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書籍和網絡公開資料。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7821 篇深度好文:8562字 | 17 分鍾閱讀
個人成長
筆記君說:
不管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溝通問題是我們最常見、也最頭疼的一個問題。
很多劇烈的争吵、分歧和情緒問題,都是因爲不會好好溝通,導緻我們跟身邊的伴侶、親友和同事漸行漸遠。
有人說:"語言,即是我們的疆界,也是我們的居所,更是我們的牢籠。"
會溝通的人,讓人印象深刻、輕松鏈接,自然能不斷開疆拓土;而不擅長溝通的人,往往是給自己畫地爲牢、徒增困擾。
一、溝通常見幾大誤區
所以,想要消彌情感糾紛,化解利益沖突,我們就要學會溝通,不斷打破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更絲滑、更良性的互動氛圍。
但在日常溝通中,我們往往會存在幾個誤區:
1.隻有雙方都明确,溝通才會開始
我們常說,"溝通,要先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态度。"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以爲隻要我單方面主動、積極地溝通,就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但往往你會發現,我都主動地想要化解問題了,爲什麽對方還是不想搭理我?甚至愈發不耐煩,全身上下都在抗拒我?
其實,良好的互動,是建立在雙方都明确想要溝通的基礎上。如果對方回避、不想溝通時,無論你怎麽努力,都是在适得其反。
另外,溝通不是從我們說話開始的,而是從我們和對方碰面那一刻開始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意圖是想把話說明白,找到問題、化解矛盾,但你說話前的肢體動作、憤怒表情,會給對方傳達出:你還在情緒中,吵下去隻會矛盾升級,并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2.溝通得多,不代表溝通得好
溝通得多,也并不代表溝通得好。
當你以爲自己在努力地找對方溝通時,在對方眼裏:你可能隻是在持續地傳遞負面情緒,反而會阻礙對方溝通的意願;或者使得兩人卷入更長時間的争吵,激發更大的負面情緒。
另外,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
解決問題,需要雙方共同的意願和努力,如果溝通很順暢,雙方也都很坦誠,最後卻很難落到現實的改變,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
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好的溝通,一定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你所處的現狀。
3.好的溝通≠搞好關系
好的社交和溝通能力,可以促進好的關系産生,但并不意味着你要跟每個人搞好關系。
現代社會,每一個個體都越來越獨立,大家更多講究的是高效合作而不是低效人情。
一個創業者曾講了一個故事。他新招了一個助理,有一天,助理非常苦惱地對他說:"我特别不擅長拉關系,跟領導溝通不會拍馬屁,在公司沒有存在感。"
他很意外:"跟領導溝通不需要拍馬屁啊。"
小助理一愣。
他接着說;"如果你什麽都幹不好,拍馬屁是沒有用的。領導喜歡的是,業務能力強的人。跟領導溝通,把業務說清楚,比刻意讨好重要的多。"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很多人都沒想明白。
事實上,溝通從來不是拉關系,溝通的本質是有效的信息傳遞。
二、高效溝通的三個要點:
準确、舒服、有邊界
所以,溝通你不需要面面俱到,說難也很簡單,它隻需要掌握幾個核心,就可以在各種場合遊刃有餘。
好的溝通,往往有三個要點:準确,舒服,有邊界。
1."溝":準确,高效地傳遞信息
脫口秀演員在創作段子時,有一個原則就是:精簡。
因爲簡潔即幽默,任何冗餘和累贅都是好笑最大的敵人。如果你給了太多的無效信息,最後講出笑點的時候,大家往往會覺得:啊?就這?
一件事如果你不能用簡潔明了地語言表達出來,說明你還沒想明白。舉一個思文曾在《脫口秀大會》上說過的段子:
女人啊,即便是美貌,也需要你的經濟能力做支撐。因爲你可以買各種衣服啊,護膚品啊,美容卡啊。
俗話說得好,沒有醜女人,隻有窮女人,你别看吳昕現在長得好看,你都不知道她以前沒錢的時候,有多年輕。
這段話鋪墊的就很簡潔,觀衆一下就能捕捉到笑點——女人有錢才好看。吳昕有錢好看,沒錢的時候,一個幹脆的反轉——年輕!
如果這段話,加上一下廢話後就變成下邊這樣,你感受一下效果。
有一句俗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叫"沒有醜女人,隻有懶女人"。這句話說的就是女人要有錢,你不夠漂亮就是因爲你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把自己打扮得漂亮。
隻要你有錢,就能花錢讓自己變得漂亮。你可以買各種衣服啊,化妝品啊,護膚品啊,做保養,做美容……
就拿吳昕來說吧,你看她現在長得多好看,但是你如果不看她現在,放到以前再看她,那個時候啊,她很年輕。
是不是覺得,啰裏吧嗦的,這是在說啥呢?
不隻是講脫口秀,日常溝通也一樣,需要給信息提純。大多數人總習慣描述一件事的時候,添加無關緊要的細節,大大削弱了想要準确表達的信息度。
你可以嘗試把想要表達的内容列出來,再把無關的信息的删掉,剩餘的按照有序的方式說出來就可以了。
2."通":有來有往,舒服地接收信息
我們日常溝通,往往不是單向表達就能搞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傳遞信息,接受信息,再反饋信息的過程。
這就需要你在其中把握談話的節奏,調節氛圍,讓對話人感到舒服。
如何做到"雙向往來",讓對方舒服地接收信息?兩個技巧分享給你。
① 控制情緒,不阻斷溝通
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談話的一方說話火藥味很重,帶着濃濃地攻擊性。那另一方給予反饋的時候,出于自我防禦機制,也會與你針鋒相對。雙方情緒暗潮洶湧,往往就無法理性讨論問題,甚至會上升到争吵或者冷戰。
想要在溝通中避免情緒化,一個簡單的方法是避免用反問句。反問句背後是強烈的情緒,不滿、質疑、鄙視等。
比如上級對下級說:"這個問題你都沒想明白嗎?"
父母對子女說:"這麽簡單的題,怎麽就教不會你呢?"
妻子對丈夫說:"連個碗你都不會洗嗎?"
說話人自以爲在陳述現象,但是表達方式聽到的人感到難受。反映在溝通上,就是抗拒、反駁,阻斷了正常的交流。
正确地做法是多用陳述句。比如你将上面這句話,換成陳述句——
"這個問題你回去還得再考慮一下。"
"這道題,從這個角度你再想一想。"
"碗可能不夠幹淨,得再洗一次。"
這樣是不是就變得容易被人接受多了?把反問句從你的溝通語系裏删掉,你的溝通會順暢很多。
② 放下評價,與對方共情
在溝通中如果想讓對方願意你聽說,并願意告訴你一些自己的故事。首先要放下評判,嘗試"共情",努力理解對方。
這一點從不少訪談節目中,就可以看出答案。一個好的訪談主持人,并不會直接表達對采訪對象的個人評價,更多是給予理解和傾聽,營造出一個安全的表達環境,激發出對方的表達欲。
就比如一個負面纏身的商業大佬,你讓他去複盤自己的過往、得失,以及他們面對外界巨大負面評價時候的内心想法,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感到你的誠懇——不評判。
對一個表達欲強、言辭犀利的采訪嘉賓,你不能問他:"爲什麽你要抨擊競對?""網上都說您說話欠妥當。你認爲呢?"
你得這樣表達,"當時是什麽情況,讓你選擇會這麽做?""作爲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創業者,面對這樣的負面,會覺得壓力很大嗎?當時你是如何度過這段時間的?"
當談話對象感受到"被理解","你站在他這邊的",談話才能順暢地進行下去。
3.會說話的人自帶邊界感
與人溝通時,你面對的是一個複雜環境。"怎麽說"比"說什麽"更重要。每次遇到的場景和人不同,該說什麽話,把握什麽樣的分寸都需要揣摩。
我們經常會聽到某人"情商低""不會說話"的評價。說話不顧場合,傷害了别人,就是沒有邊界意識不強。反之,如果有人幽默風趣,誰都願意跟他溝通,那他一定非常擅長把握語言往來之間的分寸。
物理上的邊界很好确認,比如有人闖進了你的家裏,就是侵犯了你。但是溝通的邊界比較模糊。
很多人在溝通中,容易感到不舒服、被強迫,就是因爲他們沒有自己的邊界,害怕得罪别人。
比如,長時間加班後,領導又安排了新的任務,你不想做,但是在實際溝通中怕得罪領導,勉強答應下來。這樣長此以往,雙方都會非常難受。
那麽如何劃定溝通的邊界呢?
你可以圍繞自己畫一個圓,這個圓就是你在人際溝通中的個人邊界。圓以内是你的個人空間,他人是否能觸碰,由你自己掌控。圓以外的部分,不受你控制,他人可以觸碰。
你還可以界定哪些是你的事,這樣别人的事情再想找你幫忙,你也知道愛莫能助,學會拒絕。
你還可以界定,哪些是自己的情緒,哪些是别人的情緒。你沒有必要爲别人的負面情緒買單。
這樣當别人侵犯到你的時候,你就可以調出這張表,告訴自己,他已經侵犯到我了。也許你還沒能完全抵抗别人的侵擾,但起碼你已經有了邊界意識,這是建立自我邊界的基礎。比如,下次領導再讓你加班的時候,你就可以拿出勇氣,合理地拒絕他。
三、3個技巧,
讓職場溝通無壓力
一個人說話好聽,不僅僅是因爲他話術高超。在語言背後反映的是你對事物的看法和你的思維方式。即你的所思所想,最後都會體現在你的語言中。
而想要成爲一個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的人,不僅要說話好聽,還要好用。
什麽是好用呢?簡單來說,就是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因爲無論多麽不喜歡說話的人,總有希望"改變他人"去拿結果的時候。
所以,不妨現在就問自己一個問題:要怎樣說話,才能盡可能不被對方拒絕?換句話說,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和做法,難點在哪裏?
有三個主要原因:1.基于本能的逆反心理,别人不願被你改變;2.由于缺乏信任,别人不敢被你改變;3.出于不同的思考方式,别人不能被你改變。
相應地,想要通過說話改變他人,也得對症下藥,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鍛煉說話技巧:1.如何降低對方的抗拒心态?2.如何增加對方的信任感?3.如何引導對方思考問題的方式。
1.用"選擇"降低對方的抵觸情緒
①選擇的錯覺
人都是奇怪的生物。無論多好的事情,隻要看起來沒有選擇,是不得不去做的,抵觸心理就會油然而生。
所以,想要好好說話,改變他人的想法和做法,首先就需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永遠都是擁有選擇權的。
比如,是非題讓人思考"Yes or no";選擇題讓人思考"Which one is better",相當于先幫對方回答了"Yes"。
很多有經驗的"老江湖",尤其是厲害的銷售人員,都很喜歡使用這個技巧。利用一個關鍵句式"您可以……也可以……"在實際上不提供新選項的前提下,營造一種"有選擇的感覺",降低對方的抵觸情緒。
舉個例子,有位做家政服務的保潔員,業績總是比别人好。因爲她在提醒客戶充值的時候不是直接說:"您賬戶中的餘額快要用完了,可不可以現在充值?可以的話這筆充值就會算成我的業績。"
而是說:"您的餘額快用完了,您可以等我回去之後再充值,也可以現在充值,如果現在充的話這筆充值就會算成我的業績,您覺得可以嗎?"
大部分人聽到這裏會覺得,同樣是花錢,如果同時能夠幫助對方充業績,何樂而不爲呢?
②放心,您随時可以反悔
如果你是一個銷售員,有時推銷産品時,你已經把能介紹的優缺點全部分析給客戶聽了,對方看起來也很心動,但他最後卻說還要再考慮一下。你該怎麽說,才能讓對方下定決心買我的産品呢?
常見的說法:"這台榨汁機,今天是我們促銷的最後一天,明天就沒有這個價格了!"
更好的說法:"這台榨汁機你今天買回去之後,如果有任何不滿意,放心,七天之内您随時可以反悔,拿回來退。"
爲什麽要這樣說?所謂猶豫不決,其實就是"隻差一步就會同意",也就是你的說服最接近成功的時候。
所以,越是到這種關鍵時刻,你就越是不能急,面對猶豫的人,越是急着催,他可能越是會往後退。
但往往人隻要跨出了第一步,通常就不會回頭了。注意掌握力度,輕輕"推"上一把就好。而這最後一"推",怎樣才能讓人無法拒絕呢?
更好的說法,是告訴對方"放心,現在做的這個決定,你随時可以反悔",以降低對方的選擇壓力。如果對方覺得,反正還有後悔的機會,何不試試再說,就很難有拒絕的理由了。
③甜鹹比
在相同的條件下,如果你威脅對方,達成協議的成功率,隻有不威脅的一半而已。
比如,看到喜歡卻超過預算的東西,你該怎麽跟商家殺價呢?
常見的說法:"你不賣便宜點,那我要走了,賣不賣随便你!"或是"老闆,你行行好,賣給我便宜點嘛!"
更好的說法:"我确實很喜歡這件,也很想在你家買,不過有一些店賣得更便宜,讓我很猶豫,該怎麽辦呢?"
"你不賣便宜點,那我就要走了!"這就攻擊性太強,太鹹了,人家吃不下去;反過來說,"老闆,求你賣給我便宜點嘛!"這又太軟、太甜了,人家爲什麽一定要答應你?
關于殺價中的甜鹹比具體應該怎麽說,戴蒙德在談判的時候有一個秘訣,就是前面提到的這句話:"我确實很喜歡這件,很想在你家買,不過有一些店賣得更便宜,讓我很猶豫,該怎麽辦呢?"
這句話有三個意思:(1)明确表示贊美(我喜歡這件);(2)暗示負面因素(别家更便宜);(3)以求助的方式施加壓力(你說該怎麽辦)。
特别是,最後你又客客氣氣地把球踢給對方:"你覺得我該怎麽辦呢?"看起來像是求助,其實是在施加壓力。
而對方如果此時讓步,說一句"難得你這麽有眼光,喜歡我們家的東西,那就算你便宜點好咯",也會顯得像是順水人情,而不是受到威迫之後的被逼無奈。
總之,該講的話都講到位,同樣也給了對方台階下,這就是恰如其分的"甜鹹比"的好處。
④減砝碼的話術
人不願意做新的嘗試,往往都是因爲嘗試的成本太大。
有時想約同事出去吃飯,同事卻一直婉拒,我該怎麽說才能讓他答應呢?
常見的說法:"來吧來吧!今晚的飯局可有意思了,有好多有趣的人可以聊天,吃完飯還可以接着去喝一杯,特别棒!"
更好的說法:"今晚有個飯局,有空的話不妨去坐坐?去打個招呼也好,有事的話,早點走也沒關系啊!"
當我們想請對方參與一件事的時候,常見的誤區,是把這件事說得太完美、太誘人,以緻讓對方産生壓力。以飯局邀約爲例,有些人之所以會拒絕,不是因爲他對聚會不感興趣,而是他擔心隻要一答應去吃飯,整個晚上就都會困在聚會裏無法脫身。
但如果你可以減輕他的壓力,讓主控權掌握在他的手上,他就會比較願意嘗試了。
比如,你可以輕描淡寫地說:"今晚有個飯局,都是些特别有意思的朋友,沒什麽事的話,一起來坐坐?"看到對方猶豫,還可以補一句:"你要是怕回家太晚就早點走,大家都很随意的,完全沒關系。"
而隻要對方邁出了第一步,也就是答應你"去坐坐",這個時候你反而就可以開始講這個飯局是多麽精彩,讓對方有所期待。因爲前面已經預設了他可以随時離開,減輕了這個砝碼之後,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
2.信任是影響力的墊腳石
與"說什麽"相比,我們往往更在意"是誰說"。因爲說話者的可信程度,決定了我們接受信息時的基本态度。
所以,想要把話說到别人心坎上,你就先得注意建立自己的可信形象。
①銷售員常用的三個"F"
這裏有一個小技巧:銷售員常用的三個"F"。
第一個F,是"Feel","感覺"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改變對方,你不能急于否定,反而得先承認"對方的感覺是真的",主動向他靠近一步。這會降低對方的防衛心理,讓他覺得你是有誠意要跟他溝通的。
第二個F,是"Felt","感覺過"的意思。說完對方的感覺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說你"體驗過同樣的感覺",讓對方相信你跟他在同一條船上,這樣你跟他的關系就會更近一步了。
第三個F,是"Found","發現"的意思。當對方開始信任你,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邊,是真心了解他的感受的,這時候你再話鋒一轉,去談你現在發現的新感受、新體會,對方也就容易被你說動了。
以上這三個"F"的步驟,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會讓你的話聽上去不像在說教,而是一個有共同經曆的過來人,在分享自己的經驗。後者的說服力,是遠遠高過前者的。
一個老到的銷售人員,在顧客提出質疑的時候,是從來不會直接否定其說法的。
比如說,房地産中介在跟購房者介紹樓盤的時候,剛入職的地産經理人可能會試圖讓顧客覺得房價沒那麽貴,常見的說法是:"這個價位真的不貴,現在的房價都是這樣。"
而有經驗的地産中介則不會否定顧客的感受,相反地,他們會先表示現在的房價确實是太高了,然後分享自己對高房價的抱怨,甚至跟顧客吐吐苦水:"天天帶人看房子,可是自己卻買不起。"
傳遞出"我跟你有過共同的經曆"的感覺,最後才把話題引到"買房子,還得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上面。
②我不是站在你對面,而是站在你的旁邊
比如,我是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賣保險時常常剛開口介紹自己就被打斷、被拒絕,我該怎麽說可以讓客戶更願意聽呢?
常見的說法:"您好,我是××的保險業務員,耽誤您一點時間,跟您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保險業務……"
更好的說法:"您好,我是××的保險業務員。我猜,您一定接過很多類似的保險推銷電話,我也知道,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煩,不過呢……"
這樣的開頭會讓對方有興趣繼續聽下去,因爲你說出了對方曾經曆過的事情,說出了對方的感受——這就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是站在他的對面,而是站在他的身邊。
所以,成功的保險經紀人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就是讓客戶覺得"這個人跟别的推銷員不一樣,他是真正爲我着想的"。
而其中的奧秘就在于他們說話的方式,會給人一種"我跟你站在同一邊,一起吐槽其他那些很煩人的推銷員"的感覺。而"我猜您一定聽過很多……不過呢……"這個開場白,就可以很好地營造這種效果。
3.引導他人思考的3種策略
觀點的差異,通常都是由于思路不同。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就要注意理解對方是怎麽想問題的,并且善于将别人引導到你所預設的思路上來。
①反向激将法
絕大多數人,都是被獎勵推着走,被懲罰逼着退。
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把我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較,有時被貶得一文不值。
你的父母可能誤以爲,既然是親近的人,說話就可以更嚴厲更直接,"反正我是爲你好",但是作爲小孩,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那麽優秀,那你找他去啊!"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激将法,往往都是錯誤的,因爲"激将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懲罰,而懲罰一定會帶來極強的挫敗感。尤其是親近的人這樣做,我們會感到特别受挫,甚至覺得被背叛。
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被獎勵推着走,被懲罰逼着退。所以,想要激勵别人,可以多用獎勵的辦法。
而且進一步說,把懲罰變成獎勵,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隻需要反向使用激将法,也就是通過貶低其他人,擡高目标對象的自尊感。這裏有個關鍵的說法:幸好你不一樣。
比如要激勵小孩做作業,你的說法不應該是,"隔壁的××是不是又考了第一名?你能不能多學學人家啊?"反而當你說:"有很多不乖的孩子,但是幸好你不一樣,對不對啊?"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論對方乖不乖,幾乎沒人會回答"不對"。而隻要對方跟你确認,他就是你所說的那麽好的人,那就相當于建立起了他在這方面的自尊。接下來,他就有維護這種自尊的動力了。
②裏根總統的推銷技巧
我們在提建議的時候,往往是直接給出我們的結論。可是,一般人聽到别人下定的結論,都會本能地有一絲懷疑。所以,比起直接給對方結論,不如丢出問題,引導他自己去找出答案。
畢竟,比起别人的結論,你也會更相信自己的答案。
在引導别人自己思考得出結論這方面,曾任美國總統的裏根做得尤其出色。
1980年,裏根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了總統競選,他要和民主黨時任總統卡特進行電視辯論比賽。以下有兩種說法,你可以比較一下哪一種更好。
第一種,裏根說:"各位,美國現在糟透了,經濟不景氣,我們過得比四年前更差勁。如果你不想讓一切繼續下去,請把票投給我!"這聽起來似乎沒什麽問題,但也沒什麽亮點。這些話不過是美國總統選舉中很常見的政治人物互相攻擊而已。
而第二種,也是裏根當年在進行電視辯論時的說法:"各位,你過得比四年前更好嗎?你覺得經濟比四年前改善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投給民主黨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你還有其他選擇。"
有沒有感覺到,這段話的效果很不一樣呢?裏根問選民"你過得比四年前更好嗎",他沒有給出結論,而是提出問題,并讓選民自己找答案。而且,這麽說比直接對民主黨發起攻擊,聽起來也更有風度。
③自我一緻性
會對産品挑毛病的人,恰恰是對産品感興趣的人。如果沒興趣,何必多費唇舌。
比如,我是一個健身教練,經常遇到顧客在參觀完健身房後,用諸如"怕自己沒毅力堅持""工作太忙""會費太貴"之類的理由拒絕辦健身卡。我該如何說服他們呢?
常見的說法:"健身很有必要的!雖然要花些時間,但是隻要你堅持做,對身材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您要不要辦一張健身卡試試看?"
更好的說法:"有健身的想法,就說明您一定是個積極并且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對吧?我知道堅持健身不容易,很多人都不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圈,那您願意嗎?"
正所謂"嫌貨才是買貨人",一個人會對産品挑毛病,恰恰是因爲對産品有興趣。如果一點興趣都沒有,就不會多費唇舌了。
所以,面對表現出猶豫,找理由拒絕的人,不應該重複産品的優點,或是和對方争論利弊的問題,而應該強化對方的"内在誘因"。
按照這個思路分析,第一種說法,是強調了産品客觀上的優點,希望對方了解到這個産品的價值。
但很多時候,别人拒絕,并不是因爲産品不夠好,而隻是因爲成本太高。在這種狀況下,再怎麽強調外在的好處,效果都不明顯。
而第二種說法的高明之處,在于它跳脫了外在的利弊,去訴諸對方内在的誘因,利用了人的"自我一緻性"進行說服。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他肯承認自己擁有某種"人設",那他就會盡量去維護這個人設,以确保他在任何時候都能盡量維持一緻,貫徹這個人設。
換句話說,你的推薦要讓别人難以說"不",不應隻強調客觀上它有多好,而是要把對方的利弊考慮轉換成"我是個怎樣的人"這樣的問題,讓他自己說服自己。
四、結語
溝通是一個向外,同時也是向内的過程。
想要更好地溝通,無論采用什麽方法,最重要是先接納自己,劃定自己的與他人的邊界。
正如開頭所說,溝通不是拉關系,讨好别人。無論與和人對話,都是一種平等的信息交換,希望達到情感的共鳴。
溝通技巧是"術",做人方式是"道"。
有邊界,有自我,有分寸,有魅力,是我們在溝通這件事上給自己設置的終極目标。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參考資料:
1.《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馬薇薇、黃執中等;
2.《高效溝通的4個底層邏輯》,思文。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