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專欄 · 第 320 篇
内容來源 | 摘編自中信出版社出版書籍
《躍遷:成爲高手的技術》,古典(著)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276 篇深度好文:5663 字 | 15 分鍾閱讀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裏,都面臨很多 " 局 "。
做想做的,沒有收益;做能做的,沒有動力。
發展不好,全力以赴;事業好了,家庭又亂;家庭穩定,身體又垮;身體好了,事業又亂了。
工作一多,沒空想事;想不清楚,就更多意外;更多意外,就更忙。
一旦陷入局裏來回重複,焦慮、浮躁也就相随而來。
最重要的是,在每個人自己的局裏,你翻遍書也找不到标準答案。但面對困境,隻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過程。其實所謂的局,就是 " 系統 "。
雖然我們身邊處處都是系統,但卻很少有人能跳出來看到。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隻是因爲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
一、升維:解決那些無解的問題
現代社會,我們似乎都會面對無解的問題,舉個例子。
案例 1:産品不好,還是銷售不力?
公司的銷售經理總在抱怨産品太少了,客戶有這個需求、那個需求,産品部門都說太忙不能全面滿足,銷售抱怨如果能滿足這些需求,公司的銷售額早就上去了!
與此同時,産品部同事的怨氣也不小:銷售部的同事不給力啊,我們上次做的産品又賣不出去,如果你們能多賣一些,我們就有動力做新産品了!
兩個部門的經理相互抱怨,可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案例 2:扶不起來的職場阿鬥
這類人經常拖延工作,但是你一說,他還态度極佳。
" 咦,這個怎麽沒交?"
" 哎呀,我馬上我馬上,今天家裏有事,所以…… "
" 前天的郵件發了嗎?對方來催了。"
" 實在不好意思,這個我忘記了,這幾天都在做 ×× 的項目訪談。"
在各種借口和道歉之後,他開始奔波忙碌,有時候甚至加班到很晚。但是這樣連續加班幾天,又需要休息調整狀态。于是下一輪的拖延開始了。
這些是不是都是你生活中無解的問題?我把它們稱爲 " 輪回問題 "。
一件事之所以來來回回,是因爲這個局裏根本沒有解決方式。除非你能看透這個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這種輪回。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這種往返的輪回問題之中,他們就像輪圈裏面的小白鼠,怎麽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來。因爲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需要退後一步,看到整個系統,找到破局之處。
斯坦福大學精神科教授保羅 · 瓦茨拉維克在《改變》這本書中提出過一個很有洞見的概念: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
簡單來說,事情有兩種改變的形式:
第一序改變是指不影響原有模式的改變(系統内的改變),也就是 " 狀态改變 ";
第二序改變是指對系統的改變,也就是 " 模式 " 改變。
想象你在開手動擋汽車,踩油門提速是第一序改變,而換擋則是第二序改變。如果你陷入一場噩夢,你在噩夢裏跑、跳、躲避、溺水、打架……這些都是第一序改變。除非你真正醒過來,才能跳出這個噩夢,醒來是第二序改變。
你沒法僅靠踩油門就換擋,也沒法通過在噩夢中做點兒什麽來中斷噩夢,所以如果當前的辦法無效,你就需要從第一序改變躍遷到第二序改變。第二序改變,就是破局的關鍵。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上面兩個問題的破局點:
案例 1:不是關系問題,而是目标問題
銷售經理和産品經理的死磕,不是人品問題,也不是制度問題,而是企業的客戶定位不清晰,把銷售額當成唯一指标。
缺乏清晰的客戶定位,産品研發者就沒法集中火力針對某一客戶群叠代出足夠好的産品,自然沒法獲得決定性的市場優勢;産品沒有競争力,而銷售要短期内創造利潤,隻好轉向其他客戶,提出各種産品需求。産品經理如果接招,一定會加速這個循環。
最後,企業往往進入的不是一個有一萬家公司的市場,而是進入了一萬個市場,一個市場中有一家公司。
針對這種情況,解扣的方式是重新調研,圈定大市場的核心痛點,暫時不盯着銷售額,而是盯着目标客戶滿意度。
案例 2:不是态度,而是能力問題
對于那位出了問題就一頓道歉的同事,他隻是爲了更深地掩飾自己——聽不見指示、搞不清重點、劃不明白邊界。
态度的改變,就是爲了心智模式不用改變。
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變上,這恰恰阻礙了他們的第二序改變,也正是因爲在第一序中花了太多能量,所以他們一直無法躍遷。
所謂的躍遷,就是一次次讓自己做第二序改變,一次次地破局。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識别所在的系統。
二、系統:新手看樹木,高手看森林
孔子的弟子子貢遇到一個來請教孔子的人。子貢問,您有什麽問題問我的老師呢?
對方說,我想問問一年有幾季。子貢說,四季啊。對方說,不對,明明是三季!雙方争吵起來,聲音驚動了孔子。
孔子觀察了一會兒,對那個人說:你說得對,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貢問,先生,一年爲何是三季?
孔子說,你看那個人一身青衣,應該是螞蚱所變。螞蚱春生秋亡,哪裏見過冬天?在他的腦子裏根本沒有冬天,所以他就是個三季人,你和他讨論上三天三夜,也沒有用啊。
如果以後你看到不講理的人,記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你也就心平氣和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隻見事物,不見系統;隻看到第一序改變,看不到第二序改變;隻看到樹木,看不到森林;隻看到事物,看不到事物背後的系統,你也就是個現代社會的三季人。
1. 什麽是系統?
試着觀察水流裏的一顆石頭——水流沖擊石頭,會在石頭旁邊形成波紋。這個波紋很有趣——每一秒鍾,構成它的水分子都是變化的,但是波紋的形狀卻是穩定不變的。
那麽這個波紋是變化的還是不變的?
石頭、水流都是 " 元素 ";波紋則是系統的 " 功能 ";石頭在水流中的位置決定了這個波紋的形狀,這是 " 關系 "。
一個系統至少包含三個因素:元素、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及系統的功能。
波紋展示出一個系統的基本特質:系統由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構成,元素之間的關系比元素更重要。換一顆石頭,隻要還放在同一個位置,這個波紋就存在。關系不變,功能就不變。
在前面舉的輪回問題裏,如果内在的關系沒有改變,即使換一個人、換一個團隊,這個循環依然不會有改變。同樣,如果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沒有改變,即使他換 10 份工作,最後也會陷入同一類麻煩。
第一序改變的是元素,第二序改變的則是關系。
所有的系統都是由元素、關系和功能三部分組成:
元素之間的關系比元素更重要,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多出來的部分就是元素之間的關系;
關系結構不變,系統的結果也不會變。第二序改變,改變的就是系統的結構。
單獨看,系統的思維方式也沒有什麽特别,但是把它和工業化時代最核心的思維方式 " 細分——分析 " 做比較,就會發現兩者巨大的思維差異。
2. 還原論與系統論
工業化時代,我們發展出來一套科學的、有邏輯的、不斷細分的系統,最後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維方式,我們稱之爲 " 分析 "。
福特的流水線就是典型的細分思路——最早的汽車隻有幾個老師傅手工完成,福特把汽車的安裝分成幾千道工序,細分到普通人一經訓練即可上手。這極大程度促成了分工、提高了效率。
福特這種思維方式就叫作 " 還原論 ",複雜的事情可以拆分爲各部分的組合來分析。
大部分咨詢公司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細分。細分找到問題點,然後替換一個部件就好。
根據這種思維方式,如果一個事情出了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換一個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麽長期也應該不錯。但這種思路面對複雜社會問題,往往會顧此失彼。
比如,如果自己發展得不夠快,如果用 " 還原論 " 來看,就要更加努力。但如果用 " 系統論 " 來看,很多職業快速發展的人,不僅是因爲自己努力,還因爲聰明地借助了趨勢。
這時,肯定就有人問:到底還原論好,還是系統論更好?
其實,角度沒有好壞,都是簡化世界的一種方式罷了。主流的觀點是:
在解決獨立、單點、局部的簡單系統時,還原論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系統論的方法則更加有效。
在分析物理、化學這種非生命體、自然科學的時候,還原論更有效;在讨論生物、社會、心理這種生命體、交互性多的領域,系統論更重要。
三、看透系統,不斷破局
今天,萬物之間皆有聯系。每個人都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系統,也會進入越來越多的系統。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之下,有簡單重複的系統原型。你想象的系統有多大,你就能調用多少東西,就有多大力量。
如果不理解系統,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麽都看不見,你隻是 "look"(看),而并沒有 "see"(看到),更不要說 "insight"(洞察)。
如果你看不懂系統,就是現代世界的睜眼瞎。所以,新手要學習系統,老手會利用系統,而高手需要破局。
系統最重要的是關系,我們從最重要的兩個關系說起——時間關系和空間關系。
一個人看問題有見地,無非兩個方向——看得遠和看得透。
看得遠是能看到事物發展的脈絡,找到過去和現在的關系,找得到 " 回路 ";看得透則是能夠理解事情背後的真正規律,看到事情背後的 " 層級 "。
1. 回路:設計人生的增長引擎
19 世紀大文豪巴爾紮克曾抱怨:" 我需要休息,讓我的大腦重新煥發活力,旅行就能讓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須得有錢;爲了賺到錢,我必須要工作……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裏,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巴爾紮克不知道,他的問題還挺現代。很多現代人都遇到過這種巴爾紮克式困境。旅行、錢、工作看似無關,卻串聯在時間之上,像是一條咬着自己尾巴的貪吃蛇。
如果看不到它們的内在聯系,就會短期内什麽都想要,休息的時候想旅行,旅行的時候擔心錢……怎麽都不順。
好比你抓着一條蛇的頭,同時又想拽住它的尾巴,其實是自己和自己較勁。這就是一個以時間爲關系的系統——回路。回路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自我強化的正循環和負循環。
當然,正負是我們人類的觀點。如果增長的是投資,就是正循環;如果是債務,那就是負循環。系統不管這個,系統就管循環。
比如," 忙——亂 " 就是一個回路,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前面說過,在系統裏,結構決定結果——具體在忙亂什麽、誰在忙亂都不要緊,一旦增強回路形成,這個回路就會自我強化,一直到系統的上限受不了爲止。
這種循環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搞好了,是人生的增長引擎,搞不好則是人生的死亡螺旋。
① 增長引擎
比如,持續學習的習慣,是 " 學習——成長——增值——學習 " 的循環;堅持鍛煉的習慣,是 " 鍛煉——精力充沛——鍛煉 " 的循環;與人爲善的習慣,是 " 善意——回報——善意 " 的循環。
② 死亡螺旋
窮者越窮貧窮是一種心态,窮者越窮就是一個典型的死亡螺旋。
忙——亂——忙稀缺——沒有資源想長遠的事——稀缺物質匮乏——誘惑多——自控力消耗——物質匮乏
如果不能打斷這個循環,你也許會一直窮下去。最好的方式是先停下來,控制住混亂場面,然後引入資源思考、學習和規劃,建立起另一個正循環來抵消負循環。
總之,你要用一條 " 想未來——高收益 " 的小循環抵消這個窮困循環。
爲什麽系統循環看起來特别簡單,但還是有很多人往裏跳?
因爲反饋回路都有一個玩死人不償命的特點:短期感受和長期收益總是相悖。
正循環的學習、健康、投入、習慣剛開始都感覺很累,并不舒服,而負循環的開頭——忙帶來的充實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所以,人們往往爲了不改變而改變。
2. 層級:看問題很透徹的技術
三個乞丐冬天在巷子口讨飯。
甲對乙說:" 我要是皇帝就好了,我就讓公差把這條街的剩飯全部都收來歸我,不用讨。"
乙說:" 你就知道讨飯!我要是皇上,我就打個金斧頭,每天砍柴去。"
丙嗤之以鼻:" 你們兩個窮鬼!都當了皇上,還要幹活嗎?我要是皇上,讓娘娘們天天烤紅薯伺候我吃!"
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好笑,那你天天喝的這些 " 怕就怕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 " 的勵志雞血,也挺好笑的。成功人士的确努力,但是努力對成功的影響并不如你想的那麽大。
其實,勤奮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奮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奮靠方法論,高水平勤奮靠選擇目标。
假如你希望快速學習、成長,一年内成爲一個 " 有核心競争力 " 的人,你在這三個層面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呢?
勤奮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
你是否願意學習?處在這個層面的人應該都有知識焦慮。
那你是否空出來時間、精力和财力來學習?現在好的學習資源很便宜,但很多人明明有學習焦慮,卻沒有學習時間;明明有學習時間,卻沒有學習精力。
所以,要學習,要付費學習,要空出時間、精力來學習。
勤奮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論勤奮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問題,早就有人經曆過,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要做的,隻是學習,将各種方法論應用到實踐中。
不過,任何東西過多,總不是好事,尤其在更高層系統不明确的時候。
舉個例子: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裏的王語嫣識得各大門派的武功,表哥一邊打架,她還一邊在旁邊點評。
但是王語嫣永遠成不了高手,因爲王語嫣缺乏兩樣東西:上層缺一棵清晰的問題樹,底層缺好的執行力和精力管理。單層思維、戰術勤奮的王語嫣,永遠隻能當功夫解說員。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向上躍遷一層。
勤奮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戰略勤奮
你的核心競争力是什麽?你到底在什麽賽場和誰競争?你的核心競争力會越來越有用嗎?在更高層面獲得了競争力,對你有什麽價值?
隻有想清楚這些問題,才能找到破局點。
舉個例子:
張三在一家小公司做産品經理,很多時候,他經常做的事是催活,甚至因爲催不動美工自己還學了 UI 設計,但還是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在哪裏。
其實,産品經理最核心的競争力是 " 洞察客戶、理解趨勢、關注同行 "。隻要你能夠洞察客戶需求,就能說服各個領域的高手按照你的想法工作;隻有你足夠理解趨勢,才能在關鍵時候引爆;隻有你關注同行,才會不斷被啓發用新的方式組合内容。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和訪談之上。不過,當你有了這個能力,自然就會撬動一流人才的注意力。如果想不明白這些,花再多的時間去學習各種管理、技術、闆塊……短期有效,長期無能,還會被專業人士超越。越忙越沒有競争力。
願你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
四、結語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個系統裏。
爲什麽很多問題無解?因爲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統内。
我們隻有通過升維思考,才能看懂系統,才能破局!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提高結構化能力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