賴以為生的家園,隻有這顆孤獨的藍星。
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