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
去年 315 爲大家帶來的心理陰影還未完全消散,轉眼間今年的 315 就來到了面前。雖然今晚 315 晚會上的「主角」我們還無從知曉,但根據有關媒體在此之前發布的相關調查數據,我們依舊能在一衆品牌中找到那些「備受關注」的角色。
比如在鳳凰科技關于 315 的投票中,有超過 25% 的投票用戶表示蘋果的問題最爲嚴重:在被問及「下列哪些手機、數碼廠商産品問題最嚴重?」時,有 25.49%(6720 票)因爲「iPhone 13 Pro 靈動島燒屏」等一系列問題而将蘋果推上首位。除了蘋果外,聯想、三星和英偉達等品牌也榜上有名,不過隻有自帶熱度的蘋果帶着「315 最受關注」的标簽登上微博熱搜。
單單在過去一年内,蘋果就創下了「靈動島燒屏」「屏幕細橫線」「靜音通知」「鍵盤過慢」「随機重啓」「UI 故障」「相機凍結」「車禍檢測誤報」「手表過熱爆炸」等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問題。當然了,這還沒算上類似「iOS 軟件扣費」等老生常談的投訴。
圖片來源:鳳凰科技
當然了,小雷也明白,在手機品牌的「潛移默化」下,不會對手機硬件産生影響的軟件 Bug 已經不再被當作是「手機設計缺陷」了,畢竟「不得不」冒着風險使用測試版系統已經成爲了國内不少手機用戶的常态。在品牌的「洗腦」下,隻要是能通過軟件更新解決的問題,甚至都不能說是手機有問題了。
按理說随着技術的進步,數碼産品理應越來越耐用。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身邊的産品似乎越來越不耐用了,越新的機子反而越容易出問題。
這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數碼産品越來越不耐用?
從用戶體驗來看,數碼産品「越來越不耐用」這個現象确實存在:以前一台手機輕輕松松能用個兩三年,但現在一年前的手機就已經能被稱作是「過氣型号」,兩年前的機子甚至都不一定能用上最新的軟件功能。
但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看這個問題,不難發現決定手機「越來越不耐用」的,其實并不是手機品牌——至少從售後層面,絕大多數品牌都不希望自己的産品在保修期内出現問題。爲什麽說「絕大多數」呢?因爲有些品牌在發現單獨售後比全體召回更省錢後,即使産品有嚴重的安全問題都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産品召回。沒錯,我說的就是你,上個世紀 60 年代末油箱有設計缺陷的美國福特。
抛開這些選擇單獨「私了」而不是公開召回的品牌,考慮到對品牌價值的影響,絕大多數品牌在逐利的同時還會考慮到自己産品對品牌和社會的影響,因此都會盡可能地确保産品在保修期内的使用壽命。畢竟現在數碼産品早已「快消化」——引用一句西式快餐行業中的名言:客戶隻要能活着離開餐廳就行了。對數碼産品來說,隻要不在保修期内壞,在足夠低的價格面前,手機使用壽命也是可以忽略的事情。
「真正影響手機耐用與否的,其實是硬件發展與用戶需求之間發展速度不匹配導緻的結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已經超越了硬件的發展速度:兩者之間的差異導緻品牌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也讓數碼産品看起來越來越不耐用。」
如果你對剛剛這個說法表示認可,那很遺憾,你已經被數碼産品的宣傳帶偏了。不可否認嘛,需求與技術的不同步會導緻産品提前過時,但這裏的過時隻不過産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但單從鳳凰科技的投票來看,這些影響用戶體驗的質量問題與其說是産品生命周期變短,倒不如說是手機品牌在一開始就沒有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比如說 iPhone 14 Pro 的「靈動島燒屏」現象,盡管不少媒體都決定以「燒屏」來描述手機問題,從而給人一種手機不耐用、剛買沒多久就燒屏的印象。但實際上圖中的問題根本不是手機「耐用性」的問題,而是在一開始就有質量問題導緻屏幕無法正确點亮。換句話說,這台手機的屏幕在出廠之前就應該出現了問題,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流出市面。
消費者不懂,用和生命周期有關的「燒屏」來形容問題無可厚非,但如果相關媒體也用「燒屏」來爲質檢不嚴偷換概念,這在我看來多多少少有些帶節奏以及爲品牌甩鍋的意味。
在小雷看來,真正導緻手機等電子産品問題越來越多,其實是品牌倉促使用未成熟新技術爲用戶營造賣點導緻的必然後果。
用戶應爲體驗「犧牲」?
靈動島的複雜開孔規則爲 iPhone 14 Pro 的屏幕良品率帶來了新的挑戰、倉促上線的車禍檢測功能因設計時沒能考慮到極限運動的場景而頻頻誤觸、脫離用戶實際使用場景而帶來失火風險的 12VHPWR 顯卡供電接口,這些問題本可以通過完整、更貼近實際情況的測試來排除,但卻因相關品牌對測試的漠視而走向市場。
歸根結底,數碼産品「0 Day 故障」頻發,其實還是因爲品牌把未經長期測試的不成熟技術直接推給消費者。換句話說,這是品牌替消費者在「體驗」和「可靠」之間做出了選擇。
很顯然,這是不對的。但随着互聯網和數碼行業的「降本增效」,這種現象在未來隻會越來越常見。以大家上班都用得上的 Windows 操作系統爲例,雖然 Windows 10 本身就問題重重,但因爲微軟「在重組時将整個測試部門裁員」,Windows 11 成功憑借其不穩定性成爲微軟頂流。
圖片來源:Windows
在裁掉測試部門後,微軟大規模采用了自動測試平台作爲前者的替代品,同時還将大量「新功能」推送給正式用戶的生産環境中。等用戶爲微軟細細打磨完系統後,才将該功能推送給商用客戶這些「真正的客戶」。
而當這種做法被應用到手機行業,如果大家對「蘋果要買就買第三代」這種說法有印象,不難發現這種讓用戶做測試的情況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至于讓用戶做測試的直接後果,自然是消費者買到有問題産品的概率越來越高。
315 能否爲數碼科技行業帶來啓示?
說回 315 這個話題,其實從近年 315 晚會的主題來看,數碼行業已經成爲了 315 晚會的常客,在未來的比重也将進一步增大。315 晚會「盯上」數碼行業這對消費者來說顯然是個好消息,畢竟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業内亂象将在全國平台曝光,同時有關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也會進一步增強,進一步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但從根本上看,光靠着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顯然不能從源頭改變數碼品牌忽視、甚至是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風氣。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從源頭入手,從品牌入手,讓行業回歸以用戶體驗爲核心的良性競争中。
315 晚會可以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但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能隻靠一年一度的 315 晚會。當 315 也找不出問題那天,消費者的權益才算是真正得到保障。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