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長三角時刻
在江浙滬,财富的二八定律是一種錯覺,冥律分布的殺傷力要遠大于正态分布。
01
此前中金發布了一份2023 中國财富報告,裏面提到目前國内社會總财富 790 萬億,其中國資 360 萬億,私人 430 萬億。
而從人群看,全國 14.036 億人口,主要被分爲三個物種——富人,中産,和其他。
敲重點看,0.33%和 7.05% 的人群,占掉财富總量的93.02%,剩下6.98%的财富盤子讓92.62%的 " 其他人 " 來分。
如果覺得這組數據有點 " 驚悚 ",那是因爲還沒看到招商銀行今年 3 月份的年報。
截至去年,招行總用戶數 1.8 億,私人銀行客戶占比0.07%、人均資産2813.38 萬,金葵花客戶占比 2.18%、人均資産 151.53 萬,而剩下 1.76 億的 " 普通客戶 ",則以接近 98% 的人數占比貢獻了 18.6% 的存款占比,妥妥的銀行氛圍組。
此前流行一種說法,很多事務遵循帕累托法則二八開,但至少在财富分配領域,二八定律是失效的,就像《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所言,财富分布遵循的是 " 極端斯坦 " 而非 " 平均斯坦 "。
02
而在另一份2022 胡潤财富報告裏,在地域維度,江浙滬又成了财富顯眼包。
雖然單體城市方面,北京、香港等财富高地繼續霸榜,但江浙滬城市群憑借 " 集團軍作戰 ",更能刷榜,尤其是杭州和甯波兩地,在高淨值家庭戶方面,僅次于一線的北上港深廣,近年的财富效應很生猛。
這些數據倒也和近來 "潑天富貴的江浙滬" 話題能呼應得上。
從「江浙滬獨生女」,到「江浙滬全職兒女」,再到「贅婿之情定江浙滬」,網上到處可見有關包郵區一代 "歲月靜好" 的段子式奇觀。
" 江浙滬 " 一時間成了 " 東北化 " 的反義詞,「江浙滬獨生女」這一人設标簽,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年輕人在經濟下行期間,對富庶、順遂、躺平的一種情緒上香。
但就像富人裏還要分四五個層次,每個地方都有巨富和 " 其他 ",江浙滬也得拆開來看,暫且先撇開長三角龍頭上海,江蘇與浙江,氣質就完全不一樣。
03
江蘇 PK 浙江,其實是一個沒啥新意的老舊話題,且近年有定論。
去年,長三角三省一市 GDP 合計約 29.03 萬億,占了全國盤子的 1/4。其中,江蘇 122875.6 億緊跟廣東排第二,浙江 77715 億落後山東近 1 萬億,排老四。
而在财政部發布的各省淨上繳中央稅收數據中,去年江蘇和浙江分别是 4604 億與 4396 億 ,差距已經不大。
看上去,在生産總值體量及人均 GDP 數據上,江蘇一直是領先浙江的。但是,如果回歸到 " 民富 ",情況就要反轉。2022 年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 6.03 萬,江蘇城鎮居民則爲 4.99 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趨同,浙江爲 3.76 萬,江蘇爲 2.85 萬。
再結合上文裏的富裕家庭戶和城市表現,其實答案很清晰,和大家夥的既定印象也很一緻:
江蘇盤子更大,但浙江人更有錢。
不隻是人均表現,金字塔間更是如此。上個月發布的2023 胡潤百富榜,農夫山泉 69 歲的鍾睒睒以 4500 億個人财富連續第三年成爲中國首富。
我們會發現,光是杭州,加上此前的宗慶後與馬雲,胡潤榜已經出産過三位中國首富。而從商幫上看,以杭商、溫商、甬商、越商爲基本盤的浙商,近十來年的風頭已經壓過了以李嘉誠、馬化騰、何享健爲代表的粵商。在全國層面,蘇商相對來說,存在感不算強。
所以,兩省 PK 誰更 "潑富",真正的核心點倒不是答案本身,而是緊跟着的下一個問題:
在 " 民富 " 這件事上,爲什麽浙江領先江蘇?
04
同樣被稱之爲 "中國版清教徒"、"沒有夜生活",富庶江浙都很會 "苦錢",但在氣質上還是有區别。
簡單講,最大的不同——一民一外。
江蘇是外資第一大省,2022 全省實際使用外資在全國率先突破 300 億美元大關,規模連續 5 年保持全國第一;2012 至 2022 年,江蘇累計吸收外資超 2400 億美元;江蘇現有外資企業 4.1 萬餘家,世界 500 強有 392 家在江蘇有布局。
微觀上看,如蘇州工業園區,起家于新加坡資源注入;全國最強縣昆山,很長一段時間内花名都是 " 小台北 ",目前域内台資企業有 4000 餘家;小小太倉則坐擁近 500 家德企,連帶全國最正宗的德國餐廳可能就是在當地。
江蘇好外資,外資好江蘇。
而浙江則是民企挑大梁,中國民營企業 500 強榜,今年浙江上榜了 108 家,連續 25 年全國第一。從城市端看,杭州有 42 家企業上榜,也是連續 21 年全國城市第一。
其中阿裏、榮盛、吉利等明星企業,不管是營收還是就業吸納方面,都是民企超級大戶。
深入 " 毛細血管 ",浙江給人的一些切片印象,不管是《溫州一家人》裏 "甯願睡地闆也要做老闆" 的全民個體戶情結、還是義烏小商品作爲硬通貨全世界攻城拔寨,似乎都能感受到,浙江的民營經濟全國來講都是最活躍區域之一。據說浙江有個小數據,省裏每 7 個人中就有 1 個 " 老闆 "。
反過來,不管對不對,江蘇給人的印象,是傳統蘇南式的文氣,像無錫宜興,出了不少狀元和院士,抑或當下南京被調侃爲 " 體制之城 ",江蘇骨子裏,被認爲就像其平原地勢一樣,更穩,資源上也更容易做到小富即安。
浙江不是這個邏輯,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一直有 "七山一水兩分田" 的說法,如果按照《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賈雷德 · 戴蒙德提出的地理環境決定人類命運的說法,浙江人确實坐不住,更有闖勁。
而從基因上看,當初同樣 " 敢爲天下先 " 的 "浙江模式" 和 "蘇南模式",也本就不同。
蘇南模式,有點 "準幹部經濟" 的意思,以集體産權爲主,像 " 天下第一村 "江陰華西村,就是村幹部強人來帶頭;昆山當年搞 "自費開發區",也是昆山政府班子牽頭,由上而下來探路。
浙江模式的私人産權性質從一開始就要更突出,當時很多鄉鎮集體企業在浙江,屬于是戴了一頂 " 紅帽子 ",但挂靠的表皮下,是自下而上的私營創業大試驗。去看著名浙商魯冠球當年是如何承包蕭山萬向節廠的,就能對早期 " 浙江模式 ",有更直觀理解。
就在前兩天,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與阿裏巴巴集團新任班子蔡崇信、吳泳銘等座談,這也是頗爲少見的一幕,省委書記與民企管理班子單獨座談,民營經濟之于浙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但江蘇也并非一成不變,雖然外資占比依然很大,過去 10 年外資資金規模占了全國比重的 18%,不過在另一些維度上,也在持續發力,比如講眼下的 "專精特新",今年第五批 " 小巨人 " 名單,江蘇數量是浙江的兩倍有餘。
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各有所長的江浙其實也越來越趨同,到底誰更 " 潑富 " 這件事也沒那麽重要了。都不是浙江鍾睒睒、江蘇陳建華,在江浙滬三個物種裏,各自先從 " 其他人 " 裏走出來才是正經事。